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呈现文字背后的图景

  • 投稿Leon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11次
  • 评分4
  • 33
  • 0

褚树荣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研究者颇多,实践者更多,其中又以江苏李吉林老师的研究和实践最为卓著。具体到一篇课文,甚至一个教学环节,情境教学如何有效实施?还有很多待研究的空隙,如情境教学和文体的关系,情境教学诸多方法选择的优化,情境教学运营内在机制的合理性等等。这里,笔者借《湖心亭看雪》教学中的一个“麻雀”,做一次肤浅的“解剖”。

福州,我执教的《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进入情境体验环节。

师:那一夜,这些痴人欣赏到怎样的雪景?请找出相关句子。(学生找,教师巡视)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齐读一遍。

生(齐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这是张岱眼中的雪景。如果把这样的雪景画一幅画。背景应该是什么颜色?

生:白色的吧。

生:灰白色的。因为是晚上。

师:很会思考。那么这个灰白色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呢?

生:无边无际。因为书上说“上下一白”。

师:能联系课文说,读书就应该这样。这“上”大概指哪些?“下”大概又指哪些?

生:“上”指“天”还有“云”,“下”指湖面上的一切。

师:“下”指湖面上的一切吗?我们现在还在画背景呢,远远的背景上有些什么?

生:应该是远处的山和远处的水。

师:是啊,为什么“上下”会全白呢?

生:雪大啊!

师:当然正确,但是文章里有描写原因吗?找找看?

生:“雾凇沆砀”。(有学生读课文下的注解)

师:真是好习惯,读书不忘注解。想象一下吧。晚上的雾气渐渐浓起来,湖面的水气升上去,天连着云、云连着山、山连着水,上下左右前后,全是白茫茫的一片了。所以说,“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画好了背景,我们还可以画哪几个景点?

生:苏堤、湖面、小船。

生:还有荷花、湖心亭、杨柳。

师:真有想象力。大家想想看,该不该画荷花和杨柳?

生:张岱去看雪,应该是冬天,没有荷花和杨柳。

师:冬天也有荷花杨柳的,只不过张岱文中并没有出现。画这些景点用彩绘还是用白描?

生:什么是彩绘,什么是白描?

师:彩绘和白描都是绘画技法,彩绘是铺彩着色,白描仅用勾勒,不设色彩,线条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

生:应该用白描。

师:很有艺术细胞。那么该如何白描呢?

生:长堤如一根细带,湖心亭就画个小黑点,再画草叶当作小船,再画一粒豆粒,就是人形。(生笑)

师:这个同学很有绘画天赋。我们再把原文齐读一遍。(生齐读)

现在把眼睛闭上,在脑海里想象一个画面:(教师以舒缓的语速讲述)西湖的雪夜呀,就像是一张很大很大的宣纸,雪白雪白的宣纸。一支巨大的毛笔,蘸了一点淡墨,轻轻地、轻轻地在宣纸上画过,留下一条淡淡的墨痕,咦,那就是长堤。再在留白处染上灵动的一点,哦,那就是湖心亭。一艘小船如一片草叶,漂浮在湖面上。我坐在里面,拥着炉火,仿佛静静地、静静地溶化于西湖的夜晚之中。(学生闭目,静听,似乎进入情景。)

《湖心亭看雪》属诗意小品文,情境教学是首选。古代文人的山水小品文特点全在乎“小”字。小在写作题材,目光所及,山水林泉,怪石奇穴,花鸟鱼虫,琐屑之物,尽可入文中。小在文章篇幅,用写诗的笔墨写山水,惜墨如金,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想象的空间很大。小也是一种表现手法,所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川”,尺水兴波,以小见大。这种审美意趣和追求,也反映在张岱的小品文中。这样的小品文就有了“山水诗”的品格,它的好处在于凝练和省略,教学就要把凝练处加以“稀释”,让省略处重新“丰盈”;它的好处还在于跳脱和点染,教学就要把跳脱处加以“连贯”,让点染之处形成画面。因此,这类山水小品文的教学有两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一个是鉴赏遣词造句的微妙处,我们通常以点评法(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比较法(如果换一个词语,效果有什么不同?)教学,这是偏向于理性的教学活动;一个就是假设自己“在场”,真切体会彼时彼地的情景,这是倚重人的感性活动。这两个教学内容,我以为第二个更为重要——经由语言之路,进入古人之境。唤醒经验、借助想象、进入情境,是这类小品文教学的首选方法。本课情境教学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模拟白描手法分解画面要素,第二个环节通过想象建构完整的“西湖雪夜图”。分解,一是为了扣住课文,落实文言词语;二是为了囊括画面要素不致遗漏;三是模仿绘画的技法,为第二个环节的想象建构有章可循。建构,也就是整合和重建。茜湖雪夜,万籁俱寂,痴入神游,物我归一,这样的情景和氛围一定要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完整的“映像”,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亲历山水。否则,一鳞半爪,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挂一漏万,学生不免“盲人摸象”,体会不到雪夜神游的意境之美。由此及彼,对于许多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情境教学应该是首选。

