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议论文的概念进行辨析、澄清,是一种很有效的作文指导策略,它不仅可以防止偏题,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思维、打开思路、加强思维深度的方法。
笔者曾以“引入概念辨析,加强思维深度”为主题,给学生做过多次指导,并提炼出三种有效的方法:
1.拆分核心概念,区分内涵和外延。
2.引入矛盾概念,写出对立中的统一。
3.引入相似概念,辨析二者(多者)区别。
为了更好地说明以上三点,下面以几则实例加以说明。
一、拆分概念
师:有的时候,对议论文论题或论点中的核心概念我们不妨咬文嚼字,一分为二,分别对拆分后的两个概念作内涵的剖析和外延的界定,充分挖掘二者意义的区分,从而显出思辨的深度。下面给大家三个题目——“看见”“融合”和“锻炼”,想想可以怎样构思?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我选择分析“看见”,先区别“看”和“见”二者的内涵,再谈二者的关系。
生:从“锻炼”一词来看,一个是金字旁,一个是火字旁,分析“锻”和“炼”的区别或许可以从这里切入。
生:对于“融合”一题,可以先充分论述“融合”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再将其分为“融”与“合”作进一步“精确”阐发。
师:好,那我们动笔写一写。
(5分钟后交流)
生:我写“看见”:人们用自己的眼睛不仅去寻找光明,而且认识世界,这源自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看”是用眼观察,“见”是用心体会,只有仔细用眼观察生活,方能凭借自己的学养智慧用心体会,进而发现事实的真相,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选择“看”似乎自然而然,然而由“看”是否真能有所“见”,以及所“见”多少和真实与否难以轻易界定。换言之,我们“看”的方式往往决定我们“见”的内容,而唯有用不带成见、纯粹的视角,才能使我们获得切实和真实的所见。
生:我尝试对“锻炼”进行分析:“锻”是重锤打,“炼”是烈火烧。火,考验真金;灾难,考验勇者。在艰苦的环境中淬炼自己的意志、能力,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人是靠磨砺成材的,能够选择适当的环境磨砺自己的人将会是这个世界最好的适应者。
师:很好,两位同学写得有深度。说明拆分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深度的立意,形成深刻的观点。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我是先合再分,在整体论述“融合”的多方面的意义后再拆分二者作补充阐述的:“融”,在万象盛色的簇拥中彰显本色,故能成就文化的多彩与丰富;“合”,在广阔无垠中探索一条狭长之道,故能造就思想的深度与高度。然而,“融合”并不是巅峰的保障,亦非成功的必经之路,它是世界大体之趋势,但在这股潮流中,核心的内涵不可丧失,本质的价值不可颠覆,否则思想文化的融合将只是棱角的打磨机,招致一种趋于平庸的圆融。
师:很不错,说明拆分概念还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路、推进文意,使你的论述更严密。
二、引入概念
师:议论文的论点,往往带有肯定或否定的趋向,当我们肯定(或否定)某一趋向(或现象)时,可以适当引入与之矛盾的概念,从否定(或肯定)的角度,进一步辨析二者的差别,来加强思维的深度;或引入相似(或相关)的概念,辨析二者(或多者)的区别,使文章对论点的分析更为深入透彻、无懈可击。
请看下面这幅漫画(投影):
漫画作文也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形式,有时比材料作文更复杂,既需要关注画面中的形象,又需要关注画面中的文字。漫画中刀刀狗选好了地儿,上完了饵,下好了钩,定下心,做好了垂钓的一切准备,然后说了一句“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大家看立意行文时怎样引入概念进行辨析?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材料中是看似简单的画面和一句话“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这句话从整个画面来看有思维的张力。首先,“鱼”是客体,对应的主体即“我”,“鱼的事”即对应“我的事”,由此我们可以辨析“鱼的事”和“我的事”两种不同的为事观和处世观。
生:我由“鱼”想到了“渔”。刀刀狗的话折射的是一种垂钓的心态,它不是单为鱼而垂钓,也不是专为结果而等待,因此可以比较辨析“鱼”和“渔”,或者由此引申论述“捕鱼者”和“垂钓者”的不同。
师:你们俩是引入了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其他同学呢?
