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2014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评述

  • 投稿零号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04次
  • 评分4
  • 26
  • 0

江雪松

今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所涉语言文字运用题,在变革与探索中展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实用性、创造性与开放性,即便几成僵化固定的单项选择题,也频频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之处。在即将迈人大分时代的背景下,这种变化尤因“高考改革元年”而备受关注。

首先,注意古今勾连,展现了浓浓的中国情怀与人文精神。

语言文字应用题不约而同有一个共同的内容选择,即在母语的考查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是近年来的趋势,但以今年为最。北京《考试说明》样题曾明确提出“俗语、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进入考核范围”,而试卷7题22分的语言文字应用题涉及对联知识及运用、传统文化及礼仪的有4题,共计15分。

对联以有限的形式包孕无限的意趣,以固化的形态彰显丰厚的底蕴,蕴藏巨大的文化信息,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颇为各地高考命题所青睐,比如山东卷第18题。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对联与传统节日的结合更是祖辈传承的丰厚遗产。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的关注(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等)、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与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品质。再看四川卷第20题:

请紧扣下面画横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和《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继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

“和”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____。

此题考查考生对名著蕴含的文化内涵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的理解。传统文化中,以“和”为本的宇宙观、以“和”为善的伦理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共同构成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中国人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此题不再停留在考生对名著的一般性了解,而是对名著更深切的理解感悟,并有对“和”这一传统价值观的体悟。有限的文字,固定的手法,确定的主题,体现了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完美结合。

湖南卷第1、2题以客观选择题考查语音和语病,选择阐释“家风”语段。“家风”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符号,是一个族群的信仰,一直深嵌于儒家文化的内核。中国传统家风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简短的语段,简单的形式,却包孕丰厚的文化内涵,起润物无声之效,让人惊叹。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福建卷第16—18题涉及“惊蛰”的文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表征,也是滋养、哺育、影响一个民族的魂灵。高考指挥棒不仅影响考生,也引导社会,而语言文字应用题一如既往,甚至更为注重用蕴含浓浓中国味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材料为载体,既强调母语的学习又突出文化的传承,这是高考语文内容改革所传递的重要内容。

其次,引入时代源头活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今年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大了力度,而且与时代对接,与生活勾连,与社会相涉,与传统相关,涌现新形式新题型,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请看全国大纲卷第18题:

下面是某影城招聘值班经理启事中的六项内容,请按性质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两类,并为每类命名。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团队合作精神。

②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③负责本部门运营区域设备设施的维护与利用。

④分析影城每月的运营状况。

⑤热爱影城工作,有影城管理的相关知识。

⑥协助运营经理管理影院日常工作。

“招聘”这个词现实中几乎每个家庭都无法避免。应用文考查,却不是常见意义上的应用文撰写,更不是习见的应用文指讹示错,而是就启事内容进行分类。这实际是考查文段的分析、理解、概括、整合能力,当读懂文段,清楚六项内容,便可合理切分。让人感兴趣的是,实用性的招聘启事改头换面后可以这样考查,新颖的形式,简单的分类,却独辟蹊径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再看天津卷第21题:

《枣香醉人》这篇文章引发我们对广受社会关注的“空巢老人”问题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有微写作特色,微博火热,带动了微写作,网上“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影评”名目繁多。“微写作”正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正影响着大众生活。此题所涉空巢老人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它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考题不避现实,勇于面对,显示儒家所倡导的担当意识。这则微写作是一道与时代洪流接轨,体现鲜明现实特征的好题。这种任务型实用写作由于有其鲜明的读者意识和真实的写作任务情境,特别能考查学生能否以公民姿态,就社会事务进行理性评说,也能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请看湖北卷第21题:

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此题与传统文化对接,而且体现了现实实用性,答题应对《论语》有整体了解,同时要符合交流沟通需要,因此语言必须简练而不失明白晓畅,语段简明且有丰蕴内涵。