《湖心亭看雪》的情境教学,想象画面是首选。进入情境的教学途径很多,有实物呈现、图片展示、角色模拟、意象创设、画面想象等。无论通过哪一种途径进入情境,最好的结果是,想象中的图景呈现为一个场面,场面里的人和物体现着一定的位置关系;其间如有事件,则又表现为时间先后的递变。这种情境的“创设”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应该是有“主观性”的,因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本身就是建构过程,它不是科学实验的“还原”。“实物呈现”和“图片展示”虽然直观,但是有太强的客观性。有些教师执教《湖心亭看雪》借助图片,展示张岱夜游的情景,学生虽然目光专注:啊!就是这样的啊!但是文学的想象没有了,这就无视艺术欣赏中的“完型”心理。而380年前,一个连续下了三天大雪的晚上,西湖是怎样一番天地?湖心亭又是怎生模样?红泥火炉、痴人对饮又有怎样的情致?时光改变了太多的东西,即使时光倒流,张岱本人也不能“和盘托出”,因为“眼前之竹”非“胸中之竹”,“胸中之竹”非“笔下之竹”。即使张岱笔下的湖心亭就是380年前的湖心亭,而今天,我们阅读的任务,并非是要还原380年前那个晚上的风雪和那个物理性的湖心亭,我们的阅读,是要重新建构起每个学生心灵的湖心亭,诗意的湖心亭。想象画面,创设场景,最为合宜,它是最直接、最俭省、最具有个人性和多元化的情境教学法。

《湖心亭看雪》的画面想象,“言”“象”“意”三者合一是首选。作为情境教学法之一种,想象画面法被教师广为采用。一般来说,教师通过语言的导引,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经验和知觉,然后在大脑皮层形成表象,通过想象的整合作用。表象连缀成新的形象,在情感的渗透之下,形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意境。这个过程,有要素组合,有程序设计,有过程调控。具体说来,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刺激阶段,通过语言导引,进行表象信号的输入。譬如请学生找出相关句子齐读,譬如理解“上下一白”,想象“雾凇沆砀”均属于这一阶段。第二阶段为想象过程,即表象的分类、加工、改造。譬如分解成背景画面和主体画面,主题画面又明确有苏堤、湖面、小船、湖心亭等。第三阶段进入情景,在认知、美感的共同作用下身临其境。在这节课的教学里,第三阶段是最主要的教学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总结,也是文言小品“言”“象”“意”的整合:先是筛选关键定范围。通过齐读,明确我们的想象作用于哪些词句,即通过想象,使哪些文字立体化起来。再是分解体验有层递。先是想象背景,解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接下去想象主要景点,使“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活起来。最后是体验整合有建构。通过教师语言的导引,把刚才的分解画面“连缀”起来。教师的语言轻松而舒缓,学生的心态轻松而宁静,为了减少干扰,我提示学生闭上眼睛。经过这样的设计和调控,学生进入的情境是直观的,向心的,整体的,层递的,学生感觉到的意境是空灵的,丰富的,寂静的,同时又是个性的。

想象画面,呈现文字背后的图景,这样的教法笔者最早是从魏书生的《菜园小记》课例中见到的,那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颇觉清新有趣。后来从学理上玩味它,觉得它在叙事写景类文章教学时,颇有道理。自己执教《荷花淀》《荷塘月色》《火刑》《涉江》《一碗阳春面>时,也尝试这种方法,内容和形式,和谐一致,效果也是不错的。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315000)

为纪念《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创刊30年,我们编辑出版了系列丛书《中语文丛》,以再现30年来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那些重要的人和事,让您在重温那段岁月中获得一份感动和钦敬,生发一份力量和勇气;让您在观照反思后,继续勉力前行在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大道上,不断求真求实求新求广。

《中语文丛》您心中的朋友

《语文之道》

《语文之道——(中学语文教学)30年(1979-2009)文萃》,精选《中学语文教学》杂志30年来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标志性和文献性意义的百余篇文章编辑而成。全书以时间为经,主题为纬,分为“理论·观点”“传统·思辨”“大纲·课标”“课程-教材”“实践·探索”“测试·评价”“成长·发展”“附录”等板块。文选以文说话,客观真切,不事雕饰,从中可以窥见我国语文教育教学变革发展的曲折轨迹。

定价:68元

《中国语文人》

编选了30年来曾经活跃和仍然活跃在语文教育大舞台上的21位名家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实录。他们用纯真朴实而又特色鲜明的文字,向您阐释他们各自坚信不疑并且孜孜践行的语文教育理念,细数那些影响他们一生的最为关键的人和事,再现那一节节宣示他们语文教育理想、展示他们语文教育情怀的课堂现场……从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个真实而又鲜活、真切而又可敬的长者、同行,一个个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中的实践者、探求者。从他们身上,你可以读出今天和明天的自己。

定价:第一卷48元第二卷5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