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语文读写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投稿穆刀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71次
  • 评分4
  • 36
  • 0

徐 峰

创新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因此通过语文读写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以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为基础,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研究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为语文教改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一)准确选择思维发散点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切入点,即“可发散点”,这个“可发散点”在阅读文本中蕴含着引发和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功能基础,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思考问题。这需要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之前,准确地发掘阅读文本的“可发散点”并将其激活,然后通过特定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实际教学可从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入手。

联想能力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的基础。事物之间总是以某种线索的方式存在相互关联,这就为学生联想提供了支持。通常来说,学生联想思维能力是从一个事物推理或延伸到另一事物,由条件推想结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事物的分析更为深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联想,通过阅读文本中各事物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联想,并且引导学生联想的灵活性、时空性,进而培养学生更为灵活和大跨度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联想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鼓励他们对事物有不同的见解。阅读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思考,此时切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圈定,尽量让每个同学都能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二)鼓励和支持学生个性思维与不同思维

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极强的发散性特点和广泛的想象空间,这也使得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多元化的心理感受和想象,因此在阅读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同时,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的求异思想,避免传统“一言堂”式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文本所蕴含的广泛内容使不同阅读者产生不同的感悟,感悟的评判没有唯一的标准,因此不必太过注重学生见解的偏颇与否,只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培养,可借助语文阅读教材内的多元性、发散性观点,引导学生求异,鼓励他们大胆发挥独立见解,在求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三)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填补空白

从某些方面来看,语文阅读文本是一种艺术。在有限的篇幅里可容纳浩瀚的内容,这些发散性的、延伸性的、联想性的内容是通过“布白”艺术来实现的,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部分“空白”作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阅读文本的“布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阅读中的虚实结合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指导思考和想象的方向,另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联想空间。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作者写作中省略的部分形成“断裂地带”,这种“断裂地带”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利空间。

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一)培养方向

写作开始于“立意”,富有创意、新颖的“立意”决定了文章的质量,因此可通过多元化“立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首先,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多向思维开拓思路。在写作开始之前,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作文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指导给学生深入审题和多角度审题的方法和要领,使学生能够从作文题的表面思考到内涵,进而延伸和发散到更为关阔的空间,这样才能使作文的“立意”更为新颖。为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在作文题的选择上,老师应该尽量选取新颖、独特以及可发散空间较大的题材,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侧面思考。

其次,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用逆向思维去理解事物,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这样得出的体会和见解才能独到,这样写出的作为才能使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需要老师创设较为宽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比如:“班门弄斧”可从勇于挑战的方向思考;“酒香不怕巷子深”可从宣传营销更能获得成功来思考。

(二)培养方法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矛盾逆向法、寻求深刻法等。对给定的作文材料按照因素和内容进行分类,并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打开思路,多角度思考问题,最终确立的作文立意才能更为深刻和新颖。比如“伯乐相马”的材料,可分为“伯乐”、“马”、“众人”等因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为便宜地挖掘出新意。矛盾逆向法则是对同一作文材料的两个矛盾对立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大相径庭的,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握作文立意的技巧,准确地使用材料,培养发散性思维。寻求深刻法则是在材料通常的分析中寻求更深层次的立意,比如“孟母三迁”,除了可从“环境影响人的成长”、“母爱的伟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还可从更深层次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来分析立意。

(三)具体操作

首先,在给定学生作文材料后要明确写作的要求,适当给予点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立意,甚至可以一定范围内地允许学生拿自己的立意与同学进行讨论,进而推陈出新。其次,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最初立意的基础上进行换位思考。换个角度尝试逆向思考,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获得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逆向思维惯性。再次,借梯上楼,进一步思考,使文章立意再推进一步。最后,拓展思维,把思维引入更广更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盛晓春.读写结合中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田锦昉.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马起莲.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纵横,2014,(8).

(徐 峰 甘肃省张掖市沙井镇中心学校 73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