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平
爱课堂,让我欣赏她的面庞,沉醉于她的魅力;
爱学生,让我尊重她的生命,感动于她的活力。
对一个老师来说,课堂是她成长的土地,学生是她教学生命赖以成长的营养。所以我常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课堂对学生爱得深沉。
驰骋于自己的天空
大学时,我沉迷于读书之乐,手不释卷,乐以忘忧;到中学教书,我带着同样的热情,陶醉在课堂之上,以我的痴狂,倾吐着我的智慧,编织着我的梦想。那时我还在乡村中学,备课时手头没有参考资料,几位老教师手里只有几本旧教参,几本残破的杂志,我就借来一篇一篇地读,一点一点地学。课堂上,我充满激情,用演讲般的授课,打动我的学生,获得课堂的精彩:几十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眼神中充满了赞叹,充满了羡慕。
我成了受欢迎的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
然而,后来我发现,学生们专注的眼神在渐渐游移,赞叹的眼光在慢慢暗淡。特别是在一次期中考试后,班级的成绩并不如我想象的出色,这让我变得沮丧,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
“没有鲜花的舞台,没有掌声的独白,但你却用那紧握着粉笔的手,让每一种颜色盛开……”一次师生联欢会上,有一位学生这样深情地朗诵着,赞美着老师。
“没有掌声的独白”,这句话却刺痛了我的心,“是啊,没有掌声,是因为独白!因为独白,才失去了掌声!我的课堂就是独白!”一语惊醒梦中人!
第二天,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通过调查,又观摩其他老师的课,我懂了:学生不喜欢满堂灌!我以前是“我的课堂我做主”——没有问题设计,元需学生思考;教师讲讲讲,学生记记记。而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不断地思考。
以后的备课中,我不再只专注于“该如何讲”,而是转入“该如何问”——精心设计教学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巨人”?文中多处写贝多芬具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是否会影响他“巨人”的形象?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探究,这节课受到好评。
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回归了。我的课堂,不再只是学生对老师的敬佩,而是学生们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师生之间有了思维的碰撞,学生的精彩回答成了课堂的一道风景,他们的语文成绩也在逐渐提高。在随笔中有学生写道:“我们的精彩,来自老师教学的精彩;我们的精彩,构成了老师课堂的精彩。”我在这句话上画了粗重的线,却在心里打了问号:我的课堂真的精彩吗?
让学生驾着船儿远航
又一次联欢会上,一个学生的朗诵再一次触动了我:“老师,您是我的灯塔,我驾着自己的船儿扬帆远航。”是呀,老师是灯塔,任务是照亮学生前方的路,而驾船远航的,是学生自己。我想到了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讲授不如学生自学,教师提问不如学生自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提出问题,比教师设问更重要!
于是,我的课堂,有了课前学生的“问题咨询”环节,课中有了“学生质疑”的环节。
2011年我参加南京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聆听了不少名师的讲座,对“问题意识”有了新的思考:问题,应该来自学生,让学生“援疑质理”。我在展示课《变色龙》《阿长与(山海经)》中践行了这一思考。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学生的疑问主要有:鲁迅对阿长是赞美还是批判?第19段才写到“阿长与《山海经》”,前面的第1~18段能否删去?题目能不能改成“阿长买《山海经》”?为什么作者一会儿称其“阿长”,一会儿又称其为“长妈妈”?我认真梳理后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物、情感和谋篇布局方面,据此我将学生的问题转换为研讨话题:作者交代阿长的名字用了两段文字是否太繁琐了?本文到底是写谁对谁的博大的爱?这种源于学生的问题教学更贴近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我常常思考,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人”,而“立人”之本在于唤醒生命意识,促进生命成长;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本质,“让每一种颜色盛开”。我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疑、自悟而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我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尊严,让他们为未来经营好自己的生命,丰富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质量。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拥有长久的魅力?如何让“土地上”每一种颜色盛开?这需要教师用心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思考,研究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阅读,探寻实现梦想的道路。读教育理论书籍,读语文大家专著,读名著经典……努力丰富自己的积累,让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化;我订阅了所有的语文“名期刊”,了解最新的研究方向。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严华银老师的“让语文安静”……当今语文名师的教学主张影响着我,启发着我。
我探究,构筑师生共读共成长的课堂。我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努力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市级公开课《曹操:从英雄到奸雄》,展示了我与学生同读共赏《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成果——同读,营造氛围,使学生爱读;共赏,培养兴趣,使学生乐读。这堂课上,孩子们认识了曹操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理解了史书的简明和客观,欣赏到小说运用想象与描写虚构情节的魅力——虚构,使情节更生动,使个性更鲜明,使形象更丰满。
我实践,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丑小鸭》这个故事很多学生小时候就已经听过或看过,教材编写者为什么把它放到初一的课本里?这样看似浅易的文章让学生学什么?应该怎么教?我采用“温故知新”法,让成长中的“人”读出成长中的“文”。我告诉学生,读《丑小鸭》不只是重温美丽的故事,更是希望能够思考如何成长。丑小鸭之所以能够变成高贵的白天鹅,与它一路曲折坎坷的经历有关。这与人的成长很相似:丑小鸭不经历这些也会变成白天鹅,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但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白天鹅;人也一样,不读书不学习也会长大,但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我认为,一个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实践者而且更应该是课堂的研究者,只有这样,他的教学才更具生命价值,教学的视角将更加立体。
语文于我,因为爱而研究,因为研究而更具魅力。
教学语录
◎语文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着力点放在学生问题的解决上,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节外生枝”。它是预设之外的生成,带有突发性、意外性。生成得不好,可能是“节外生‘疵’”;生成得好就会“节外生‘姿’”。
◎活用语文资源,是为了支持“学”,而不是为了支持“教”,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期待和阅读经验,引导他们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促进其成长。
◎写作教学要给学生适当讲点必备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阅读积累和写作实践。在阅读中积累,在讨论中明晰,在实践中提升。
◎阅读是写作的上游,写作是深刻的阅读。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也是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晴雨表。
◎你是否有这样一节课?它经过你的精心思考和用心打磨,让学生难忘,也让听课者难忘。如果有,那就算作你的代表课。代表课不仅是名师“大家”的事,我们普通教师也应有自己的“代表课”,因为它代表了自己某个阶段的教学追求和教学水平。追求代表课是自我学习的动力,也是自我提高的途径。
◎语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成长;二是让薪火传承。只关注成长,语文会断了如缕之脉;只关注传承,语文会失去生命的潮汐。
◎一节课,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教师想教什么、课堂上教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三者的契合度越高,课堂的效率越高。
(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2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