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断“章”取“义”的文章怎么教

  • 投稿韬光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36次
  • 评分4
  • 51
  • 0

卢军良

看这个教学设计,知道二位老师是很用心的。传统的程式,现代的手法都运用到了。“引童年”“知童年”“品童年”“晤童年”:教学的流程很整饬。但如果我们想到一群小读者——当今初中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就不能不重新审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我由这个教学设计引发两点思考,供二位设计者参考,同时就教于同行。

一、运用教材要有一种批判的眼光

面对一道菜,确实不应该疏于欣赏厨师的手艺,却跑到后厨挑剔选购的菜品,但“怎么教”却不能不关注到“教什么”。季羡林老人在叙述童年往事时说“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又慨叹“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他也认为一些事是出于偶然,如果我们按照一种简单的思维,将一些事都归于必然,是不是有害于帮助学生培养好的思维品质呢?

课文《我的童年》,节选自近六千字的原文,并做了改动,余下两千多字。这是一个“断章”,写六七岁之前的事(之后是别亲附济南叔叔处读书),那时还在父母身边,穷极,衣食难安。在原文中是作为日后异地求学的家庭与时代背景的。节选的文字对于当下的初中生而言,不容易产生亲近感。面对这种为“义”取“章”的选文,最好剥壳见笋,引导学生读那囫囵的原著,得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可能不有违作者写作的初衷:“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季羡林《我的童年》)私下以为,将整篇文章介绍给学生读一读,再拈出一两个问题做个读书的汇报与讨论,或可使渎的人有更多的收获。

二、指导学生要有一种开阔的眼界

读季先生近六千字的文章,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生出许多感受,但仅读课文选编部分,就很难有丰富的感受了。虽然教学设计中几次用了“或许”的字样,但显然也是重在推出“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的结论。这一种解读并不错,但用不着从“品”到“悟”下更多的努力。要是把整个的文本(其实也不妨再多提供一些同类文本,成为一组)原汁原味地提供给学生,那“悟童年”的所得就不会只是一个不大需要动脑筋的单一结论。季先生的文章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的人生感悟,把相关的话找出来仔细体会,可以省却许多越俎代庖的力气。

至于“道德”以外的东西,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质朴语言”,原来整个的文本也比编进教材的文字表现的多得多。只那开篇的一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就很值得咂摸。为什么不用“没有喜,没有乐,是一片苦难”或“没有光,没有亮,是一片暗淡”一类的句子呢?这里面就有许多道理可说。

哈哈,做这一点思考,很累,一如多年教语文的感受。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什么在许多时候会觉得很累呢?

(吉林省实验中学 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