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束课程,也叫结束课程、课堂教学结尾或者课堂教学小结。它是课堂施教过程中不必可少的一个环节。收束课程技能,是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基本功之一。
一堂课的结尾如何,能衡量出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高低,老师在课堂上及时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及时的回忆、巩固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收束课堂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有利于及时简化知识,促进学习内容的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使所学内容了然于心,强化记忆;收束时进行必要的检测,还可以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有助于对今后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收束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紧扣重点,不枝不蔓。收束课程之前,要引导学生再次明确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把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
(二)强调能力,尤重素质。要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运用收束完成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应加强对学生智力、审美、品德等整体素质的培养。
(三)语言精练,干净香薰。收束课程的语言就是整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提纯,不能是对主要内容的简单重复,切忌拖泥带水、以相同语句多次重复为提醒学生注意的做法。
(四)方式简便,方法灵活。简便而灵活的收束为上,故弄玄虚、烦琐花哨的收束为下,应课程的结尾既给人以深刻印象,以实实在在,简短有力。
(五)按时下课,保证时间。要有时间观念,既不过早结束课程,也不拖堂。
二、收束课程的方法
(一)画龙点睛法。就是要求学生在认真研讨课文内容、对某些问题做出深入思考之后,于结尾处加以点化的方法。它能引导学生进入高一层的思想境界,体悟深邃的哲理,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美感;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开掘教学的尝试。教师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寥寥数语的概括,画龙点睛,使学生浅层的理解深化到对作者内心世界、再一次对课文思想和情感内涵进行挖掘上,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当然这是建立在教师对文章充分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以教师的情感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以教师的理解来引导学生的理解。
(二)首尾回应法。即在教学的结尾,用一段与开讲内容或形式相呼应的收束方式结束课程,此法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完整严谨,教学目的的落实情况清晰,利于学生思维的一贯性和完整性习惯的养成。首尾回应法首尾内容要一致,但是不必强调要用同样的话来表达,相反,用同样的话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习效果。
(三)比较拓展法。就是要新课讲授接近尾声时,联系学过的课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求同索异的方法。以比较结课,能接通新旧知识的信息联系,加大课堂信息量;能增强某一方面认识的强度,思维的空间。利于学生比较、判断能力的发展。如教学李白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将李白的诗歌列举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达到让学生复习的目的,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特点,也可以将课本当中不同朝代的诗词列举出来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朝代诗词的魅力。
(四)归纳总结法。就是将前面具体分析进行高度抽象概括,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课方法。归纳结课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助于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有助于及学生对课文认识的升华,使认识系统化、深刻化;能帮助学生理清教学思路,明确学习的重点;能让学生及时查缺补漏,补写课堂笔记,这是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收束方法。运用此法应注意:不能认为归纳总结是教师的特权,应将教师归纳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发现中归纳,在归纳中发现,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认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五)借题发挥法。就是在收课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语文课本中大多为文质兼美之文,其中不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理想追求等教育的好教材。运用得法,能落实“文道统一”的教育原则,既教书又育人;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将读文与写文、做人自觉结合起来。如《孟子二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阐述的人才要经过艰苦的磨炼,可在收束时联系实际发挥主题的教育作用,或者让学生当堂谈感受,或让学生写读后感,更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待困难的态度,读写结合,说做统一,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深化语文学习,也深化了语文的教学内涵。
(六)巧妙牵引法。即借助结束阶段学生尚存的疑虑、激发出学习热情、深入探讨的兴趣等,将课内学习巧妙牵引到课外以至于社会的收束方法。此法能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格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扩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和深度,如对于一些教学内容,经师生讨论对作品的主题有了基本统一的认识,学生再进行品读理解时就会有新的认识,而这时正值下课,师生间有了分歧,教师无需将学生的认识统一,而是要求学生下课之后继续细读作品,再去查阅相关资料,将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写在作业本上,下节课继续讨论,以疑虑牵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主动读课文,逐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严谨忠实的学风。
总之,无论选什么样的收课方式,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更要考虑学习的进度,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灵活运用,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任 莉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