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浅谈《曹刿论战》教学内容的确定

  • 投稿凡夫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04次
  • 评分4
  • 23
  • 0

文言文教学研究关注点历来都集中在教学方法上,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文言文教学的研究重点已经逐步由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只有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决定选取何种教学方法,“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1]《曹刿论战》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中考考察文言文知识的重点篇目。此篇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梳理了1954年至今六十一年来275篇学术研究文献以及实践者的教学文献,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深入地认识。

一、1954年至今学术界关注《曹刿论战》的研究内容焦点

综观1954年至今六十一年的275篇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学术界关于《曹刿论战》内容的研究集中在鉴赏、考据、文本比较三方面,以下选取代表性观点加以阐释。

(一)鉴赏类

此类文献我们共检索到81篇,历年来学术界对《曹刿论战》的鉴赏研究,对于一线教师深入研读及选择合宜教学内容有重要参考意义。以下是六十一年来语文学界的三种鉴赏观点:

1.人物形象鉴赏

《曹刿论战》通过重点叙述人物言行记载历史事实,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有两个:谋士曹刿、国君鲁庄公。

对于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学术界看法大体相似,多年来并无任何重大改变。众多学者一致认为他深谋远虑、稳重自信,是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智谋、指挥才能和富有爱国精神的统帅形象。如张琳的《于论战中彰显人物性格》一文。通过论述曹刿的三次论战,表现出了对曹刿有勇有谋性格的推崇。

一直以来,鲁庄公都被学者看作“鄙”的人物形象,为反衬曹刿有勇有谋而刻画。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对鲁庄公态度有了重大转变,逐渐尝试用客观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他。很多学者纷纷为鲁庄公“翻案”,相关文献数目繁多,我们共检索到45篇,大家都认为鲁庄公虽缺乏军事才能,但他懂得治国,懂得用人,同样难能可贵。如吴奇《鲁庄公形象初探》从“政治开明”和“治军有方”两方面证明鲁庄公并不昏庸无能。

2.写作特色鉴赏

写作特色能使一篇文章具备极强辨识度,具有“特色”的文章能更大力度引起读者注意力,更大范围实现文章价值。《曹刿论战》就是富有特色的作品,学术界对其写作特色的研究很深入,主要集中在选材、结构及语言方面,我们检索到此类文献17篇。

在作品选材方面,学术界认为史料剪裁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紧紧围绕“论战”进行剪裁。在材料选择和组织方面匠心独运,详略得当。凡是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就详写,枝节尽量省略。在文章结构方面,学术界认为此作品结构严密,层次清楚。第一段写故事开端和发展,第二段写故事高潮,第三段写故事结局。三个段落环环相扣,互相补充、照应,体现作者巧妙构思。在语言方面,学术界认为本文语言精练,辞约而意丰,对话的运用对于突出人物的性格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3.作品内涵鉴赏

鉴赏作品内涵有助文化传承,学术界普遍认为《曹刿论战》体现曹刿进步的战略思想,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浓厚的民本主义思想。如刘人庆的《从<曹刿论战>几个句子的诠释谈它的历史背景和主题》一文。通过对“情”与“忠”两个字意义的辨析探讨了此文的内涵,认为文中“情”、“忠”两字对举照应,表达了“倘若能真心实意地对待百姓,做到诚信不欺,并进而使之趋而向善,凭此即可以战胜敌国”的思想内涵,这正是《左传》作者旨在表达的民本思想。

(二)考据类

考据是指研究古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此类文献我们共检索到80篇,主要集中于断句、字词句的解释以及曹刿身份的考查。

关于《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断句,众多学者各执所见,相关文献我们搜集到23篇。对此,学术界大致有两种代表性观点:断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与断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其中,前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战时的实际指挥者,曹刿为了审察真实敌情而走下了兵车。同时他们认为“轼”是可登的,既然下了车,只有再登上车才会语意连贯。周桃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新解》、陈剑峰《<曹刿论战>句读解惑》等都为此观点做了相关考证。后一种观点则与之相悖,认为当时战场形势紧张,曹刿不便也无须下车,他朝下看看齐军留下的车辙便可探察到敌情,并且曹刿登轼是完全可行的。如李翔卿的《<曹刿论战>语句辩析三则》就持此种看法。

