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是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写于1936年并于1945年发表,自创作发表伊始就反响颇大。1963年本词作为领袖经典文本第一次收入语文教材,新课改以来本词已成为众多版本语文教材的定篇。笔者通过在知网、维基百科等平台共检索到1960年至今对毛泽东《沁园春·雪》研究的相关文章1471篇,其中教学课例类占了373篇,针对初中年级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教学课例共计63篇。
综观这63篇教学课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本词教学的目标定位、课时安排大致相通,典型教学内容主要有:以朗读为线索品味诗境;以词句为抓手解读诗歌;以对比阅读拓宽思维。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两个基准,即“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1]
郑逸农教授认为,诗词教学要“自主体验。”[2]笔者认为,《沁园春·雪》一文要根据词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词具有意象美、意境美、声律美、建筑美、情感美等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也应当遵循这几个特点:
一、字句的剖析欣赏意象美和意境美
诗词是用形象表达情感的,优秀的诗词创作者往往能够借助客观形象。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把这些表达情感的形象称作“意象”,这里主要指文学意象,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3]众多意象汇集的画面就是意境。笔者认为,诗词形象是作者精心挑选的,人的眼耳口鼻肤能够切实感觉到的客观实在的物。就《沁园春·雪》而言,“雪”即是作者精心挑选的主要形象,是全词的写作对象。本词的上阕以写雪景为主,作者笔下的雪景从视觉上、听觉上都让读者身临其境,从形象分析上让学生借助作者的文字饱览北国风雪应该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等空间地理概括给人辽阔无边的疆土概念,银装素裹的世界一望无垠的意境;“银蛇”“蜡象”把雪山的蜿蜒、雪原的粗犷形象生动地呈现;“封”“飘”的动静结合让动景与静景融为一幅画卷;“惟余”“顿失”二字把雪的大而急,用不可度量的面积和速度夸张表现。这样一幅气势磅礴的雪景,不用心借作者的文字用眼看是体会不到的。字句的剖析,让学生的脑海中浮想词中的形象,通过想象联想借助多个形象勾勒词境,走进文本是语文课堂的要点,由字词刻画的形象勾勒出词境的画卷非字字句句的剖析是欣赏不到的。
二、朗读品味词的声律美和建筑美
诗词教学最注重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词的声律美并在朗读中体会结构层次的变化那么教学的效果也就达到了。能够朗读并背诵经典文本也是本词的教学目标之一。本词朗读起来气势磅礴,意气风发。从句型上欣赏声律美:创始于初唐的词牌《沁园春》,具有双调一百十四字,前阕四平韵,后阕五平韵,一韵到底,前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本词虽写于当代但大致上严格按照词牌创作。从对仗和承接美:上下阙分别用“望”“惜”引领整阙,各有侧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自然衔接两阙的同时借景抒情在下阕升华主题。
三、考查作者的心境,品味词的思想境界
知人方能论事,考查作者创作的年代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事;考查作者的习性可以认识其作品的风格;对作者机遇的考查有助于明了作品的背景。本词作者毛泽东其个人遭遇境遇、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身份地位及其肩负的使命都使其具有独立的个性特征。
读懂下阕一定要从时代背景及作者背景入手,教师在这里务必要建构一定的教学支架:首先应当明确作者具有伟人、革命者、词人的三重身份,把本词的作者毛泽东当作开国元勋、一代伟人来看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文人的身份,在教学中意识其政治思想境界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单纯地把文本当作文学作品。其次,介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我国历史名人的功过得失才能让学生读懂“略述文采”“稍逊风骚”“风流人物”。以上两点拿捏得准,不是政治课是语文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读出伟人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就够了。如果能根据学情将阅读抬升一个小高度,把努力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也当作是“今朝”的“风流人物”,学生的思维深度也就拓宽了。
四、举一反三的课堂活动
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最后安排简短的对比阅读活动,这样做首先可以拓展学生眼界,开拓思维。其次,加强学生文体意识,培养学生根据文本体式解读文本的能力。再次,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变教师的“教法”为学生自己的“学法”。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牌相同、作者相同就很具有可比性,以对比阅读评价学习结果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安排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简单而言就是教师教授正确的语文知识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语文知识经验,对比阅读作为本课的思维拓展部分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笔者以为教师在选择文本的时候还需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学情选择文本的比较阅读才是行之有效的,所选文本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注释:
[1]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33.
[2]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3.
(严 欣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