郭跃红
一、瀑布的启示
有这样一首词:“暗痕春,不惊春娥怯还奔,暗眉闹姿,似纱挂,暗使歌娥摆舞。”如果让你当众大声诵读,读了之后你肯定会悔之无及——因为这首词是利用陕西方言谐音而成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俺很蠢,不仅蠢而且还笨,俺没脑子,是傻瓜,俺是个二百五。”
所谓谐音,就是指字或词不同而声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说话或写作时,就有意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使之增强语言的含蓄、风趣、幽默或讽刺的效果。
你看过瀑布么?水之成为瀑布,正因为有高度、有落差,所以才有气势、有力量,既可发出震撼大地的声响,又可形成光华夺目的彩虹,并且有强大的冲击力量。这在物理学上叫做“落差越大,势能越大”!
依此类推,读和写的落差越大,听和看的落差越大,所形成的势能同样会越大。“语不惊人誓不休”,想要在审题立意上成绩惊人,不妨着眼于关键词运用“谐音取义”!谓予不信,高考时因谐音取义而得高分甚至满分的作文就有《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心绿?新绿》、《至诚,至成》、《桃花源祭——不听智者之言的悲剧》和《三国演“异”》。而2014年7月的《人民日报》至少有四篇文章以“谐音取义”方法取胜,请看其标题——
对“李鬼大学”要主动出击(2014年07月15日05版,“李鬼”谐音“李逵”)
调查显示,受监听和安插间谍等丑闻影响,美国在德国形象大打折扣/“谍谍”不休,德美关系雪上加霜(2014年07月17日21版,“谍谍不休”谐音“喋喋不休”)
安徽连续三年清理省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明年压缩至少1/3/让“跑部钱进”止步(2014年07月21日02版,“跑部钱进”谐音“跑步前进”)
60所虚假大学被曝光/报考大学谨防李鬼(2014年07月24日12版,“李鬼”谐音“李逵”)
二、谐音的效能
谐音取义的修辞之妙,通常并不止于谐音,而是同时兼有其他修辞手法的功效,常见的有双关、飞白、仿拟、对比、用典和镶嵌。在此只强调一下飞白和用典:
(一)飞白
又名“非别”,是明知说错或写错而不予改正,有意将错就错,如实加以记录或援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由此,一方面两个不相容的语言信息形成一种反差,另一方面两个不相容的语言信息的代码转换,又会与受众的认识结构产生偏离,由此引发悬念和探究热情。如《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7日一篇文章题为《不跳“龙门”跳“农门”》,就是借某些地区方言n、l不分的现象,使“龙门”与“农门”音近相谐,对近年高校出现的农村籍学生不迁户口现象进行追踪调查,从而巧妙地反映出当今社会、当今时代中人们的一种有悖于传统的崭新观念:甘愿进农门,而不去跳龙门。这种观念的改变是十年前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正是通过方言谐音取义,才使这区区几个字传达出如此丰富深厚的信息内涵。
(二)用典
将一个为人熟知的典故浓缩于谐音标题当中,使标题所要表达的意义从典故寓意中表达出来,用以讽刺某一社会现象。如:
《“李逵”一岁多,“李鬼”十几个——促肝细胞生长素深受假冒之苦》(《经济日报》1993年4月25日):本题结合讽喻和对比手法,巧妙地将《水浒传》中真假李逵的典故浓缩于标题的对比句中,用以嘲讽十余家企业生产销售一种某厂家正处于试产阶段的治疗重症肝炎新药的假冒行为,深刻地揭露了生活中的阴暗面,使人警觉。
《桃花源祭——不听智者之言的悲剧》:这是江西考生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祭”“记”的谐音显得灵气十足。作者巧妙地借用《桃花源记》原文中的某些素材,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虽不无夸张之语,但总体上是符合逻辑的,切合环保主题,对自然名胜的过度开发这一现象提出了合理的批评。结尾出人意表,表现了考生的机智。
《三国演“异”》(《课堂内外(初中版)》2002年第04期):这篇作文拟定的题目标明了文属“戏说”,作者对《三国演义》如此熟悉,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熟悉小说的人物关系,乃至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情,熟悉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熟悉到可以用一部古典文学名著表达自己对“诚信”的看法,自有其现实借鉴意义。
