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航标,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来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性并不等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正如第斯多惠所说:“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1]可以说,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支流。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发挥。我国台湾学者王克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中说:“一个人的学业成绩由两种因素来决定:一是智力,一是动机。学习本是自动地吸收和积极地反应,而不是被动的行为。教师不能给学生智力,更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内在的驱策和激励。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2]所以,理性的教学目标要与语文教师感性的教学艺术相结合,只有这样课堂中才能创造出“美”的教育,师生才能共同进驻语文教学的“空中楼阁”。
一、营造楼阁之优雅环境——用导入艺术导出教学目标
美丽的楼阁,缺少不了优雅的环境来渲染和衬托。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定好教学目标后,不要急于把目标赤裸裸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用导入艺术自然地导出教学目标。
导入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的奇葩,同其他艺术一样,它关乎教师的气质、修养,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是教师个人最大的教学艺术空间。
(一)教师要活泼,谈话间泄露教学目标
这种活泼不在于外表显得匆匆忙忙,手忙脚乱,或者做一个鬼脸就算活泼,真正的活泼就是精神活力,这种活力是自然而然流露在面部表情上的。
比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教师在展示目标前,先和学生聊起了《三国》,“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应该知道,里面的诸葛亮每次和曹操交手时用了很多计谋把曹军打得是落花流水,那让你们印象深刻的都有哪些妙计呢?”教师的眼睛这时应该是充满期待的光彩的。学生顿时炸开了,纷纷喊出了“空城计”、“草船借箭”、“离间计”……于是,教师很自然地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离间计。教师要表现出满意的微笑并要频频点头。接着,教师应该生动地叙说:“烛之武可谓是个机智的外交家,正是他巧妙地运用了离间计才使郑国度过了危难。那这节课,我们除了要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好好领略一下这个外交家的语言艺术,看看他是怎样一步一步把秦国的老大说服,让他们乖乖退军的。”
课堂的导入和教学目标的导出就是要这样自然而不失目的地呈现出来,轻轻松松的谈话为整个课堂有目的的出发,创设了一个活泼、轻松的氛围。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大胆让学生设想教学目标
第斯多惠说:“席勒曾经把教师的个性诗化、哲理化,教师无论做什么都是凭借自己的个性。”他认为教师的个性、精神面貌是个什么样子呢?一是教师要“怀着坚定、勇敢和大丈夫的气概积极而主动、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二是“不断创新、千方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身体力行,同时又是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
举个例子,年轻教师“惧怕”《离骚(节选)》这一课,朗诵这一关实在难以突破。曾经听过一个年轻男老师的课,他的音质同样不适合朗诵这首诗。但是他却勇敢地去尝试,配上一个伴奏,放粗声线,缓缓道出:“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学生刚开始会有点发笑,但看到老师这么深情、认真,学生顿时肃然起敬。脑海中浮现出那个穿着白大褂的屈大夫在汨罗江畔含泪临风呼喊着,楚王啊,为何不相信我,楚国啊,你的出路何在?学生的感动之情油然而生。随后,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我们这节课应该去完成什么任务?”学生考虑片刻后,很严肃的告诉老师:“学习老师的朗诵”,“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学习有关楚辞这种文体的特征”……老师便可以顺理成章地道出:“好,那我们就把这几个目标写在黑板上,这节课就来完成你们心目中的这些目标。”
可以说,导入艺术是客观的一门语文教学科学,有着其内在规律,具有最宽广的教学艺术空间。荀子说:“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正是这个道理。
二、进驻楼阁之美丽空间——用课堂实战巩固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对目标进行测评。而语文教育的文学性决定了它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实现这一过程。很多语文老师都认为课堂习作是偏理科、动手科目所要具备的检测环节,简单、枯燥的练习环节会破坏语文教学的美感。这种误区导致了目标测评的流失,正如老师和学生辛辛苦苦共同构建好空中楼阁,却无法真正走进它美丽的空间。
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4]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教师如何优化目标教学法和教学艺术空间的结合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的。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地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如张洁的《我的四季》一课,要求学生在最后的几分钟能够仿写课文中的某个优美段落,或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自己的人生四季应该是怎么样的。实践证明,最后设置的这个写作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说,只有到了这里,学生才真正进驻了语文的“空中楼阁”。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我的人生,将是翠绿的春天,萌动着活力和生机;是火红的夏季,燃烧着热望和情思;是金黄的秋季,收获着成熟和希望;是雪白的冬天,袒露着纯洁和无私。”这些语句不但是对整个课堂的肯定,更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提升。
课堂上当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展示好课堂的知识结构和主要内容后,就应该耐心等待一堂课的收获。这个收获就是学生的练习成果和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充分完成这一环节,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一堂艺术课,才能与学生共同进驻“空中楼阁”。
因此,要认真研究目标教学法下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空间及其特征,并通过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充实语文目标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艺术的多方面功能,只有这样,目标才具有可实施性,语文课堂才具有有效性和艺术性。引领教学目标,“空中楼阁”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注释:
[1](德国)第斯多惠 著,袁一安 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3]王克先.学习心理学[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谢秀彩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中学语文组 3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