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

字号:    

  • 投稿二哥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64次
  • 评分4
  • 70
  • 0

庄平悌

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能够灵光闪动,奇思妙想,提出一些稀奇而突兀的问题。有的看似荒诞不经,却能够给课堂教学带来柳暗花明的惊喜,使课堂教学别有洞天。我在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形。

教学进入分析人物性格阶段,有位同学突然说:“老师,我觉得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小人。”问题一出,同学哗然,我也很惊讶。但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对文本深入探究的很好的契机,于是便放弃原来的教学计划,就此问题组织教学。

师:刚才枫彬同学提了一个有新意、有深度的问题,显示出对课文和人物的深入思考。那大家想一想小人有什么特点呢?要有依据啊。(板书:小人的特点)

生:小人都喜欢告密。别里科夫就是这样的人。他说要把谈话的内容报告给校长,并且还强调不能不这样做。这才激怒柯瓦连科采用过激的行动,把他推下了楼梯。

师:有道理。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没有能够说明他是一个告密者的。(板书:告密)

生:别里科夫对柯瓦连科说:“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别里科夫这么肯定校长会听说什么,说明他喜欢告密。

生:还有全城的人都怕他,在他面前大家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战战兢兢生活了十五年。

生:小说开头写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因为告密是一种见不得人的行为,所以他才会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

生:从他的卧室以及他睡觉的样子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告密者。

生:喜欢告密的人,总是担心别人在背后控告他。因此,他多疑,总是战战兢兢的。

师:同学们对“告密”一词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告密者不仅使别人深受其害,也使自己深受其害,真是既害人,又害己。好,我们从“告密”这个角度探究了别里科夫的小人形象。还能从别的角度来探究吗?

生:小人喜欢拍马屁。(众笑)

师:没错。小人的确有这个特点。他们喜欢拍当权者的马屁,对当权者阿谀奉承,在权贵面前表现出一副奴才相。我们学过的《变色龙》里那个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这样的人。别里科夫是这样吗?

(一阵沉默。学生埋头看书。)

生:是的。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生:还有他说:“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知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表现出唯唯诺诺的奴才相。

师:很正确。(板书:阿谀奉承)从别里科夫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小人的什么特点?

生:喜欢诬陷别人,给别人扣帽子。柯瓦连科并没有对上司不尊敬,而别里科夫硬是认为他对上司不尊敬了。这就是诬陷。

生:骑自行车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可他却认为是不成体统,不合时宜的。这是颠倒黑白,把正常的看成是不正常的。

师:说得好!除了骑自行车,别里科夫还有哪些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地方?

生:还有穿绣花衬衫出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

师:这些事本来都十分平常,也不会对别人造成危害。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后果却极其严重,信口雌黄,这是典型的小人嘴脸。(板书:诬陷,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信口雌黄)

生:别里科夫对政府也有怀疑。对当局批准了的事情,他还要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师:很好。发现问题了。他为什么这样呢?

生:我觉得这体现了他多疑的本性吧。

师:那么,小人是不是多疑呢?《论语》里有句话:君子坦荡荡,——

生:小人常戚戚。

师:小人为什么“常戚戚”?就是多疑造成的。别里科夫整天疑神疑鬼,说白了,就是对别人不信任。越是缺乏信任感,反过来就越是强化了自己的多疑,最终也没有了自信。多疑,也是别里科夫的特点。(板书:多疑)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小人都有哪些特点。

生:告密,诬陷,多疑,阿谀奉承,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混淆是非。

师:非常正确。这些都是小人的特点,也是别里科夫的特点。看来,不仅咱们中国有小人,俄罗斯也有。小人真是无处不在啊!(众笑)不过,只要我们具备了识别小人的本领,就能看出其真面目。看来,我们得感谢枫彬同学,他提出的这个问题,让我们大家都认清了小人的特点。

对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过去我们一直把他当作一个思想守旧、循规蹈矩、胆小怕事、墨守成规、抵制变革的顽固分子来认识。我原本的教学设计也是紧紧围绕这些展开的:别里科夫都有哪些“套子”?生活上的,人际关系上的,思想意识上的;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找出这些“套子”,从而探寻人物的内在本质特征。这也是教学这篇小说的常规做法。

在备课过程中,对这种常规做法,我总感到有些不满足,可一时又找不到恰当的解决办法。因此,当学生提出“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这个问题后,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来自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探索而产生的新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于是,才有了这堂课的教学。

对别里科夫的人物特点,我认为传统的教学常规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就是我们把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压缩了,几乎没有留给他们探究的余地,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如此,学生只能跟着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亦步亦趋,失去了作为文本对话者应有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品质。别里科夫的种种“套子”,学生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辅导书中寻找得到,因此,围绕着“套子”而展开的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对学生来说,差不多是在炒冷饭,信息量几乎为零。这样的教学无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无形之中也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压制了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冲动。

而这节课我们围绕着“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这个话题进行探讨,整个教学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情形。

首先,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因而学生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当老师追问“小人”具有什么特点时,学生积极主动地结合文本进行自主探究。从别里科夫的言行举止,探讨“小人”的特点,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呈现出多样性的立体的思维特征,从而,不再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模式,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而这种学习潜能的开发,反过来又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强化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学习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自觉状态。与此同时,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小人”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也就是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也提升了学生的生存智慧。

其次,课堂教学的主题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肯定和强化,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本课的学习,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良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随着课堂讨论的逐步展开,学生的思维深度也逐步显现出来,并且还能够从本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到课外的内容,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从认知结构理论的角度来说,就是同化和顺应。他们能够以中国式小人的特点来认识其他民族的人物性格,使自己的认知结构上升到新的层次。为了强化和巩固这种认知效果,我又以“我所认识的小人”为题进行了写作训练。让学生不仅深化了对“小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写作能力的训练。

第三,使一个笼统的问题变得细致而具体,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自然而然引向了深入,对问题的认识由最初的感性而上升到理性。整个教学过程也因此而灵动、多彩。本课的教学,如果我们不对“小人”的特点作深入细致的探讨,那么,学生得到的认识只能是“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这样一个表面化的笼统的概念。因此,教学中就要把问题细化,即“小人有什么特点?”“你从课文中哪些具体的描写中看出了这些特点?”,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条理化、严密化,不至于信口开河,漫无边际,学生的理性思维也就在这种细致而深入的问题探讨中形成了。

第四,教师的智慧源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可能是感性的,是一时灵光闪现而提出的,因而往往也是表面化的,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否则,就不可能做到深入浅出,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有序的引导,更不可能把学生的探讨引向深入,使问题深刻化,使学生的思维也深刻化。本课的教学,如果教师对“小人”没有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就只能回避或者搁置,也就不可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了。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有浅,有大有小,纷繁杂乱,并非都有价值。这需要教师进行准确的分析,在瞬间作出正确的判断。“别里科夫是中国式小人”这个问题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学生对“小人”特点的认识,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深度,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能够以点带面,由个别学生的提问而促使全体同学一起共同参与探讨。这样,问题就具有了普遍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对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停留在个体上,而是全体成员都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教师对问题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关乎全体学生的学习成效。

(浙江省泰顺中学 325500)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