至于镶嵌,与用典、引用等辞格有重叠交叉,即把一些特定的词或短语甚至名言巧妙地、天衣无缝地镶进或嵌入文中。如唐伯虎的著名对联“一担重泥拦子路;两岸纤夫笑颜回”,就刻意把《论语》人物嵌入其中。上联的意思极为明白,即一担河泥拦住了您的去路,又含孔子当年劝阻子路之意。下联表面意思是纤夫们笑逐颜开地回家,而“纤夫”谐音“庆父(成语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又隐含当年鲁国权奸讥笑孔门贤人之意。联语虽写眼前景物,却暗含鲁国历史故事,是一副难对、巧对。
三、寻找可谐处
中国有成语叫“言近旨远”,说的是语言表达虽很浅近,但主题思想却很深远。在审题立意中运用谐音取义方法,首要的问题是锁定关键词。何谓“关键”?一般说来,固然应该重视“旨”——主题思想,但有时候却要重视“言”——语言表达。
许锡强老师曾经在《东阳日报》和《浙江教育报》上发表一篇杂文,评论的是“挟众逼文评职称”现象,副标题叫《论“挟众逼文评职称”现象》:
“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为了评上职称,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相应的职称论文,就成了不少专业技术人员的追求。这其中,最让人厌恶但起而效尤者却甚多的是“挟众逼文”现象。
“挟众逼文”的前提是身边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堪称“论文写作能手”的人存在,他们当众之下又难以扫“挟众逼文”者的面子。通常的情况是:有这种能手在场之时,有人就会当着众人之面而大叫大嚷(或者并非大叫大嚷,但至少在场的人却都能听到):“谁帮助我搞定一篇高级职称论文,我将……”
这就是“旨”——主题思想,但他却加了一个正标题叫《“高调”势必成“搞掉”》,这就是重视“言”——语言表达,即把文章比较精彩的语言表达拿来作标题吸引人,正副标题虚实相生,值得注意。请看相应的点题文字:
这里的关键是——“挟众逼文”者通常不会低调为人。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相应的条件,却要获得更高一级的职称,这样的为人如果不算高调,什么才算高调呢?架不住“挟众逼文”者的“死缠滥打”,还有别方面的顾忌,论文能手最终还得替他搞定职称论文……到了职称评定之时,就不难被人找到把柄向相关部门检举,如果“挟众逼文”者本人不善于应对,或者检举者要对他穷追猛打,那么“高调”势必成“搞掉”,“挟众逼文”者和论文能手,甚至还有所在学校,都会同时大丢其脸!这时候,“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事(屎)也是事(屎)”,在群体舆论中最为尴尬的还是论文能手……
关键词的可谐之处,既可以着眼于“面”,就是这个词语的所有构成部分,如“高调”谐为“搞掉”、“讲究”谐为“将就”和“名片”谐为“明骗”;也可以着眼于“点”,就是这个词语的某些构成部分,如“名片”谐为“名骗”、“争鸣”谐为“争名”、“资本论”谐为“姿本论”、“资本家”谐为“滋本家”或“滋本佳”,而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则可以转化成为《姿色也是力量》。(2002年7月21日《浙江日报》吴建平文章)
选定的可谐之处不同,关键词的谐音取义结果自然也就不同。如举“评奖”话题为例,蒋子龙的小说《人事厂长》就曾这样说过:“评奖评奖,无人开腔;评奖评奖,越评越僵;评奖评奖,轮流坐庄,评奖变成了平奖。”“评奖”原是评出先进,予以奖励,但如果不认真做,好坏不分,一律“平等”,或“轮流坐庄”,或“平”分“奖”金,“评奖”不就成为“平奖”了?如此这般,评奖就起不到应有的激奋人心的作用,反而搞僵了人际关系。“评”和“平”是同音词,这样配合匠心独运,表意深刻。而“名片”谐为“明骗”(《湖南日报》1990年5月6日《莫使名片变“明骗”》)和“名骗”(《中国艺术报》2010年6月22日《文化名片与文化“名骗”》)呢?“明”的反义词是“暗”,所以“明骗”就是公开地欺骗,语意侧重在行骗者的胆量上;“名”的反义词是“实”,“名”是名词作状语,所以“名骗”就是公开地欺骗用某种名义来欺骗,语意侧重在行骗者的技巧上——如果想到“名偷”这个词语,那么你还会把“名骗”理解成什么呢?
