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亮
面对作文课,老师们普遍的感受是“无从下手”,就像老虎面对一只刺猬。于是有老师匆忙断言“作文是不可以教的”,写作课仅存于每次考试结束后的作文讲评,即使这样也仅是把考试优秀作文一印,发给学生做参照。这是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现状。这一局而的造成盖因相较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更加缺乏一种理论指导。而“动力学”写作指导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动力学”教育观和教学论是一种“生成性、生长性、自动性、自由性、自然性、人性化的教育观和教学论”,动力学原理指导下的作文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使其产生写的欲望,产生写作行为的心理动力;然后,教会学生建构写作的一般思维操作模型和文体写作的操作模型,从而生成真正活生生的非构思写作操作技术能力;最后让学生在自评互改中,在广义的写作发表中,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写作事业心(意志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生成更强大的写作心理动力。
“动力学”教学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关键是语文活动的策划,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各个环节遵循教学逻辑,每一个教学环节要有明确的教学价值和学习价值,符合认知规律。下面将以一个案例来加以说明、
问诊案例
《描写从“心”开始》教学实录
执教者:敬 军
第一环节:营造情境,导入任务
(教师宣布上课,紧接着,四处翻找东西,寻找未果。此时台上台下开始窃窃私语。)
师:(两手反复摩挲,做焦急状)嗯……啊……好,现场出了一点儿小故障,同学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要讲话,老师马上回来。
(教师迅速跑向后台。台上台下私语声更大,并伴有低笑声。近一分钟,教师回到台上。)
师:不好意思,耽搁了一点儿时间。今天,我们要上一堂作文课,关于描写的作文课。老师先要挑一位同学到前面跳一段舞。上课时间有限,老师希望挑到哪位同学,请千万不要推辞。好,现在老师开始挑……(学生又紧张又兴奋)
师:(选中一生)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杨锦洲。
师:你学过跳舞吗?
生:没有。
师:哦,那我们另外找一位吧!
(继续一排一排认真挑选,边挑选边自言自语“要挑哪一个呢?”,学生紧张兴奋。)
师:(微笑着走向讲台)好了同学们,其实老师刚才只是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老师刚才既没有掉东西,也不会真让你们跳舞。来让我们深呼吸一下,吸……呼……(反复几次,此时课堂氛围很轻松。)
师:现在,我要问一下刚才老师在找东西的时候你们什么感受?
生:有点儿紧张。
师:替我紧张,真善良。那我刚才找人跳舞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也是很紧张。
师:怕被我挑到,是不是?我让你紧张了,不好意思!好了,同学们,如果我们将刚才的这种感受通过高兴、紧张、害怕这些词讲给爸爸妈妈或朋友听,他们能感同身受吗?
生(全体):不能。
师: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如何写好心理描写。这将帮助同学们白如地描写人物的情绪、情感,表达你内心深处的快乐与哀痛、愁绪与怅惘。
第二环节:呈现范例,归纳方法
师: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描写心理的方法也可以是多样的。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材料一——《丑小鸭》(选段“小鸭认出这些美丽的动物……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
(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的这一段就是非常典型的心理捕写。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即由作者或作品中的“我”直接描述、表白。下面这则材料,老师希望同学们推荐一位朗读最漂亮的同学来读。
(一生朗读材料二——《猫》选段:“我心里十分的难过……我将怎样的对待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师:这位同学声音特别洪亮。同学们看这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有区别吗?
生:有。
师:第一则材料是作者写别人的心理,有的是第三人称;而第二则材料是作者用第一人称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这两种方式我们都可以叫做“内心独白”。
师:下面同学们齐读第三则材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生齐读)
师:诗人“僵卧孤村”,可是梦境里面出现的却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场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愿望呢?
生:忠心报国。
师:很好。这是诗人通过梦境的方式抒发自己希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其实一个人的梦境就是人物心理的一种间接反映,既可含蓄地传达出人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也可揭示人物的命运、遭际和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下面一则材料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选段“小女孩看着手中的火柴……小女孩手里只有烧过了的火柴梗”)。大家默读这则材料,想想它写出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又用了什么方法呢?读完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生默读)
师:写出了小女孩什么样的心理呢?
生:写出了她极其渴望获得温暖和食物的心理。
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她的心理呢?
