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浅议医古文在高职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投稿张赢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94次
  • 评分4
  • 67
  • 0

医古文是高校中医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早在1981年全国医古文研究会成立时,首任主任委员、当代著名医家任应秋就强调:“医古文是中医基础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肯定是学不好中医的”。“打开中医宝库的总钥匙就是医古文。”在全国医古文研究会的倡导下,30多年来,医古文课程的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目前,医古文已成为中医药院校的重要课程,但它在高职中医药教育中却存在着地位边缘化,作用被忽视的倾向。部分高职中医类专业虽然开设了医古文,但定位不准,课时不足,有的中医类专业甚或以大学语文或语文替代医古文。由于高职中医药专业学制短,课时紧,加之社会上中医药职称外语与医古文考试科目的可选性,造成了医古文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地位尴尬,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医古文在高职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研究,回归其原本的价值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职业发展奠一个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医古文课程的现状

目前,医古文课程在高职中医药类专业的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开设的专业有中医、针灸推拿等,其他如康复治疗技术、中药等专业均未开设。导致了学生的医古文阅读水平降低,文化素质不高,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古医籍也无法阅读,从而影响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准确理解。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医古文课程只开一个学期,占72学时。教材以正在使用的《新世纪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例,分上、下两篇。上篇文选包括名医传记、医话医案、经典医著等共40篇;下篇为基础知识。但由于课时太少,上篇的文选最多只能讲授二分之一还不到,下篇的基础知识只好让学生自学。没有课时量的保证哪有会有质的提高?又由于医古文课程处于“弱国寡民”的地位,被视同语文课隶属于基础部,且期考时划归“考察”的“副课”之列而非“考试”的“主课”,淡化了价值,降低了地位,学生就难以重视。

学生对医古文课程的认识亦存在偏差。从我们调查得来的情况看,28%的学生认为医古文课不能直接教他们诊病论治、开方处药的本领,没有太大价值;21%的学生认为医古文应该选择诊治疾病的文章;只有51%的学生认为应该学习医古文。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学生不大愿意学习医古文。那就只能是为了分数而学,学过考过就丢了。究其原因,一是不清楚学习医古文的目的和意义。学生以为不学传统文化,不看古医书,直接学习诊病、治病的方法就行。这是因为不懂得中医是一门哲学、一种文化,看不懂古典医籍想学好中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得到些许皮毛。不能真正理解贯通,也就无法做更深入的研究。不懂得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等前人的经验和理论。而学习医古文,不仅要掌握前人的经验、理论,还要发现、发展前人的成果,形成自己的技能,开创新的理论。外语专业都要学好古汉语、学好传统文化,更何况是中医类学生呢!二是认为医古文是为其他专业课程服务的工具课,是基础课。认为其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只要考试及格混得过去就行。这种观念,也是医古文课程定位不准使然。这样的定位导致如此的待遇,也是顺理成章的。

现在的学生在上高二时就分就了文、理科,高考录取时,中医类学生是文理兼收,录来的理科生大都古文底子薄弱。医古文较之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来说,内容涉医,字为繁体,生僻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增多,拗口难读,不易理解,学生自然会产生畏难情绪。加之,代课教师大多是学中文教语文的老师,对医理了解甚少,面对课文中大量的中医知识自己也一头雾水,很大程度上把医古文上成了古汉语课,致使学生缺少了学习兴趣。这也是课程定位偏差造成的后果。

医古文课程没有自己的合理位置,不利于学科建设,不利于学生培养。若不及时廓清认识,拨乱反正,回归其原本的历史地位,充分发挥其特殊功用,势必影响高职中医药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医古文工具性基础课质疑

多年来,医古文课程的研究取得很大成效。但对其定位颇有争议:有的认为医古文是基础课,等同于大学语文;有的认为是专业课,与中医基础理论同类。有的将“文”与“医”分裂,认为医古文是“工具课”,因注重字词、语法教学,成了“古汉语”课,培养的是解词、断句、阅读古文的能力;有的虽承认医古文课程与中医文化有密切联系,但认为医古文主要是培养医学生阅读古医籍能力,文化传承只是附带的。如此等等,莫衷一是。但均未能从大中医背景下去抓住实质探究医古文的准确地位和作用。

现行《医古文》教材和大纲也认为医古文课程是基础课,如《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医古文>》中说:“《医古文》是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中医药古代文献语言现象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为学习中医经典原著课程和其他古医籍文献消除文字文理上的困难,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医古文在高职中医药教育中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类似于语文或古汉语一样的服务性的工具课、基础课而存在的。认为它的设课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其任务当然就是学习古代的语言现象,所体现出的就是工具性,就是基础课。这是对医古文课程价值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从根本上探明医古文在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造成的。

