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

  • 投稿夏天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83次
  • 评分4
  • 55
  • 0

葛众爱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能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也弥补了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情感的淡漠。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这样定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时时现语文。学会热爱生活还不够,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元素,我们还必须融入其中,走进生活。我们的“生活”完整地说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社会与自然。谈起生活,我们的孩子往往一脸茫然,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不像是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习占据了他们的所有,他们每天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孩子们与生活完全脱节——不论是自然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即使有一些闲暇时间,也被电视、电脑“霸占”了,仿佛他们是天外飞仙。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而已!这是笔者对当今孩子的感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观察、去触摸、去聆听、去感受。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带了几个孩子出去野营,可是孩子们对自然美景熟视无睹,只顾着看各种卡通漫画,于是三毛不禁惊叹:孩子们被商业美术俘虏,抛弃大自然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金波的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风景秀丽的画卷,语言十分优美,但我们的孩子却用他们稚嫩的不带任何感情的语音机械地阅读着。在学习文本时,笔者想为何不把这篇文章搬到大自然中去呢?说不定就能上成既是阅读又是非常好的写作示范课呢!

走进自然,感受阅读;体验生活,活学写作。于是笔者把课堂搬到了公园里。笔者利用早自习的时间领着孩子们走进离我们最近的公园,去感受盲孩子所感受的一切。我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人们说笑嬉戏声”,“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狗狗的清脆的吠声”,“小孩子细细地哭闹声”,“母亲小声而柔和的哄劝声”,“孩子们在公园里快乐的奔跑声”,“有隐隐约约的从学校中传来的上课时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还有轻轻的柔美的从远处飘来的二胡声”,“潺潺的流水声”……

我们睁开双眼细细地寻找大自然中的美好:“夏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的”“月季花的颜色真是多啊!有红的,有粉的,有白的,还有那黄的……”“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有花儿是娇黄的……”“早晨的公园,带点儿凉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说得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在风的吹拂下,满地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夏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完全放松,打开了所有的感觉器官,让自己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那些原来我们认为只会在书本中才出现的优美语句,却在孩子们的眼里、手里不自觉地犹如潺潺的流水一般流淌而出。我们的孩子不是不会感受,不是没有感情,不是不会写作,只是因为没有唤醒他们感觉的一个合适的契机。

我们就把自己当成盲孩子感受着他刚刚睁开眼睛时所看到的,做着盲孩子所做的,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他转过脸,亲切地望着他这位朋友,它也微笑着望着他。

他发现,他的影子慢慢退去了黑色,变成了一个衣着美丽的孩子,也有着一样红润的圆脸,油亮的头发和大大的黑眼睛。”

在这个大自然的课堂中,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文章中上演,在孩子们的头脑中闪现。

我们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学语文,应该是学校的事,应该是老师的事,应该是学生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学,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忽视了身边的语文教学资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这种误解,从某个角度来说,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这种误解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因为这没有理解到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是生活给予了语文生命。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只有密切联系生活,语文教学才能够有新鲜的血液,吸收充足的营养,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本的魅力,阅读的快乐。

(葛众爱 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中学3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