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借助抽象与形象的互换易化阅读理解

  • 投稿柔柔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81次
  • 评分4
  • 26
  • 0

李鹏

议论文中的抽象说理、哲思散文的形象寄托、说明文的情感隐含,往往是学生阅读中的难点与盲点。那么,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转换来简化和易化这些难点或盲点,以达到丰富语言的表达,增强阅读的趣味和审美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呢?

一、化抽象为形象,丰富阅读的诗意

即使是典范的议论文阅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信息的代沟隔膜、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认知层次高低等方面。如果能借助抽象说理的形象化,就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和文本内容的距离,使现代学生的阅读关注核心更接近作者的写作目的,促进阅读的浅化和易化。

在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敬业和乐业》一文时,遇到这么一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奋斗的分量增加。第三,职业的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样,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忧思、妄想杜绝了,省却了无限的烦恼。”

这段文字主要意思是说,职业的趣味总是在乐为中领略和产生的。道理学生都知道,但由于说理太抽象,学生阅读后无动于衷,因为职业行为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所以根本谈不上有感触、感慨或感受冲击,更谈不上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了。

在这段文字的理解阐释中,有个学生说:“第一要阐述的观点其实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乘着这个学生的灵感点燃,笔者趁势引导学生,借助中国古典诗词来阐释第二、第三和第四点,于是学生自然联想起对应的诗词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虽然用这些诗词名句来阐释语段内涵并不一定恰当,但是这种诗意和诗趣却让本来静默如水的课堂鲜活了起来,灵动了起来,于是一种诗意的哲理审美便自然而然地荡漾在课堂里,流淌在学生的心灵中,最终达到形象地熏陶和感染的目的。

二、化形象为具体,清晰内涵的亮度

“韩流”之所以会在文化、生活、情感、服装、美容甚至在教育等方面不断地侵袭中国大陆,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韩国人懂什么是细致入微。于是,细致入微也就变成了价值和效益的代名词。阅读其实也是如此,特别是对散文、小说中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常常是学生阅读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不能仅靠语感,还应寻找具体的依托或寄托意象,通过意象还原,返璞归真,找到本意的落脚点,这样才能使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更明晰更准确。

比如在教授鲁迅先生的《故乡》时,结尾一段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其实也是作者在经历家道中落、生活磨难之后的真切感悟。故乡的一切都已成为甜蜜而苦涩的记忆,留又留不得,去又去无奈,然而生命还必须在夹缝中残喘,人生的美梦还必须在萧瑟中残存延宕。这种幽微难言的痛楚,如血一般深深地凝滞在这段看似豁达乐观的湛蓝明月照耀下的冰冷的文字之中。学生在理解最后一句的含义时,多纠结于参考书的阐释——“它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实践、奋斗,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向着希望之路奔跑,才能创造新生活。”不仅绕口,而且费解。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摒弃成人化理解,顺应作者的写作意图,捕捉本意的着眼点,还原意象的本位,即“其实世间本谈不上有没有希望,只不过追求的人多了,(那种共同的追求)也便成了真正的希望了”。类推之,什么是“中国梦”呢?简言之就是“其实世间本来就谈不上什么中国梦,只不过全国人民都这么去想这么做,大家这种共同的追求自然而然就变成了真正的‘中国梦’了”。这样化形象为具体,还原意象,恢复本位,关键语句的含义也就一目了然了。

三、淡化文体特点,挖掘阅读的情趣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诗人,一位画家,他们眼里的世界如诗如画,他们对世界的表达肯定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可惜因为更多的成人的干涉,使得孩子们一天天失去了诗情和画意,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同样,他们对阅读世界的理解也是如诗如画、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浅薄、有自己世界的稚气、有自己对阅读世界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的疑惑或推测,更要允许他们有自己对文体阅读破解的创意……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个性化阅读。

在学习《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时,由于是连续的说明文单元教学,不仅课堂气氛沉寂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锐减了,特别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几乎销蚀殆尽。于是,笔者就想尝试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因此,笔者从有切身游览经历的学生入手,鼓励他们采用导游解说的方式,遵循景点游览移步换景的方法,首先梳理出这篇文章的游览线路(说明顺序),使阅读脉络清晰;其次,让学生体味作者在移步换景时的情感定位和说明定向(说明特征),使故宫的说明特征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最后,情随意动,到字里行间去体察和感悟作者所流露出的骄傲之情(表达方法和说明的方法),一组形容词“湛蓝”、“鲜明”、“悠扬”、“宽广”、“玲珑”、“壮丽”、“奇巧”、“独特”、“多姿多态”描绘了故宫局部的细腻精美;一组叠词“弯弯”“重重”“层层”“道道”抒写出了故宫绘画般的井然有序和空间延宕;一组动词“矗立”、“垂下”、“环绕”、“正对”、“衬托”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怡然自得和流连忘返之情;一组短语如“最大最完整”、“规模宏大”、“布局统一”、“烟雾缭绕”、“龙凤流云”、“相互衬映”、“龙凤呈祥”、“双凤朝阳”、“优美非凡”,不仅描摹了故宫博物院布局的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和谐统一,也表达出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和自豪之感……一篇传统的说明文阅读,让学生潜在的情愫在平实中缓缓流动着,伴随着作者在故宫重游的津津乐道中,丰富着每一处风景,滋润着每一个童心未泯的心灵,如临其境,让学生仿佛再次走进那片中华瑰宝的精雕玉琢、辉煌壮丽之中,陶然而怡然。

这样,既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从中获得艺术的美感,更通过对文体的易化阅读,对祖国的建筑艺术产生一种骄傲和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使说明文的教学朴实而不失深沉,严整而不失死板,认知而不失审美,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其实,无论是文学性文体阅读,还是应用性文体阅读,在青少年的阅读体验中,本就不应有严格的文体和语言壁垒。只有破除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地尊顺学生的心智、情商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享受那种“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情画意之美。

(李鹏 江苏徐州潘塘中学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