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 投稿暗灭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65次
  • 评分4
  • 29
  • 0

赵爱霞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自然科学小品文,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的第14课,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托马斯·刘易斯的科学散文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依据单元提示的知识要求及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其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依据单元目标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即据此设计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课前准备(优质课比赛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解决生字读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合所学生物知识,搜集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和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但最终聪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然而人类真的比其它生物更高明吗?人类还应做些什么才能让整个世界更美丽更和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请学生补充一些其它群体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如:狒群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级秩序,首领具有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权利,可以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同时负起指挥和保卫狒群的义务。大雁在集体出动进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并通过不同的鸣叫声发出信号……)

2.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举例子。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而且它们也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3.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明确:二者是互相比照,并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它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但人类最终聪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人类只有与其他物种联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4.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

明确: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5.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相比照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幽默效果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例如: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精彩语句的赏析,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风格。

参考答案:

1.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的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八、课后思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运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结合这段论述,联系本文,谈谈你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认识。

设题意图:通过学习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对本文的观点做进一步的研讨。

孟祥林老师点评:

评价一堂语文课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教什么,即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依据教学目标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一堂课怎么教,取决于教什么,而老师教什么又取决于学生学什么,而确定一堂课学生学什么,至少要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课程因素,二是对象因素,三是教材因素,四是教师因素。本设计立足新课程理念,从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1.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赵老师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把单元目标与文本特点结合起来,层级清楚,全面准确。

2.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符合语文新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新课程性质的界定。据此,赵老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置和把握准确得当,突出了语文的学科性质。

3.教学问题设计精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赵老师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角度巧妙,启发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鼓励探究,尊重体验,构建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模式。本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启发、点拨学生,使得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点拨相得益彰。这种对学生“学”的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及时引导、恰当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学习始终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有效实现了文本的意义建构。

(赵爱霞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