生:想象。
师:想象,或者说是幻觉的方式,对不对?其实,这种幻觉也能折射出人物的愿望或思想情感。人在特殊的情况下,眼前或耳边就会出现一些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画面和声音恰恰是我们最想或最不想看到或听到的。只要我们将这些内容详尽地描绘出来,毫无疑问,就是当事人当时心理的最好写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梦境、幻觉的方式展现人物心理。
师:下而这两则材料,是我们更熟悉的。请女生齐读第一则——《白兔和月亮》(选段“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生读)
师:小白兔是怎么看月亮的?(生:盯。)好,它写出了小白兔怎样的心理?
生:怕月亮丢失。
师:男生齐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选段“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哈大笑起来”)。(生读)这两句话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呢?
生:恐惧、害怕以及被小伙伴丢下的委屈。
师:恐惧、害怕。非常棒!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描写心理的方法还有什么?
生:还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还有神态来写。
师: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心理。这种方法和前面两种有区别吗?
生:有,前两种是直接写,这种是间接写。
师:一语中的。非常好!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间接写的方法。同学们齐读下面一则材料——《走一步,再走一步》(选段“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不能动弹”)。
师:这一段,什么描写?
生:环境描写。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烘托人物心理。烘托出当时“我”害怕、无助的心理。
师: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来写人物心理呢?
生:环境描写。
(师生归纳四种方法:①由作者或者作品中的“我”直接表白[内心独白];②通过梦境、幻觉展现人物心理;③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心理;④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
第三环节:方法迁移,习作训练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运用刚才探究出来的办法描写从开课前老师找东西到我们深呼吸这一过程中你的心理活动。大家要注意两点:1.这节课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写好心理描写,所以记叙的地方可略写;2.为了让你的描写更加细致生动,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学生写作)
第四环节:师生互评,修改完善
(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然后同学们对其进行评价……)
师:不是每位同学都写得这么好。老师给同学们一些时间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作文,写得好的可以帮你的同桌修改一下,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学生修改交流)
第五环节:收束课堂,总结激励
师:同学们写得非常生动。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所有好的习作都展示出来。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用心去反思和修改自己的文章,就一定可以写得更精彩!这节课主要学习的是心理描写,其实,不仅仅是心理描写,所有的写作都要有“心”的投入,都要从“心”开始。(拿出“心”形剪纸并贴在黑板上)
这堂课我把它叫作《描写从“心”开始》。希望同学们能用心感悟生活,用笔写出心底的生活,为生活增一份诗意!
(重庆市南开中学 400700)
诊断意见
《描写从“心”开始》首先是一堂好课,其次是一堂好的写作课。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清晰且符合逻辑的教学环节;而各个教学环节又是语文的,具有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学习规律。
下面是我对敬军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的一个大致切分:
先看第一个环节:教师颇为入境的表演一学生信以为真一教师释疑一学生释然。教师在这里花费了大约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从内心里体验到了什么是紧张,紧张忽而又戏剧化地消解,变得释然。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之一便是注重感知和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显然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语文课和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区别也在这里,情感体验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意义是巨大的。敬老师设计的这一环节可用“巧妙”来概括,然而更巧妙的是:第一环节和第三环节构成了呼应关系,第一环节的“体验”是第三环节“学生写作”的预设。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在第三环节听到老师要求写第一环节的体验时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建议老师,一定不要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意图。如果借用到我们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就是优秀的教学环节要有“欧·亨利笔法”一样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追求。
再看第二个环节,它可以概括为:范例学习——点出方法。这个环节也是为第三个环节“学生写作”做的预设。如果说第一个环节的预设是隐性的,那么此环节的预设则是显性的。敬老师精心选择了课内和课外篇目的几个心理描写的片段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然后带领学生用归纳的思维方法,得出有关心理描写的写作知识。这个环节的设置可用“高明”来棚括。高明在哪里呢?一是材料的选择。材料主要由课内材料组成,而且全部是儿童的视角。这对于学生是熟悉的甚至是亲切的。课外材料也无需背景介绍,这样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成本。这也体现了“学用同一”的学科教学特征。“学用同一”就是要求知识迁移要快,学就要用,用来指导实践,要有显性的效果。这个环节的设置显然有老师“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方面的追求,是试图改变语文教学“差、慢”状态的一种尝试。但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数学课、物理课,学生学习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而知识的运用必须要有科学的指导以及背后思维模型的支撑,这一点我将要在下一个板块讨论,此不赘述。
