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语言学概论》中的运用

  • 投稿Lesl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07次
  • 评分4
  • 44
  • 0

陈淑环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其任务是阐明语言学基本理论,了解语言结构和发展规律。其目标是“辨析和理解并记忆语言学的知识点”,“能够结合具体语言实例理解语言理论”,最终“能够运用语言理论分析具体语言问题”[1]。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定位时常导致纸上谈兵的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教学目标相分离,形成剪刀差,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老师讲着枯燥,学生听着无味,最后学生机械记忆了语言学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在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基本没有得到发展。造成目标与效果剪刀差的主要原因是语料和教法问题。由于老师懂的外语有限,有效的语料少,所以学生理解理论难度大;由于教材有趣的语料少,所以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由于老师讲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挖掘的语料少,所以很难发现具体的语言问题来分析。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提出“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从“坐中学”到“做中学”的转变。

一、目前教学存在的语料问题

(一)教材的语料问题

现行《语言学概论》教材的语料主要以汉语普通话为主,印欧语中的英语为辅,其他外语如俄语、法语等仅作为有限的补充,用以说明汉语和英语所不具备的语言规律。有些《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教材编排体例基本相同,把语言结构理论作为讲授的主体内容,汉语用例造成了大量语言知识的重叠,让学生认为两门课没有本质区别,失去了课程独立性和新颖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的语料问题

授课老师的语言背景多以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为主,外语一般学习英语,对于其他语言涉猎极少。在讲授《语言学概论》时多采用汉语作为语料。将大一的《现代汉语》课程语料直接运用到大二的《语言学概论》中,学生接触的新鲜语料就更少,积极性更低。

鉴于教材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选用丰富多样,准确而不失趣味性的语料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理论的讲解和分析是提高《语言学概论》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选取鲜活、有趣的语料第一必须紧扣课程的知识点,在操作时要注意度和量。第二,语料应侧重选择不同类型的各种语言语料作为讲解和分析对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启发式教学理念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主要体现为老师教和学生学。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学生能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教学活动真正有效。引导的最佳途径在于启发。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总称”[2]。具体说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在《语言学概论》教改中,教师从语料出发,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归纳语言规律,将高深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本课程的实用性。

(二)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实操

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贯穿《语言学概论》的整个教学过程。下文将选择语言符号任意性、音位归纳和语法范畴教学作为个案,讨论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1.在语言符号特点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符号最基本的特点是任意性,语言符号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以同学们名字为语料,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一定要叫这个名字?可不可以叫其他名字?学生从中对音义之间的任意性和约定性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图1,让学生观察语料,引导学生归纳音义之间是任意的,是由各个语言的操用者各自约定俗称确定。其后引导学生添加其他方言语料。由此概括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第一个表现是形异实同。任意性的另一个表现形同实异可以利用图2引导学生概括。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生讨论如“睡觉—瞓觉—睡目--□[uk4]-□[?35]-睏-sleep-??-寝る”,“小孩儿-小伢-细伢子-细人□[ε31]-细路-细蚊仔-囡仔-奴囝”,“床(闽方言区:桌子)--床(客粤北方方言区:睡具)”等。

2.在语音教学中的运用

语音教学的难点是音位,难中之难是音位的辨析。在教学中,从熟悉的汉语出发,讲述士兵和马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马nl不分的语言事实(nǚ=lǚ),nl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一个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在学生对音位的这一语言概念和理论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以后,用汉语的“肚子饱了”和“兔子跑了”、英语的“sin”和“thin”,“beet”和“boot”为例,提问学生各组的两项意义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观察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出音位的划分原则,强调音位的社会属性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以粤方言的“[? u21]”(牛)和“[ u21]”(牛)、赣方言“好热”和“好乐”为例,引导学生理解音位变体,掌握归并音位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传授学生语言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经过一系列的语料刺激和教学引导后,可以进一步进行教学扩展。第一,用其他外语和方言语料考察学生是否理解了音位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从而达到教学“授人以渔”的目的。如分析印度达罗毗荼语词语,[ciri]‘smile’,[ci:ri]‘shrieked’,[kuti] ‘drinking’,[ku:ti] ‘increased’。判断元音长短在这种语言里是不同音位还是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给出有体系的例字让一个学生用方言念出,分组讨论该方言的音位系统。

3.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对中国学生而言运用综合型手段表现的词形范畴是语法部分最难掌握和运用的。

汉语和英语都没有性的语法范畴,学生无法从感性上感知如何通过词形变化表现不同的语法意义。教材例子并不能完全从词形上看出阴阳对立,以俄语为例说明:Новый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大学新男老师) - Новая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ница(大学新女老师);Новый учитель(中学新男老师)- Новая учительница(中学新女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新”和“老师”的词形差异,找出表示阴性和阳性的词尾,推导出性是与名词和形容词有关的范畴。而汉语的“新”和“老师”并不会随着性别而发生词形变化,汉语表达性别范畴用词汇手段。

人称是“以动词词形变化表示行为发生者的一种语法意义类别”,在汉语里也不存在。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出英语“I am a student. You are a student. He is a student.We are students.”等,引导学生注意“am、are、is”翻译成汉语后都是一个形式“是”,由此推出英语的系动词和不同的人称连用时会发生形态变化,因此英语存在人称范畴。在对人称范畴有基本认识后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熟悉的语言里“是”的表达方式,如汉语、日语、韩语,论证三种语言均无人称范畴。其后进行适当的扩展,考察学生观察和分析语料的能力。如归纳普米语语料[2]中所反映的语法范畴:

洗tsa55 tsiu?31 gui55th 31 tsu55!

衣 服(趋向)洗 (你把衣服洗了。)

tsiu?31 gui55th 31 tsu?55!

衣 服 (趋向)洗 (你们把衣服洗了。)

分析型手段语序在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中很重要,但在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里就不那么重要了。前者有汉语作为例子很好理解,但后者学生就想象不出了。我们可以以汉语和俄语中的“我爱你”为例,汉语只能有一种语序,而俄语可以有六种语序,如“Ялюблютебя,тебялюблюЯ,Ятебялюблю,ТебяЯлюблю,ЛюблюЯтебя,люблютебяЯ”。

(三)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总结

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重在语料和启发。概念的解释、理论的阐述都有赖于选取典型的语言材料进行。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鲜活语料刺激,学生在语料中获得感性认识,在老师的启发下上升到理性推导和归纳阶段,从而在实际操练中获得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坐中学”到“做中学”的转变,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改善。

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归纳如下:

三、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根据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笔者对惠州学院中文系2012级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

该实践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课件制作环节,教师结合教学要点,收集大量相关的语料;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引下,合理安排语料,设置动作,逐步展示和引导推衍过程及结果。在课堂讲授和练习等教学环节,授课教师用归纳法,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归纳语言规律,开拓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反映课件内容新鲜,语料丰富,非常感性,制作得环环相扣,启发性很强,有利于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比往年的学生集中,教学效果良好。

在课后拓展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延伸基于语料的启发课堂教学。如让学生收集和分析网络语言;让学生发音,在实践中掌握用国际音标记音的方法;让学生观看电视电影,挖掘言语交际规律。学生从往常的“满堂被灌”中解放出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在学生主动关注语言、挖掘语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材的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自行挖掘身边语言现象,运用有关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基金项目:2012年惠州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2012)

注释:

[1]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4.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80.

[3]和向东.普米语动词的命令式[J].民族教育研究,1999,(S1):40.

(陈淑环 广东省惠州学院中文系 51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