各版本教材《曹刿论战》一文中字词的注释同样经常被学术界拿来考证,“加”、“孚”、“情”、“安”、“牺牲”以及“败绩”的释义研究较为广泛。

“曹刿身份”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王重旭《曹刿不是平民百姓》辨析得出曹刿不可能是平民,因平民是不可能轻易得到国君接见并重用的。曹刿被司马迁列为刺客之首,谢祥皓的《曹刿、曹沫辨》一文却并不同意此说法,谢祥皓经考证得出曹刿既不是一名无所任职的“乡人”,也不是一名只有“刺客”之勇的“勇夫”,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三)文本比较类

此类文献我们共检索到7篇,主要是将《曹刿论战》与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相比较,研究两者的异同。侯文飞的《军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的统一——<赤壁之战>与<曹刿论战>比较分析》从创作意图、结构语言及人物形象三方面对《赤壁之战》、《曹刿论战》两文进行了异同比较。赵庚奎的《臣民有别然所虑实同——<曹刿论战>与<出师表>对读》一文经分析比较得出:在深层次上,《曹》文曹刿认为“肉食者”之“鄙”与《出》文诸葛亮的肺腑之言都是出自于对君主的担忧,都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钟之康的《<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比较谈》认为《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两文所写战争的交战双方、战场及战争起因不同,参与决策的谋士不同,但其叙述的重心都在一个“论”字上,其结构、语言风格都很相似。吕丽、张萌、张敬、徐猛、刘艳君的《<左传>中烛之武与曹刿人物形象比较研究》认为烛之武与曹刿二人均能够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谨严奇辩的外交谈判技巧与深谋远见的外交军事智慧各显其能,并从二人出席方式和处理问题方式角度切入,点出他们的智慧不同之处。

二、实践者关注《曹刿论战》的教学内容焦点

我们搜集到的关于教学方面的文献有89篇,经过梳理和研究发现,实践者聚焦的教学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1)掌握古代汉语知识,包括通假字、实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曹刿的人物性格,全面认识鲁庄公的形象;(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精炼的写作方法。

《曹刿论战》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一直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文中对话详写,战争过程略写;曹刿谋略详写,庄公问计略写。从而,让学生明白本文的重点是“论战”。古代汉语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历来都被教师重视,《曹刿论战》的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一线教师注重学生对本文文言知识的掌握。对于曹刿性格、庄公形象的理解被众多教学实践者作为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曹刿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对庄公形象公正全面的评定,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实证精神。这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的三维目标实现了和谐统一。

三、我们应该关注的《曹刿论战》的教学内容

审视关于《曹刿论战》的研究文献,分析实践者的教学成果,我们认为,《曹刿论战》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文言知识的积累

传统文言文教学涉及的常是字词解释和文本翻译,此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深入挖掘文本潜在的意蕴,并且大多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传统文言文教学中落实字词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就认为,“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2]但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文言知识时采取的方式不恰当。那种脱离语境死记硬背的字词积累显然不为学生接受。因此,对《曹刿论战》中字词的理解、积累,需结合文本语境,还需依据文言文的特性,诸如,从文言文的音韵、句式等角度来进行分析。此外,教学中不要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进行主动有效的学习。

(二)文言文的诵读

诵读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中受到重视,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名句为证。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所谓的进度、创意,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却被忽略了。偶尔的诵读,只是凑时间的替代品,丰富教学方法的点缀。总之,文言文课堂远离了诵读这个教学之根,变得生硬而肤浅。所以回归“诵读”的传统是文言文课堂提效的第一要素。

在《曹刿论战》的教学中,可分两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读课文,因为文言文是古代语言中优秀的典范,只有背诵才能形成积累。教会学生读出层次、诵出韵味、悟出精神,培养他们的语感、情感和美感。

(三)文言文的鉴赏

常见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就事论事,句子是什么意思就翻译成什么意思,根本不去挖掘文本的价值。《曹刿论战》虽语言简洁,但内涵丰富、人物鲜明,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空白,值得回味咀嚼,这也是其得以延绵千古的魅力所在。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用心灵去感动心灵。文言文也不例外,从情感体验出发,叩响语言之门,唤醒沉睡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让它在体验的碰撞与交流中苏醒过来,并与千年之后的人们产生共鸣,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曹刿论战》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真切地触摸作品中人物的灵魂、生命,感受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及文化。

注释: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J].语文学习,2006,(5).

(谢苏红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