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司本培元: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使命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51次
  • 评分4
  • 11
  • 0

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今天,语文教师似乎是不需要多少知识与理论储备的,只要能应付考试就是好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语文教学也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只有“规范”——应付考试的“规范”。“惩诫与规训”可以作为当今高中语文教学最合适不过的注脚。无情的“规范”与“模式”逼迫语文教师不得不放弃自己独立的思想与方法。高中语文教学渐渐地走进了僵化刻板的胡同里:一切围着高考转,急功近利。因为高考不考,现代诗不教,现代散文不提,就是课本上的名篇佳作也因为高考不直接考查而被忽略。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没完没了地背诵一大堆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符号等枯燥的知识点,把言意共生、活生生的文言文变成僵死的文言知识点训练,把鲜活灵动的文本肢解成一道道面目可憎的阅读训练题,长期训练学生写一些毫无真情实意的、刻板的现代八股文。这种语文教学现状早已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美学要求,戕害了语文教育的审美性质,扭曲了语文课轻松愉快、怡情养性的美好形象,严重弱化了语文教育的审美陶冶功能,使众多学生逐渐丧失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这是体制挤压下语文教师的悲哀,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然而,只要体制不变,考试就至关重要,“天大地大,只有考试大。”这是师生们头上的紧箍咒。高中语文教学不顾及高考是脱离实际,但也不能一切围着高考转,把语文教学推到了逼仄的死角里。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破除了多年的僵化套路,一些教师就慌了神,感叹语文教学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怎么教。其实,语文教师这种的担忧,完全就是长期听命于高考的后遗症。李镇西说:“现在的教育充满了‘实用’‘功利’的色彩,但我们可不可以在为学生打造高考敲门砖的同时,也给他们一些精神的东西?”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戴着镣铐跳舞,在不自由之中寻找自由。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文学与文化,注重审美与思辨,让语文回归真正的语文。

百年以前,鲁迅就在《摩罗诗力说》中大声疾呼,现代社会的要务是“立人”“启智”。长养人的精神,塑造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审美判断力和鉴赏力,这些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与生命。《高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说得令人神往:“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这种有“教”无“育”、有“学”无“养”的不良现状必须改变,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回归根本,固本培元。“本”是事物的根本,体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元”者,“一”也。“元”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原动力。《周易·乾彖》中说:“大哉乾元,万物滋始。”根本问题解决了,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实现,语文教学的学科特征才能得以体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徜徉。语文教学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格塑造铺下精神的底子。

(一)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人类文明的精髓就在于思想的独特性。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高中语文教学不是用机械的训练钝化学生的心灵,而应该恢复孩子们的童心和天真。唯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唯有天真的人,才会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充满好奇,充满想象,才会有兴趣去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唯有天真的人,才不会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才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学生具备了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才算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语文教学才算回归了根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人”,从而实现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

每次考试过后,常常有学生倍感委屈、甚至愤怒。他们急切地质问笔者:“老师,您给我评评理。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做的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好几处都是零分。这些题,我可是融入个人的理解呀,绝对不该得零分!阅卷老师根本就没细看,或者是死啃标准答案。”每当这时候,笔者也常常纳闷,学生分析得很有道理呀,为什么没得分呢?教师的阅卷出现了问题。平时阅卷,教师常常以麻木的态度死啃标准答案。偶尔发现几份与标准答案非常接近的试卷,第一感觉不是这个学生太厉害了,而是怀疑他涉嫌手机上网作弊。比照标准答案,省心又省力。是啊,既然连教师都怀疑学生接近标准答案的能力,又何必拿这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死死地卡住学生呢?

其实,笔者最喜欢那些与笔者争论的学生,哪怕他们强词夺理。但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易中天说:“学生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包括不会发问、批驳、质疑。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是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说:“我一直以为现在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了前清的官学传统,只重灌输,让人接受成说,不能质疑。事实上是把学生教成了宠物猫,不喂就得死。笔者以为,学校应该让学生变成野狗,能够自己找食吃,在找的过程中,自然学会了辨析,不至于总是吃有害的东西。”

当然,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语文教师也难逃其咎。王栋生说:“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常有教师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然而教师大量的所谓‘教学论文’与‘德育论文’完全是文件资料的克隆与重组,没有独立的思考,缺乏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

君不见:不少语文教师只靠“答题模式”这张王牌吃饭,一味地教学生背诵和套用所谓的答题模式,把本应丰富多变的文本内涵简单化、类型化。试想,如果用所谓的“答题模式”能够包打天下,解读所有的文本,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对于“答题模式”的研究,可能会有短期效益,但终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似乎也违背了科学规律。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迷信教学参考书和标准答案,不盲从权威。在现行考试的体制下,既关注高考动态,积极备考;又不能完全被其捆住了手脚,跟着高考疲于奔命。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学和文化的瀚海中遨游,充分领略到语文的韵律和灵性之美。只有语文教师站直了教书,他的学生才有可能站直了成长和生活。

(二)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和广泛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文学科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包罗人生百态,凝聚着历代哲人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其内涵博大精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引发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热切关注与深沉思考,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与热情想象,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铺下精神的底色。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语文教学就有了底蕴,有了充实的内容,不再是干枯无味的机械训练,学生的作文也就充盈着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

霍尔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在语文方面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笔者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摩罗说:“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广泛地阅读,与那些伟大的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语文学习》2002年第二期摘要刊登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去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相信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看到这里都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干瘪的语言点训练,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干瘪无味,而应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滋养心灵,张扬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唯有广泛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本文系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培元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研究”研究成果。)

(顾乐远 江苏省如皋中学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