医古文是一门自成体系、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它是中医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决定了中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培养中医类学生的古医籍文献阅读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挖掘中医药新成果具有决定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中医还必须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空灵智慧的哲学思辨、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深远丰厚的人文追求,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了中医药文化,它是中医药文化的宏观背景。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源泉。而医古文涵盖了中医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沉淀了深厚无比的文化素养基础。医古文课程的准确定位和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关乎高职中医类学生素质的提高。

医古文是中医文化基础、哲学语言学基础,内容也是关于中医的。对于中医类学生来说,医古文相当于中学里开设的语文课,大学英语专业的英语课,是看家的本领,是对其终身发展有着重要价值的主课。其地位和作用,远非一个工具性所能概括,诸如古医籍文献的研究,中医临床文献的研究,根据中药文献研究开发中药新药等等,都要发掘吸收综合前人的成果,都不是工具课所能做到的。

我们认为,医古文学科是不归属于中医任何专业、学科的二级学科,其内容也不是中医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它对于中医体系来说是不存在上下级关系的,它应该是中医专业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是中医的根本,没有文化就没有文献,就没有今天的中医。没有医古文就谈不上继承和发展中医这一宝贵遗产。古代医籍阅读能力也应该是中医的专门技能。因此,医古文在中医领域完全是源头,是决定中医特色的根本,毫无疑问应该是专业课,是中医药类学生的主课。

三、高职医古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中医药教育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中医类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基层、城镇社区等医疗机构就业,从事的是临床诊疗、预防保健等工作。工作责任大,社会期望值高,既需要较强的实践技能,更需要较高的综合素养。但高职中医类学生文化底子薄弱,尤其是从理科生而来这部分学生,文史哲等知识肤浅,加之中学重视应试,忽略人文教育,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讲实惠不讲精神,不注重人文道德的修养,诚实守信、勤奋文明等价值的缺失,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正确认识的缺乏,使得整体文化素质下降。许多高职毕业生在人文素养、语言表达、医德修养等方面未达到应有水平,病例写不了,错别字满篇,语句不通等现象大量存在。步入市场经济后,医疗行业医德严重滑坡,医患纠纷加剧。除社会因素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教育存在的重业务轻思想道德、轻人文素质的倾向。要加强人文社科教育,医古文的价值和作用不可低估。

医古文涵盖了传记、序文、医案、医话、医论等各种文体,古代哲学、文史、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充溢其间。文以载道。加强医古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扩充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发挥其人文教育作用。如《扁鹊传》,扁鹊治好虢国太子的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而他却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学生真切感受到的是扁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医风和高尚的医德。又如《丹溪翁传》,从朱丹溪的“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这句话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古代医学的历史地位,从而挖掘其文化内涵。再如《本草纲目原序》中,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稿凡三易”;《类经·序》“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回,方就其业”句等,均说明前人治学之严谨。学生学到的是做学问要持之以恒,切不可走捷径。还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等思想;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提到了优秀医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张介宾在《病家两要说》中说到看病、择医、任真医;李中梓《不失人情论》中关于“人情”的深刻描写等,无不从医德修养、治学态度、诊疗作风、忠信笃诚等方面为后人树立了道德典范,对学生医德修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医古文中记载的古医家高超的医学水平、精诚的医学美德和博学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后人留下丰厚的财富。在中医传承方面,仅以《华佗传》为例:“府吏兒寻、李延共至,具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这正反映了中医著名的“同病异治”之医理。“又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郡守之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这又表现了中医“情志治病”的医学原理。“五禽之戏”就是他根据“上工治未病”的原理,在防病强身方面的创举。更不必说中医开山鼻祖《黄帝内经》对千秋万代的深远意义,《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类经》、《本草纲目》等等论著对中医事业的建树作用。

新的时代,医古文还负有在古老文明的基础上去发现和创造的使命。扁鹊研读《黄帝内经》,其诊脉术就能由前人的“三部九侯”发展为“独取寸关”,后代均未有人突破。还有“望、闻、问、切”四诊,想要有其它的检测方法就只有用西医仪器,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界的遗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倘若中医的诊治一直停留在古人的理念和方法上,那它就走到了尽头。在经过“非典”、“禽流感”等洗礼之后,人们深感中医的独特优势。我们必须重视医古文在继承和发展创新中医药中的价值。中药防治是中医药的长项,对于艾滋病、癌症、肝炎等疑难病症应大有可为,但还未能完全发挥出来。这些,都只有植根于古老的中医,在充分研究古典医籍以及现有医学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和创造。

总之,医古文是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语言文化传承类课程,它应该是高职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课。在大中医的背景下,医古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古医籍文献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医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有着独特的课程价值。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医古文在高职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所属课题: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医古文在高职中医药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大庆.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与前景[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刻不容缓:关注医学人文[N].人民日报,2008-5-15.

[3]傅建萍,熊德梁,武文.医古文课程的课程性质探究[J].中医教育,2011,(30).

[4]杨桂华.医学的人文内涵[N].人民日报,2008-4-17.

[5]傅建萍.医古文课程地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6]王育林.中医古籍阅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白旭辉 白 俊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7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