生:也可以整体理解这句话。在一般人看来,它反映的是一种“无为”的心态,但这句话置于漫画中,表面上看似无为,其实质是一种“有为”,有时候,看似无为的“有为”即“大为”,由此,文章可以辨析“无为”和“有为”这两种心态。
师:很好!你是引入了矛盾的概念进行辨析,并运用矛盾对立与统一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更富有思辨性。
刚才大家的立意构思很好,下面我们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面的立意或自己的立意作些分析,用200字左右把关键内容写出来。
(5分钟后交流)
生:我是以《顺物性,尽人事》为题作如下阐发:拙以为,许多事都需要顺物性、尽人事。顺物性,就是指按照事物的天命,不强加外力,顺其自然,以缓和的方式发展;尽人事,是指以顺物性为前提,通过人事的作用,帮助事物正确发展。顺物性是为事的出发点,尽人事是为事的助力器。
生:我写的是《鱼的事,我的事》:漫画中有言,“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鱼的事”是从局外人的视角来冷静审视,“我的事”是自身主动力驱使下的积极参与。“我的事”是“鱼的事”的基础,“鱼的事”是在“我的事”基础上的提升。没有自身对事务的参与,又何来鱼事之观呢?同样,若缺少鱼事之观,“我的事”的道路或许在我们一味冲刺和前进中误入了偏执与不知所措的死胡同,走不出,又不舍离开。
生:我以“无得之心与有得之态”作辨析:刀刀垂钓,或问曰:“鱼何时来?”答曰:“此乃鱼之事。”刀刀可谓是智者,钓鱼者求得并非是大鱼,而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心态,倘若过分追求大鱼,垂钓于我何益焉?由此及彼,处于世间的我们何尝不是一个垂钓者?可惜的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代,我们之中鲜有人秉着无得之心去垂钓。而这缺失的无得之心,在我看来是十分重要的,唯有拥抱一颗无得之心,我们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尽好每一份职。但是,仅止步于无得之心又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无得之心的基础上怀有有得之态,如此,方可完善自我。怀无得之心,守有得之态,完善自我,完善社会!
生:我就“等、遇和追”谈谈我的看法:“鱼”,可以理解成为一种果实,即指付出一定努力后的回报。然而,并非所有人能一举成功。所谓“大成”,往往是经历落寞、积累、坚持后抵达的相对而言的“满”。“鱼”同“遇”也。我们不妨把它理解成“机遇”,就刀刀而言,等待看似停在原地,但并不是故步自封,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与“遇”同等重要,“等”要比“追”更难得,在我们还没看清方向,找准目标前,值得去等,而在一切努力都已付出之后,我们也应学会去等。最终在“灯火阑珊处”遇见那“鱼”时,每个人收获的不仅是欣喜和满足,更多的是苦尽甘来的淡味。
师:以上同学都写得很好,那么,我们在引入概念辨析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昵?
生:引入概念不能太突兀。开头先要分析题目或材料中的核心概念,进而引出相关概念。
师:也就是说要架设由核心概念到引入概念的思维桥梁,否则论述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引入概念后要对概念作界定,必要时澄清其内涵和外延。
师:对,要及时界定概念。
生:论述时要处理好核心概念与引入概念的关系,根据不同的题目或以阐发核心概念为主、以引入概念辨析为补充,或全文转换成关系型作文来写。
师:有道理!总之要具体文题具体分析。还有补充吗?
生:引入的概念最好是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这样更能体现出思辨的张力。
生:还有最好是谐音词或形似词,这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
师:好,大家说得很好。生活中,我们说1米7的个头和1米6比起来是高个,但和l米9的人站一块儿,就是矮个了。写作同样如此,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现、有创造,“引入概念辨析”实质是一种比较思维、创造性思维。最后,老师还要补充一点,“引入概念辨析”在打开思维、拓展思路、深化立意上是有效的,但不是万能的,不可滥用;在“引入”时要注意合情合理,切忌牵强附会;要注意启发性,避免陈词滥调。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150)
策略
李建生老师的课例教的是议论文写作中概念分析的策略。概念分析,是抽象说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写议论文的薄弱点。在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对论点进行片面论证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分析,缺乏分析意识,对现象或问题持混沌的认识,其结果是,写出来的议论文要么观点乏味,要么论述空泛。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李老师的课,从概念分析入手,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旨归,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在课例开头,李老师概括自己从教学中提炼出来的三种概念辨析法。这三种方法,可以说是深得分析之道。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解、辨析,是将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一个问题分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因素或各个层次,从中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关系。从这个定义来看,分析的要领:第一是要分解、分化,李老师说的“拆分概念”,符合这个要领;第二是要区分、辨析,李老师说的引入矛盾、相似概念,也符合这个要领;第三是要析出,析出各个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主题。这一点在本案例中尚未言及。