第三个环节是写。教师在这里给了学生9分钟写作时间。其过程没有其他公开课拙劣的“音乐背景”和教师故作高深的个别指导,而是尊重写作的规律,把时间留给学生。这个环节可用“拙朴”来概括。
第四个环节的流程是:学生自愿展示作文——渎后,教师投影展示该作文——另请同学拿红笔批评勾画。这个环节教师的设计着眼点依旧是“兴趣”。“动力学”教育观视阈下的兴趣激发分为:写前兴趣激发,写后兴趣(写作成就感培养以及长期兴趣培养).写作事业心(意志)的培养教师通过广义的发表(在班上宣读,办手抄报,在班刊、班报或校刊、校报上发表,通过广播、网络新媒体乃至于公开发表,等等)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获得成就感。学生模仿老师批阅作文的环节,既活跃了课堂,也是一种展示,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但这个环节最大的课堂教学价值却被老师有意无意忽略了。学生评点别人作品的过程就是“裸露”自己思维模式的过程,看教学录像得知,学生的评价大多在表面滑行,并没有用到第二个环节中的相关“描写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基本上是点赞。这是一个好机会,也非常考验老师的学科能力。老师可以通过“这一个”发现“一大批”。如果在这个时机有针对性地跟进评点,那么教学行为就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所看重的“隐形的效率”。这个环节我们用一个不太恰切的词“迎合”来概括,有迎合评委、迎合现场观课的老师的意味。
第五个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草草收兵。修改是作文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经验的老师甚至认为,修改好一篇旧作比写十篇新作更有收益。这个环节是学生直面自己的作文,对写作思维重新梳理、结构、重构的过程。这个环节可以用另一节课去解决。
通观敬老师的这堂课,观课的感受由“巧妙”的感叹到“高明”的赞叹,再到“拙朴”的认同,最后又有了些许的“遗憾”。
仔细分析敬老师的这堂课,第一环节和第三环节的呼应是紧密的,尽管有遗憾;而第三环节和第四、五两环节也是照应关系。而本课耗时最长的第二环节却和本应该和它联系最紧密的第三环节,以及本应该用它来指导批评的第四环节有些脱节。教师在第二环节生成的知识——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
(1)由作者或者作品中的“我”直接表白(内心独白):
(2)通过梦境、幻觉展现人物心理;
(3)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心理:
(4)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
既没有在学生的写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几个学生习作同质化,展示出来的基本是内心独白,而且平面化).又没有在评点环节成为有力的抓手,那么这个耗时颇长的环节存在的合理性就值得探讨了。但是我们课堂教学又离不开这样的“知识”,否则我们语文的学科性又如何体现?那么是让这些知识静态地呈现,还是构建思维模型,让知识动起来,白动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当下中学写作教学该如何用知识构建能力?我们不惮浅陋,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专家处方
一、关于思维模型的构建
“过去大家以为,思维是一种内部的语言活动,而写作是外在的语言表达,这是自然不错的。但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要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问题。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除了要学习如何以小见大,如何在局部小事中包含较广阔、深远的意思之外,还要学习怎样将一种思维形式引导到文章的结构形式,怎样用一个简单的词语和隐喻构成一篇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等。”
思维是写作的基础,反过来,写作的过程又促使思维生成。这样一种相生的、显得复杂、扭结的关系让许多老师觉得“作文是不可教的”“写作是非理性的”。我们认为,对于写作教学而言,思维操作的可操作性强,让学生把握最为基本的几种思维方式,构建思维模型,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写作。
比如这堂课第二环节的操作,我们可以利用结构思维建立思维模型。
何为结构思维?就是“指对文章立意、主题的展开思维。包括聚集材料的思维、结构布局谋篇的思维以及起草行文话语生成的思维”
就敬老师这节课课题的中心“描写人物心理”,按照结构思维的构思方式我们可以先启发学生:人们心理波动时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如果学生思索有困难,我们可以随手取一支粉笔,启发学生,你要是粉笔你如何介绍自己?叮以从颜色、质地、功用、产地等多力‘面介绍,利用这样一个相似思维力‘式,由浅入深,由彼及此,带领学生对“人们心理波动时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们由于阅读经验、写作经验有限,列举出的可能只有一部分,但是老师不要担心不全,学生亲身参与的过程比呈现一个结果更重要。这其实是归纳法的使用。(一些语文课饱受诟病,表面看来是教学内容陈J日、教学方法死板,其实不是讲的错,而是“讲”背后陈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演绎式的,学生参与度底,被动接受,思考缺席,缺乏动力。教师适当地使用归纳法,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建构写作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体验,努力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总结不出的情况之下,教师再提供范例,分析补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度。
在总结完方法之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到“粉笔”,老师可以让同学思考:“白色”“石灰”“硬度”这些特征单独提出来能否准确描绘粉笔?显然不能,同样要表现一个人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也需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以上几种方法。我想这样的思维模型建构之后,学生写成的作品就不会那么单一、同质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一次写作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了学生一种结构化思维的思考方式,学生以后写人物可以用,写景物也可以用,这样这一堂课的辐射效应才会呈现,这样我们才会稍微白信一点地说,我们的语文课(写作课)是有效率的?