无论什么题型,无论什么内容,所有语言文字运用题都注意与时代潮流的对接,与现实生活的勾连,都置于当下语境中去审视与考查。全国大纲卷“招聘启事”着眼内容理解,落脚现实应用;天津卷“空巢老人”着眼生活现象,落脚现实关怀;湖北卷“印制书签”着眼传统内容,落脚现实交流。因而这些题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活的时代信息,同时由于注意变革,使题型更具多元化与灵活性、开放性与延展性,呈现了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春天景象。

再次,注意与时俱进,体现了引领改革的时代精神。

能力考查是永恒的传统与不变的主题,高考试卷既要稳又要变,“稳”在于继承,保持试卷的连续性;“变”是适度创新,与时俱进。高考考查的应该是建立在学科知识上的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请看湖南卷第3、4题:

中国美术馆和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走进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迎面的青绿山水画《谷口人家》前站满了凝神观看的人。这青绿泼彩渲染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在展厅右侧,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__________”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动力,也仿佛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3.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加点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B.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

C.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

D.诗书门第,勤俭人家

4.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欲因之梦昊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道选择题设置基于同一语段,第3题考查实词理解,选项有古诗理解(“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文化教化(“诗书门第,勤俭人家”),题目有味道,有内涵,有思考空间。A项因有“鸡”出场,可见“人家”指“住户”,答案显得趣味盎然,这和许多省份几成僵化的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形成强烈的对比。第4题名句考查,诗句必须描绘开阔的画面和表达画家对故土的眷恋情怀,兼顾语段与语境,着眼应用。答案完全基于对八句诗的深切理解和对画家情怀的体悟,这是对单一名句默写、单纯名句记诵的一种突围,值得肯定。

福建卷第16~18题,基于同一背景材料“惊蛰”设置三题,16题为连贯题选择,17题为字形和语音考查,18题为语病修改,也一改以往语言基础知识零碎、单一、分散的方式,与北京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福建卷有选择、简答、修改等类型,形式更为多样。

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型结构变化最大,前几年均为4题,前两题为字音字形、成语或病句的选择题,后两题为主观表述题;今年则干脆放弃语音、字形、语病、标点考查,为此江苏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说了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延续多年的语知部分的字音字形,虽然只有6分,却占用了高考语文复习30%的时间。我们坚决去掉了这两道题,以后也绝对不会再出现。这就是一个导向,高考应着眼于考查能力,而不是单个的知识点、死记硬背的东西。”

语文学习是实践性和经验性的结合,学习中可以没有运用,但运用中一定有学习,因此实践性是检验语文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减少单纯的识记考查,着眼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自然是未来语文考查的重要方向。

最后,客观题的考查没有式微,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北京卷1—4题是语言文字应用的单项选择题,只是语音考查、对联知识、词语选择,设题完全基于一个完整的语段,充分考虑语境中语言的应用性。它以一个共同的背景性材料为依托,使多项知识点考查具备一个非常真实的阅读环境与连贯的阅读体验,避免以前字形、语音、词语(包括成语)、语病、连贯等基础知识考查的单一化、碎片化、模式化、教条化,减轻学生思维无逻辑性跳跃的负担,提升了客观选择题测试质量和价值。这一变化使客观选择题这一相对僵化、固化的考查形式出现了可喜的革新,它契合温儒敏老师所说的“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湖南卷与之异曲同工;江苏卷则在另一维度上迈出了一大步,把漫画这一艺术形式变成客观题,使选择题在考查内容上有了全新的拓展,这又符合温儒敏老师所说的“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语言文字运用是一种基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创造性活动,它的考查是以考生有限的知识结构储备为前提,运用选择、呈现、解说、沟通、交流、表达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关联考生几乎无限延展的思想感情、人文视野,从而彰显人的生命、自由和本质,因而这部分历来是考查的重点,也往往是改革活力最盛、改革实效最显的所在。

虽然2014年语言文字应用部分还存在不少僵化守旧、固化教条的考查方式,但总体而言,试卷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在时代的脉动中寻找、搜索、发现表达的灵感和素材,在社会的激烈变动中抒写真我的感受与思考。因此,命题紧随全社会改革浪潮的涌动,呈现出较普遍的改革意识和进取精神,基本上达到了从多方面检测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言综合素养的目的,相信这一改革趋势将不可逆转,且未来之路会越走越宽敞。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