写作教学之难,难在文体知识的开发上,李老师围绕概念辨析,开发出三点具体可操作的议论文写作技巧,并结合练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的指导的确启发了学生进行批判与创造性的思考,在“写作可以教、必须教”上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当然,这堂课在分析策略的指导上,也有进一步研讨的空间。比如,李老师给学生三个词:看见、融合、锻炼,让学生尝试拆分概念,从课堂表现来看,拆分概念似乎被玩成了拆字游戏,说明学生还未真正理解这个策略。
在谈分析策略之前,首先要明白:议论文写作中,为什么要分析,分析什么。因为,分析的目的与内容,决定了分析策略的具体选择和运用。
一、清楚分析的意义与内容
1.分析的意义
在议论文写作中,为什么要分析?一言以蔽之,分析是为了暴露论题的复杂性。还是以“勤奋出人才”为例,如果不经分析,乍一看,该论题貌似很有道理,可是仔细分析成才的原因,就会发现,除了勤奋之外,还有其他种种可能的原因,包括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家境优渥、社会环境良好、天赋出众、情商高等。甚至,对于勤奋和成才之间的相关性,还可以给出不同的解释,就是那些家境、智力不如人的学生,可能更希望通过勤奋改变现状,而聪明的孩子不是通过苦干而是通过巧干通向成功。根据这一解释,是才华的高低决定了勤奋,而不是相反。分析了论题,也暴露了复杂性,下一步做什么?推敲立论,反复琢磨论点的最佳表达,而不是随便写下一句口号式的论点,诸如“呼唤诚信”“感谢贫困”“享受快乐”,然后寻找例子,跳过论证,直奔结论,真正应了“无知者无畏”这句话。
2.分析的内容
在议论文写作中,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读者分析。读者分析对所有文体的写作来说都很关键,对议论文写作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议论文以说服人为目的,要达到目的,就一定要分析说服的对象。通常,读者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作者与读者的社会关系;(2)读者对题目的了解程度;(3)读者对题目的态度和立场等。那些持不同或反对意见的读者,是议论文分析的重点,分析他们持不同或反对意见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确定说服的内容、结构、风格、措辞等。
第二层面是论点分析。议论文的论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立场、态度的声明(对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你是如何看的),比如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你怎么看?支持或反对,就是论点:(2)对策建议(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你怎么处理),比如如何消除教育的不公平?你提出的对策建议,就是论点;(3)评价(对一个事件、产品、政策等的评价);(4)解释(你认为这个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是什么)。不同论点,所需的论证方式各有侧重,比如:立场声明类的论点,论证通常分两步走——(1)支持论点,(2)反驳质疑;对策建议类的论点,论证也分两步——(1)原因分析,(2)对策可行性论证。分析论点属于哪种类型,有助于确定论证思路、结构与方式。
第三层面是关键词分析,也可称为核心概念分析。对话题、论题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确立论点、寻找最佳的论证方式。
第四层面是论据分析。论据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正确性分析,主要检查论据是否恰当,有没有歪曲事实,是否与论点相关等;(2)可信度分析,主要检查事实或数据的来源是否可信,例子是否具有代表性,权威言论是否具有公信力等;(3)一致性与完整性分析,检查论据是否采用了双重标准,是否犯了绝对化错误,是否断章取义,隐瞒或忽略证据中对论点不利的细节等。
二、掌握有效的概念分析策略
下面,我结合课例,就分析的第三个层面——关键词分析,谈谈具体的策略。
策略一:将概念分门别类,析出子概念
在议论文写作中,面对话题或材料,如果不想人云亦云,而是想确立有价值有创意的论点,就必须学会从话题或材料中抽取核心概念进行分解。以课例中的“看见”为例,由“看见”联想到另一个关键词“视而不见”,根据态度可将“视而不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主观的“视而不见”(对于不想看见的东西,故意忽略或装作看不见)、客观的“视而不见”(由于“视”的方式不当导致看不见)。而后一种“视而不见”,又可以再细分成以下几种情况:看到表面却看不见实质,看到显性的却看不到隐性的,看到当下却看不到趋向……懂一点概念的区分,在话题作文中就会有八面来风的感觉,从整体到部分,从混沌到清晰,的确有助于打开思路,发现主题。
1.分类
分解概念,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先开发分类标准,再在分类标准下确定子概念。以“老实人不会吃亏”这样一句谚语为例。要分解“亏”这个概念,可以开发以下的分类标准:程度、影响时间、存在形态等。按程度,分为小亏和大亏、局部亏和全亏;按影响时间,分为眼前亏和长远亏;按存在形态,分为有形的亏和无形的亏、物质的亏和精神的亏。
2.多角度界定概念
概念的内涵随主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分解概念的另一种办法,就是多角度把握概念的内涵。如“老实人不会吃亏”中,“老实”这个概念,从性格的角度,等同于木讷、胆小、温顺;从能力的角度,等同于愚笨;从道德的角度,等同于诚实守信;从行为的角度,等同于循规蹈矩。
