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强化美育在语文欣赏中的渗透

  • 投稿席琳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88次
  • 评分4
  • 95
  • 0

蒋敏娟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美育已被提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作为教师,不仅自己要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而且要宣传美,传播美。作为语文教师,那更是责无旁贷。

一、语文欣赏和美育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文艺作品在社会生活中再现的过程。语文课的美育应通过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端正学生美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能力。要完成语文课美育教学任务,必须把美育融化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心灵。

语文欣赏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是欣赏美的重要手段,所谓语文欣赏,就是把语文课本中各类体裁文章的美作为主要感知对象,借助作品的语言文字感知作品的内容美,反转过来探索作品如何用语言准确地把美的内容表达出来,体会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欣赏中感受,在欣赏中鉴赏,在欣赏中学会创造。由此可见,语文欣赏的过程是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循环感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作品美的感受。所以,语文欣赏是由浅入深地感知美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因此,欣赏是美育的前提,美育是欣赏的升华。

二、语文欣赏中强化美育的途径

(一)运用比较法,欣赏语言美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因此,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抓住语言。叶圣陶先生说:“文学鉴赏还得从透彻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就明确指出“入手”的途径是语言文字目标要达到“透彻了解”的程度。阅读和理解是欣赏的基础。只有对作家苦心创作的文学作品字斟句酌,反复品味,才能透彻领会其中意味。因此,在语文欣赏中,抓住优美的语言,运用讨论、评点、比较的方法,指导学生反复品味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学生尽管能背诵“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但并不等于他们能感知湘江壮美的秋色。只有抓住描写山水的词进行分析,如将“万山”换成“高山”,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才能感知“万山”壮阔的境界,诗人广阔的胸怀。将“鹰击”改为“鹰飞”,“鱼翔”改为“鱼游”,通过比较,体味到“击”字写出了雄姿矫健有力的飞鹰。“翔”字形容鱼儿游得自由,像飞一样的神态。“击”、“翔”两个动词给生动的画面添上了神奇的色彩,增加了美的情趣。经过比较、评点、细读品味,一幅广袤无边鲜亮生动振奋精神的湘江山水画面展便现在学生头脑中,达到了我情我意同词情词意相融合的境地。

欣赏美的语言,接受美的熏陶,将会激励学生去追求美,创造美。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作品的艺术美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切实掌握文章的思路。只有掌握思路,才能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归纳主题思想,准确分析文章在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及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艺术匠心。

《荷塘月色》中,作者不是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摊开月下荷塘的美景,而是先侧面渲染,细写了作者对荷塘的思念、寻访和终于来到荷塘前的悠然之情,借以激起读者向往荷塘的兴趣。然后才有层次地描写月下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始以荷塘为主体来写,尽情地描绘了荷香醉人和风戏荷叶的情趣,继而以荷塘为背景,描写如流水如轻烟的月色,使读者领略那似梦如烟的月下荷塘美景。教师紧紧抓住篇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去讨论两个问题。①作者为什么没有接下去写怎样的不宁静,或者为什么不宁静,而着力描写荷塘的幽静呢?②作者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写出不宁静的原因的?经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技巧。品味出作者着力描写“心里颇不宁静”相对立的另一番样子——荷塘幽静,是为了摆脱“不宁静”的心境而去寻找荷塘的幽静,使自己成为一个“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自由人”的匠心。这样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同作者一起陶醉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之中,但心里总有个疑团,作者为什么“不宁静”,进而寻找答案。直至由荷花想到莲子,由莲子想到采莲,由采莲想到江南,始知“心里颇不宁静”的由来。至此,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之美也就显而易见了。

无论是欣赏作品的语言美,还是欣赏作品的艺术美、意境美,最基本的途径是读。无论是听读、默读、朗读,都将使读者从读中去感知美,从读中去理解美,从读中去升华美。从读中去潜移默化,熏陶美的心灵,鼓舞追求美的进取心,激发创造美的动力。

(三)强化复述手段,深化美的欣赏程度

复述是熔记忆、思考、说话为一炉的基础训练,也是加深对作品语言美、内容美、艺术美的感受,提高欣赏能力的手段。要复述,首先要记忆,要记重要词语以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它的具体内容。这就“迫”使学生一字一句地看,口诵心记地读。反复读的过程是加深理解的过程,是深化欣赏的过程。在阅读欣赏教学中,应根据文章的体裁和特点,把握住欣赏的内容和角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从不同的方面去欣赏。如教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时,让学生复述“雄伟而瑰丽”的三峡风光,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突出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突出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突出其“险”,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复述既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美育教学的任务已被人们重视,但仍需加强这方面研究的力度,充分运用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去陶冶浇灌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用美的教育力量去培育新的一代。

参考文献:

[1]蔡元培.美育人生[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2](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苏)德廖莫夫.美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彭若芝.美育简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5]赵道飞,陆阳秋.美育与艺术鉴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蒋敏娟 江苏省无锡工业高级技工学校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