四、形成联结点
由本词而生成谐词,两者遇合,会形成怎样的关系而生成新的意义联结呢?
(一)并列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有一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赢得了众人的称许,因为题中的“吴诚信”即谐音“无诚信”,是巧妙利用“吴”与“无”读音相同的特点,抨击社会上那些不讲良心、诚信缺失的无耻之徒。
因并列而双关的寓意,作者写作时可能会加引号暗示,读者阅读时尤其需要心领神会。如叶文玲的《努力学习,努力探索》:“一位年轻的业余作者感慨地说过:‘我是喝“狼奶”长大的!’这句话,痛心而又确切地道出了我们的第二层不幸。这种毒害之深广,不仅表现在创作手法上的低能和贫乏,还表现在创作思想上的‘余悸’和‘预悸’。”“余悸”是事情过后仍感到恐惧,“预悸”是事情未到先感到恐惧,两者意思相对。这里“余悸”、“预悸”配合运用,相反相成,相互补充,表意全面。
(二)对比
这些标题中词语的谐音对比,一方面两个不相容的语言信息形成一种反差,另一方面两个不相容的语言信息的代码转换,又会与受众的认识结构产生偏离,由此引发悬念和探究热情。如电视连续剧《盛女的黄金时代》,“盛女”显然谐自“剩女”,“剩女”给人以女子已届出嫁之年却还嫁不出去的伤感或恐慌,改成“盛女”则充满了希望!
又如徐迟《新诗与旧诗》说:“实际上,一写旧诗,用上古典的形式,免不了受它束缚。‘拟古’成了‘泥古’,还沾沾自喜。”“拟古”和“泥古”声音相近,配合运用很是生动有力。用古典的形式写诗,是“拟古”,弄得不好,拘泥于古典形式,束缚了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落入误区了。
再如《经济日报》1993年4月25日文章《“李逵”一岁多,“李鬼”十几个——促肝细胞生长素深受假冒之苦》:本题结合讽喻和对比手法,巧妙地将《水浒传》中真假李逵的典故浓缩于标题的对比句中,用以嘲讽十余家企业生产销售一种某厂家正处于试产阶段的治疗重症肝炎新药的假冒行为,深刻地揭露了生活中的阴暗面,使人警觉。
2010年6月1日《团结报》转载《民主》2010年第4期文仇珍的《莫让“绩效工资”变“讥笑工资”》,谐音取义方法用得极妙,请看节选:“我们假设教师收入比公务员高,再加上寒暑假这么长的带薪假期,应该是很有诱惑力了,但我们很少见到公务员拼命竞争教师岗位,倒是见到不少教师拼命考取公务员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期待已久的绩效工资,究竟有没有给一心育人的老师们带来切实利益呢?答案恐怕不容乐观。”“绩效工资”谐而变为“讥笑工资”,妙就妙在通过谐音手法,强调教师绩效工资之“实”是对“名”的讥笑!
类似的文章有《我市部分地方舞龙变“武”龙/一些不良习俗潜藏安全隐患,应大力倡导文明有序迎灯》(《金华日报》2012年2月10日)、《“春游”与“春忧”》、《电脑亦有恼人时》、《识才与失才》、《“民声”与“名声”》和《向“前”看与向“钱”看》等等。
(三)因果
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的一段论述:“‘事大’,历史上有过的;‘自大’,事实上也常有的;‘事大’和‘自大’,虽然不相容,但因‘事大’而‘自大’,却又为实际上所常见——他足以傲视一切连‘事大’也不配的人们。”“事大”是服事大国,语出《孟子?梁惠王》:“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事大”和“自大”声音相近,意义相反,这里把“事大”和“自大”配合运用,表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又如苏叔阳小说《安娜小姐和杨同志》中说:“她是‘博士’,我什么也不是。‘不是’见了博士,自然很惭愧。”“博士”、“不是”声音相近,词性不同。这里把两者配合运用,显得幽默诙谐,饶有情趣。
2004年浙江省高考佳作《心绿?新绿》也是利用谐音来做文章的标题。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抒写了作为大自然主体和生命力象征的“绿”,其间以古今名家名句进行串联,写出自然界“绿”的“灰化”和人类心灵世界“绿”的“沙化”,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呼吁“让心变绿,让绿变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新颖的构思,深刻的蕴意,简约的语言,教人深思。