怎样才能多角度地把握概念的复杂内涵呢?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借助工具书或网络搜索引擎,通过辞典中的“义项”,了解概念的所有内涵。
(2)在没有工具书或网络的情况下,利用汉字的音、义特点,特别是利用汉字的构词法,找出与概念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谐音词、成语、谚语、俗语、名言等,了解概念的各种内涵。
(3)在罗列概念的各种内涵后,还应该为每个概念的内涵确定类别标识,比如,当作者把“老实”界定为“木讷、胆小、顺从”时,应该为这个义项贴上“性格”这个类别标签,这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确定概念的某个义项的类别标签,有助于作者意识到立论的适用范围,这样可以避免论点绝对化、简单化等错误。比如,“老实人容易吃亏”这句话放到性格层面、交际领域,似乎更有道理,而如果放到道德层面或制度层面,似乎另当别论。
分解概念后,要回到论题,去揣测原论题中概念可能对应的内涵及外延,而观点的创新或主题的发现,就可以从转变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入手。比如“老实人不会吃亏”这句话,“老实”对应的内涵可能是“诚实守信”,“亏”对应的外延可能是“长远亏”,其本义是说,诚实守信的人,也许会吃点眼前亏,但从长远看,生活不会亏待他们。如果我们把“老实”界定为“循规蹈矩”,就可以反向立意“老实人必会吃亏”,来论证创造力才是制胜的法宝。
策略二:辨析概念,发现差异性与矛盾性
概念分析,除了对概念进行分类、多角度界定概念内涵这两种分解办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别的概念,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差异以及彼此间的关系,来发现主题。在上述课例中,就漫画作文《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学生引入“渔”“垂钓者”“捕鱼者”“有为”和“无为”等概念进行辨析,将一个形象的话题引向抽象思辨,做法值得肯定。
如何引入别的概念?哪些概念值得引入呢?
1.在种属、交叉、矛盾对立等各种关系中寻找可辨析的概念
以高考作文话题“科技改变生活?”为例。“生活”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讨论这样的话题,不妨从种属关系入手,将“生活”拆分成“生活态度”“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及“生活目的”等子概念,在子概念的罗列中,我们会发现,也许“科技改变生活”更合适的表达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部分”,或“有一些生活是科技无法改变的”。同样是这个话题,另一个概念“改变”是一个中性的词,我们不妨从矛盾关系入手,引入“好”与“坏”两组概念,将科技对生活的改变一分为二,科技对生活有促进、提升、改善的一面,也有扰乱、破坏的另一面,概念辨析显然有助于掘进话题讨论的广度与深度。
2.概念辨析是为了发现差异性、矛盾性
无矛盾不分析。差异性和矛盾性是议论文写作中概念辨析的出发点。
因此,假如讨论的话题没有出现明显的矛盾对立的概念,引入概念,制造矛盾,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比如,在漫画作文“鱼什么时候来是鱼的事”中,“鱼”和“我”是潜在的一组相对的概念,对钓鱼的人来说,鱼来不来本来就是“我的事”,怎么现在只是“鱼的事”呢?这就是矛盾。概念辨析,就要揪住话题中的矛盾点,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我的事”是什么事?从“我的事”无关“鱼的事”,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态度,如何评价这种态度等。又比如,在各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不少网友呼吁“让数学滚出高考”,理性的读者能从这个话题中析出“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这两个矛盾对立的概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不难发现,“让数学滚出高考”这种言论代表了教育中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教育追求实用没有错,但“有用”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无用之用”,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样,如果以数学只是教会了数钱的理由要求它滚出高考,那么语文、英语、科学等其他学科究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凭什么留下?同一领域相关概念的比较,也有助于我们发现话题中的矛盾。
通过相关、相对、矛盾概念的辨析所获得的现象、事物的差异性或矛盾性,在写作中最好以反问句的形式罗列成问题清单,作者可以根据问题清单发现主题(论点),以“让数学滚出高考”的话题为例:
(1)如果只是因为数学太难,为什么非得“滚出”,而不是降低难度?(将“滚出”与“保留”作比较,发现处理方式的矛盾)
(2)如果只是因为数学太难,物理、化学难道就不难吗?(将数学与其他理科科目作对比,发现学科之间的矛盾)
(3)如果只是因为数学无用,语文、英语难道就很有用吗?(将数学与其他文科科目作对比,发现学科之间的矛盾)
(4)让文科生深受其害的,究竟是数学还是数学教学?(将数学与数学教学加以辨析,发现问题归因的矛盾)
……
上述的问题还可罗列很多。在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问题清单的形式锁定概念辨析中发现的矛盾,以概念分解一辨析一寻找差异性和矛盾性一罗列问题清单一发现主题(立论)为步骤进行训练,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分析说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