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一句一词一标点 品味老舍思乡情——《想北平》教学设计

  • 投稿迎风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55次
  • 评分4
  • 35
  • 0

【教学设想】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老舍《想北平》,并做批注,发现学生概念化解读文本、为文本“贴标签”的现象非常普遍。

如何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不再“贴标签”?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体味到文本细腻深厚的情感?当我从老舍传记中读到,一些编辑经常随意修改作者文稿,老舍先生就此公开发表声明:“请不要改我的稿子,我稿子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仔细斟酌,只是你们不懂,不是我的错。”我似乎窥见了帮助学生解读《想北平》的一条路径。

阅读教学之佳境,也许就体现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斟酌文中的一句话、一个字乃至于一个标点,从而不断走入文本最幽深精妙之处。

【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体会老舍对北平难以言说的深情。

【教学重点】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老舍对北平难以言说的深情。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作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将北京作为故事发生地,如《四世同堂》《茶馆》;他还被称为“语言大师”,他曾说过“请不要改我的稿子。我稿子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经过仔细推敲。只是你们不懂,不是我的错。”他就是——老舍。今天我们就从他的语言文字来感受体悟他对北平的思念。

二、整体阅读,把握主线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作圈画,思考前三段文字核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我爱北平。

2.对于这种爱,作者反复强调了什么?

明确:“说不出”。

3.说不出的爱是怎样的爱?

明确:“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4.当你在欣赏一幅画,耳际回荡背景音乐,画面与音乐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也就是说它们是通过什么来唤起你心中的爱?

明确:音乐营造了某种氛围,图画是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的画面。两者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了一种意境,让人沉浸其中,产生心灵的激荡。这就像他对北平的爱。

5.小结与过渡。

前三段总的来说写的是我真爱北平,但是说不出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怎么意会呢?在文中,作者郑重其事地用“像由音乐与图画引起的爱”来表达。因此,这句话是全文的情感总线,需要认真体会。

那么,“由音乐与图画引起的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音乐引起的爱,总是带有某种氛围与情韵,图画引起的爱应该更具画面感。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着力描摹了这样两类情感。现在,让我们认真揣摩这些句子,品味、体悟作者对北平这份深沉的爱。

三、细读文本

1.品读第四段,体会“像由音乐引起的爱”。

(1)整体理解

①同学朗读“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段,其他同学圈画关键句。

②讨论:哪些主要景物构成了这画面?明确:老城墙、红酸枣、嫩蜻蜓、小蝌蚪。

(2)细读理解

①解读虚词“或”。

A.什么样的人会注意到“蝌蚪、蜻蜒”,而不是花草树木这些美景?

明确:小孩。当作者回忆起北平,第一幅场景就一下子拉回了童年时光——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孩,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B.用“或”与用“与”有何不同?

提示:a.用“或”与“与”分别是什么关系?

明确:“或”是选择关系,“与”是并列关系。

b.用“或”句子表达了什么?用“与”又表达了什么?

明确:“或”表明看这也行,看那也行。随意、自然、放松的状态,且专注。用“与”则容易使人感觉到一定要看嫩蜻蜓,同时还要看小蝌蚪,于是强迫感就多了点,自由感则少了一点。

c.“随意”与“专注”矛盾吗?

明确:“专注”则是充满喜爱地欣赏它们。所以“随意”不是漫不经心,而是随心所欲,无所拘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但每看一样东西时,都是充满好奇、充满欣赏地去看。

C.小结: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老舍安适地坐在水潭旁边,当蜻蜓落下时,他很有兴趣地赏玩又嫩又可爱的蜻蜓;当蜻蜓飞走时,他又饶有兴味地看看水潭里游来游去的小蝌蚪。有什么就看什么,看什么都是喜欢。所以这个“或”有专注,有自由,有快乐,有安适。一个不起眼的连词,表达出如此丰富的情味!

②解读形容词“小”和“嫩”。

A.形容词“小”“嫩”,给你怎样的感觉?

提示:a.作者没有用“黑”“黄”“游来游去”“飞来飞去”来强调颜色与动感,为什么?b.注意到“小儿”。作者似乎反复强调小与嫩的感觉。c.将“老城墙、红酸枣、小蝌蚪、嫩蜻蜒”四个景物构成一幅画面,这幅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整个意境中去理解“小”与“嫩”。

明确:a.整幅画以“老城墙”作为背景——古老、踏实、安详、平和。b.有了“红酸枣”“小蝌蚪”“嫩蜻蜒”,有了生命的感觉,有生机。c.“摸着老城墙”给人踏实、保护的感觉;对应之下,“小”“嫩”是柔嫩、弱小的。但在老城墙的保护下,那么安适,安稳,“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B.小结:这种随意自在又安适安稳的感觉是在北平所特有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老舍,在呈现这幅图画时,耳际回荡的是什么样的音乐?——柔美、缓慢的。如小夜曲。

2.品读第六段,体会“像由图画引起的爱”。

(1)整段理解

全班齐读,这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

明确:“花多菜多果子多。”

(2)分层理解

①品花。

A.读出写花的句子。

明确:“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

B.说说“花”有何特别之处?

明确:长得随意、自由而且多。一眼望去满院都是花,一院子花。北平家家都有院子,仿佛生活在花的环绕中。想象下,到了春天,所有的花都绽放开来时,是多么色彩斑斓的一幅画呀!

②品菜。

A.找出写菜的句子。

明确:“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雨后,韭菜叶子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B.为何句中用逗号而非用顿号?

第一步,朗读体验:用不同的标点读一读文句,体会不同标点在节奏上、情感上的不同感觉。

第二步,设计体验:如果把这句话拍成一个电影镜头,你做导演,你会拍什么?怎么拍?并说出理由。

提示:a.因为是“,”,所以每个镜头停留的时间要长,慢慢地浮现而非一闪而过.b.镜头里除拍出菜的形状、颜色之外,可以来个特写,比如“泥点”“白霜”、水珠;c.老舍不是导演,他在用文字勾勒出这一幅幅画时,为什么不厌其烦地一一列举菜名,甚至还要来个特写“泥点”呢?

明确:写此文时作者已经离开北平十年之久,可是当他想起北平时,对于这些很平常的菜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C.小结:正如作者所说“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这些带着童年记忆的物象,深深烙印在作者心里,所以当这些鲜明的物象慢慢浮现时,每样东西,老舍都要凝神细想,细细品味。如果给这些一一浮现的画面配上背景音乐,用什么样的音乐昵?——慢节奏的音乐。

3.总结。

老舍用他的文字让我们沉浸在图画与音乐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体会这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情,“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四、升华情感

最后,作者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此时,心绪戛然而止,眼前的图景也烟消云散。作者不愿再说,为什么?

提示:因为再想也回不去了,反而越想浮现的东西越多,思念越强烈。情到深处,不能自己,“要落泪”才能表达;照应文章开头,作者反复强调的“说不出”。

五、作业

老舍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饱含着对北平的深情。请同学课后再继续品味其语言。

(上海市浦光中学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