浙江卫视少儿频道2010年8月8日推出一档关注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节目《高诊无忧》,以目前杭城口碑极好的专家医生作为班底,以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和解疑答惑的方式全面解答观众普遍关心的家庭生活、母婴保健、儿童身心健康等问题,使节目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汇聚八方医学精英,打造少儿健康宝典。传承中西医学智慧,传达科学健康理念。携手省内最权威专业医学团队,打造成观众眼里最可靠可信的家庭医生。孩子健康成长,父母高枕无忧。”从《高诊无忧》到“高枕无忧”,显然属于因果关系。
(四)条件
2011年高考全国卷有一篇优秀作文《至诚,至成》,通过谐音表达了“只有诚信,方能成功”的道理,耐人寻味。
其他同类文章还有《“有位”先要“有为”》、《“民声”与“名声”》和《先“看清”教材,方能“看轻”教材》等等。
(五)递进
如《青岛晚报》2004年8月30日报道标题:“雅典奥运财源滚滚——预示四年后北京‘钱’景光明。”一个“钱”字,既指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景美好,又指举办奥运会将会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从抽象递进到具体。
此类文章还有《“有位”和“有威”》、《“身入”不等于“深入”》、《名师应当是“明师”》和《加薪,更要“加心”》等等。
(六)选择
有的从句式即可看出其选择关系,有的却要稍加品味。
莫把娱乐变“愚乐”(1990年1月24日《衡阳日报》文章标题;“娱乐”、“愚乐”读音相同,意义却大相径庭。仿造的“愚乐”一词对酗洒、赌博、迷信等不正当的活动的鞭笞嘲弄,犀利泼辣,入木三分。)
以这种话拼凑成的话剧大概是话锯——话是由干木头上锯下来的,而后用以锯听众的耳朵!(老舍《戏剧语言》;“话锯”跟“话剧”声音相同,依赖“话剧”而出现、存在。作者用临时词“话锯”批评某些话剧的“话”不生动,不典范,缺乏个性,语言幽默诙谐,带有讽刺意味。)
一位导演讲得好,在艺术上,宁可“讲究”,不能“将就”。(《河北日报》1982年1月24日;“讲究”(jiǎngjiu)与“将就”(jiāngjiù)声音相近,意义不同(讲究:重视,讲求。将就: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两者配合运用,相互反衬,肯定“讲究”,否定“将就”,是非分明,立场鲜明。)
若恺的这位嫂子从那时起,就表现得精明。她不是恋爱,而是练爱,非把若恺练得一点脾气都不敢有,练到俯伏在地,举手投降为止。(李国文《小事》;“练爱”跟“恋爱”声音相同,是依赖“恋爱”而存在的“临时词”,意思是:当初恋爱时折磨对方并力图“征服”对方。“临时词”的存在,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感。)
其他同类文章还有《繁荣岂能“娼”盛?》、《莫使名片变“明骗”》(《湖南日报》1990年5月6日)、《文化名片与文化“名骗”》(《中国艺术报》2010年6月22日)、《怨气宜解不宜积》(《求是》2008年第22期)和《减负≠减副》(《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5年第1期)等等。
五、谐音的资源
怎样习得谐音取义的能力呢?在此我们着重关注一下中国人对命名的忌讳心理。过盗泉,君子宁渴死而不饮,小人则改其名而饮之,这是就“义”而言的。就“音”而言呢?我们东阳人结婚,婚宴上食物有红枣和花生等,但绝对不会出现荔枝。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什么结婚时不宜出现这一鲜美无比的水果呢?初次登门拜访某个女孩,拜访的目的是把她转变成为自己的女朋友,可否携带梨子前去,即使是天下第一名梨……
(一)人名
如《红楼梦》人物的命名艺术:
你能读懂贾氏四姊妹及其贴身丫头名字的含义么?(元春—抱琴、迎春—司棋、探春—侍书、惜春—入画。作者对她们的态度:原应叹惜。丫鬟命名暗示主子命运:抱琴谐音暴寝,为突然死亡的意思;司棋谐音死奇,为死得奇怪的意思;侍书谐音适殊,嫁到远方胡人那里;入画谐音入化,即出家为尼的意思。)