当然,基于“动力学”教育观的写作教学思维还有许多,从审题立意到结构成文各个阶段都需要思维的参与。
二、关于教学环节的设置
我们认为,一堂好课的结构要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也就是说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关联的,是要相互融合渗透的。
我们刚刚分析了敬老师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承”,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例子得出了“心理描写”的概念性的知识,根据课堂录像,学生在第三环节的实践过程中展现出的作品全部为“内心独白”,老师课上用了大量时间总结的“通过环境描写写心理”等知识层面的东西未得到实践,第二环节无法做到“启下”。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教学设计——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互换,学生先是感性地,凭借直觉写彼时的心理,再让学生展示比较,学生自己会感觉到由于“独白”太多造成的单调、缺乏新意。此时由老师传授心理描写的相关知识,学生利用“新”学到的知识带着日标再写彼时的感受,这样结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三、关于写作知识的开发与确定
我们观摩了许多有关写作教学的公开展示课,阅渎了大量的写作教学方面的课堂实录,发现很多获奖的写作课都有相似的操作范式:
首先选择一个有关写作知识的“点”(最多的是“细节”),教师呈现几组例子,带领学生分析,顺势推导出前面的“点”;再设置一个情境,要学生写这个点,或者利用这个点写作;最后展示学生作品,有的老师还要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和学生比较一下,然后在学生的掌声中宣布下课。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写作教学到底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多大帮助?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组成部分的写作知识的传授要有一个大致的序列。可能是囿于公开课的形式,我们很遗憾地不能观看“这一课”的“上一课”和“下一课”,无法评估整个系统产生的效果,但仅就目前老师选择的有关写作知识的“点”而言。我们认为“细节”“心理描写”等无法构成一个合理的写作序列,重复训练这样的知识是原地踏步。
“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写作。写作的关键是使表达符合具体的交际环境,写作教学要教学生从具体的交际环境出发,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每一次写作面临的交际环境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明确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
李海林和叶黎明两位老师认为,写作是一种书面交际活动,其交际环境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
(1)作者身份(谁在写)
(2)读者(谁在看)
(3)交际任务(写出来做什么)
(4)体式
比如一封求职信和一封推荐信,两者的交际环境不同,写作内容和形式都会不同。面对具体的写作任务,学生需要掌握如下写作知识和能力:一分析交际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根据交际环境来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知识和技能。前者包括:(1)设定作者身份的知识和技能,(2)确认读者身份的知识和技能,(3)明确写作任务的知识和技能。后者包括:(1)根据交际环境确定写作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即用什么材料来写,写出来能表达什么主题;(2)根据交际环境确定写作方式的技能,即怎么写。
我们看到,当下或者以往写作公开课力图训练的仅仅是写作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方面——怎么写,我们写作教学的当前任务是开发“分析交际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和“根据交际环境来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感谢敬军老师提供了这么典型的一个课例。
①②④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第9、10、17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美]唐纳德·奎德、罗伯特·埃德温《写作中的思考》,转引自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第17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⑤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定性》,《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1年第9期。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 4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