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情核心”——《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 投稿美少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10次
  • 评分4
  • 97
  • 0

尤立增

【教学目标】

1.了解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善于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王熙凤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如何运用人物外貌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上节课“环境”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人物”

二、讨论疑难问题,分组合作学习

1.分组讨论“预习作业”中发现的关于“人物”的疑难问题。

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采取交流探讨的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自我完成理解消化过程。小组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尽量达成共识。记录不能解决和有争议的问题。

按照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顺序讨论。

2.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并提出尚未解决和有争议的问题,全班交流,辩难,自由发言,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教师适时点拨。教师点拨要有针对性。这一环节,着力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并发现新问题,促进学生高层次赏析。

这一环节是课堂最重要的环节,按照三个人物分步骤安排。

【关于“林黛玉”】

1.为什么林黛玉进了贾府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备答:①初进贾府的复杂心态。虽为亲人,但首次见面,总有“寄人篱下”的阴影。②敏感谨慎的性格特征。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2.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为何宝玉问她时,她却改口?

备答: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表现她的留心与在意。

3.为什么对林黛玉的穿戴“竟无一字提及”?

备答:作者用虚笔写意展示黛玉的肖像,还为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尘拔俗的空灵感;特别是宝玉眼中眼波脉脉、体态袅娜、聪明灵慧、超凡脱俗。

【教师归纳总结】

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小说通过黛玉婉言谢绝邢夫人“赐饭”、在王夫人房中注重座次、在贾母房中吃饭十分推让、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等典型细节表现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又通过“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和“宝玉眼里的黛玉”三个角度描写其外貌、神情和风韵。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黛玉的肖像描写部分,体会对偶、比喻等手法描写人物的好处。

【关于“王熙凤”】

1.与那些“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王熙凤为什么“放诞无礼”?

备答:王熙风精明能干,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

2.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描写其服饰?

备答: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

3.贾母称王熙凤“凤辣子”,哪些描写体现了王熙凤的“辣”?

备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形式,放诞无礼的语言方式,贾母的戏谑调笑等。

【教师归纳总结】

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刁钻狡黠,精明能干。从四个方面展示她的性格特征:出场,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

【关于“贾宝玉”】

1.从本文的描写来看,贾宝玉似乎很是不堪,这该如何理解?

备答: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本阶级的叛逆者形象。

2.黛玉乍见宝玉为什么会一“惊”?

备答:黛玉看到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与以前的介绍形成反差;二是照应“木石前盟”,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3.贾宝玉为什么摔玉?

备答:浅层次看是“这个妹妹没有玉”,表现其任性;深层次看,他“衔玉而诞”,玉是天命的象征,他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违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

4.两首《西江月》为何要对贾宝玉贬斥?

备答:似贬实褒,正文反作。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教师归纳总结】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三、拓展探究问题,训练思维发散能力

问题设计:有的同学在“预习所得”中提到“王熙凤是个人才,如果她生活在当下,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强人”。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各抒己见,教师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不轻易否决,以此为保护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基本策略。

设计反思

怎样真正了解学情,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实现“学情核心”,大家都在探索。我的做法是布置预习作业。在教授某一篇文章之前,提早一周给学生下发“预习作业”纸,作业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字词积累”“预习所得”“质疑问难”四个板块。“作家作品”“字词积累”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总结积累;“预习所得”是学生在其认知能力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的“原始”收获;“质疑问难”是重点,即学生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不知不解处见疑,似知似解处有疑,已知已解处生疑,甚至大胆质疑文本的缺陷和错误。教师通过“预习所得”和“质疑问难”两个板块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并将这个起点作为教师安排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这也是最重要的“学情”依据。与此相关,教学目标定位,就是先明白学生对文本“知”和“惑”,站在“学什么”和“怎么学”的背景下去设计或规划“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预习《林黛玉进贾府》,关于王熙凤、林黛玉和贾宝玉三个人物形象,主要提出10个问题(详见前文“设计”),这些问题并不是学生预习发现的所有问题,而是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学情”,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广泛查阅资料,认真备课,写出教案。教案可以是“实操型”,也可以是“资料型”。这是“学情核心”的第一个层次。

“学情核心”的第二个层次是课堂流程。在课堂推进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放的课堂互动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合作分析问题、探究解决完成问题,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的课堂,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情核心”。

在“学情核心”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把探究消化的权利交给学生,采取交流探讨的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自我完成理解消化过程:小组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尽量达成共识;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全班讨论,辩难,自由发言;疑难问题,采取小组探究与全班讨论相结合的办法,灵活处置。发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质疑问难”应该是阅读教学中提高转化率的核心。“带着问题听课”必然能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就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个新问题不断生成、不断解决的过程。

运用本设计,有以下关键:

第一,教师需要通过预习作业整体把握“学情”,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充分备课(因为课堂上教师要“应答”)。需要思考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规划课堂流程。

第二,教师要预设课堂如何组织学生交流,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流;要预设在环节转移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思维转换,学生质疑,如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更多的果子。

第三,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的角色,但也不能褪去教师本该承担的角色。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