你能读懂下列人物姓名的含义么?霍启、冯渊、詹光、詹会、单聘仁、卜固修、焦大、乌进孝、吴贵、卜世仁。原来——霍启,火起也,祸起也;冯渊,逢冤也;詹光詹会,即为沾光沾惠;单聘仁,即为善骗人;卜固修,即为不顾羞;焦大,骄傲自大;乌进孝,无进孝;吴贵,乌龟;卜世仁,不是人。(详见拙作《〈红楼梦〉人物谐音命名法》,原载《阅读与写作》杂志1995年第4期,另见《阅读教学的批评化追求·高中语文名作重读》第325—327页)
闪避困境,巧用命名,有时候是表现在防止既有的命名被谐音取义上。请欣赏何申的短篇小说《七品县官和办公室主任》片断:
办公室主任一次主持会议,在姓郑的副县长作了指示之后,要请姓傅的正县长讲话,既要给副县长郑德海面子,又不能把傅县长和副县长混到一块儿,因此就需要很有分寸地称呼二人,于是煞费苦心地这样说道:“刚才郑县长就当前的生产做了指示,县长傅桂英同志也非常关心此事。下面请县长傅桂英同志做指示。”(原载《长城》1990年第5期,收入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的同名小说集,转引自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第143页)
(二)地名
鲁迅看北京地名:“在北京常看见各样好地名:辟才胡同,乃兹府,丞相胡同,协资庙,高义伯胡同,贵人关。但探起底细来,据说原是劈柴胡同,奶子府,绳匠胡同,蝎子庙,狗尾巴胡同,鬼门关。字面虽然改了,涵义还依旧。这很使我失望;否则,我将鼓吹改奴隶二字为‘弩理’,或是‘努礼’,使大家可以永远放心打盹儿,不必再愁什么了。”(《华盖集?咬文嚼字(一至二)》)
东汉末年庞统战死于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于禁战败于罾口川(关公向导官问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对曰:“罾口川也。”关公喜曰:“于禁必为我擒矣。”将士问曰:“将军何以知之?”关公曰:“鱼入罾口,岂能久乎?”),均为小说《三国演义》故事,但唐朝著名诗人李贺因避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之讳而未能考进士,引出韩愈作文《讳辩》(收入《古文观止》等书中),却是史有记载。
电视连续剧《解放》第31集也有这样的情节:1948年春天国共豫东之战:粟裕主动放弃开封,引诱邱清泉兵团南下,将其与区寿年兵团隔开,并向区兵团发起猛功。区寿年向邱清泉求援,邱迟迟不肯出兵(因为战地名曰商丘——伤我邱清泉也!),致使区寿年兵团被歼灭。蒋介石命邱清泉戴罪立功,限两日内率兵东进,与西进的黄百韬兵团夹击华东野战军,粟裕部队迅速撤出战斗,转入休整,历经二十天的豫东战役胜利结束。
再来看一段对话,可见巧用谐音命名能以闪避困境:
“我上的是稼理(家里)大学物理(屋里)系。”“你在什么学校读书?”“稼理(家里)大学,又名加里顿(家里蹲)大学。”
“加里顿大学”显然与外语翻译有关——挟洋自重,论为人自不可取,但论技巧却不妨在审题立意中偶尔一用,出奇制胜。如曹鹏程在2014年07月03日《人民日报》第04版上发表《为“米开朗琪罗”打造舞台》,就先用了两个段子,第一个即用音译词:“兄台毕业于哪个学校?”“不才,毕业于纽伊斯特学校。”“那是名校啊!”“言重了,敢问阁下?”“布鲁弗莱在读中。”“哇,也是青年才俊。”“所谓纽伊斯特(NewEast)、布鲁弗莱(BlueFly),其实就是新东方烹饪学校和蓝翔技校。博人一笑之余,段子也映照出一个现实侧面:这两年,职校技校的毕业生前景看好,不少学校就业率超过97%。人们发现,从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身价未必比大学生低,人生出彩的舞台也越来越多。”
或许你不能原创性地“谐音取义”,那你就要平时多注意一些运用谐音的命名、诗歌、对联、广告、歇后语和外语翻译(音译词)等进行资源积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诗句),“善运不亚于善创”(钱钟书语),到你从事审题立意时就可收左右逢源、妙手偶得之效!
(郭跃红 浙江省杭州市朝晖中学 31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