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生活的艺术》教学实录(二)

  • 投稿剑圣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50次
  • 评分4
  • 83
  • 0

张全民

课堂先是以民国文学史为话题背景导入,投影上呈现民国众多著名作家的影像和名字,我以诗性的语言开始讲述夏丐尊先生的孤独,其实他在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巴金先生、朱自清先生等都曾在回忆文字里向夏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在学生的课前阅读感言中,都提到了自己出于阅读的感动而想了解弘一大师的愿望,也提到了对于课文中其他几个地名及词语的理解需求。课堂在导入之后,我先就抓住这个细节问题,围绕课文中“弘一和尚”“七塔寺”“白马湖”“叮咛”“莱菔”等几个词语的简洁而精当的解释,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近课文,为课文的整体和深入感知提供了语境上的铺垫。

然后,我请谢诗琪等三位擅长朗读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开头至“什么都了不得”。三位学生课前进行了精心准备,细细地揣摩了文中场景以及人物对话的角色、身份和心理,用真切的声音把现场的师生带回到了七八十年前那段感人的历史场景中。这时候,再来一起探究课文内容,时机便成熟了。课堂的第一个阅读思考活动设计也来自学生的课前阅读感言:“童一峰说:弘一和尚是灵魂的引路人。”请同学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课堂在这里走向一个小高潮,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发言,教师边倾听边和学生对话,边引导学生梳理文中关键词边板书,以此提示学生通过一个个重要的词语把握文中人物灵魂的重要特征及课文主题。

通过活动,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最终走向深刻。

这一颗伟大的灵魂也震惊和唤醒了另一颗灵魂,让夏丐尊先生深深懂得了生活艺术的真谛。然后,我让同学们齐读最后三节文字,并找出能够说明生活艺术真谛的关键句:“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我从学生的课前阅读感言中选取了高春建、童晓辉等同学的精彩心得,和全班学生一起分享,并及时引出夏先生弟子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中的话,让学生对阅读思考活动的主题词“灵魂”的理解走向深刻。

在这个活动的最后环节,我板书了学生找出的呈现作者灵魂觉醒的几个关键词,如“惘然”“欢喜”“惭愧”“怃然”,并结合课文比较了“惘然”和“怃然”的区别,为下面语言体验伏笔。

至此,我们似乎完成了文章的阅读,其实,还没有完成。当了解了讲述的人物和故事之后,我们还没有涉及讲述的人是如何讲述的;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戏剧,讲述的风格和方式本身就具有力量。于是,我依然以学生的阅读心得为活动设计的依据,从《文学评论》中找到一段评论作为这堂课第二个阅读思考活动的话题。即请同学结合课文,或结合板书,分组讨论交流对于作品语言表现力的理解。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依然非常热烈。我趁机把话题引向深入:夏丐尊朴实的语言其实蕴含着一种更深的写作理想,他自称“平民”,建造的院落叫“平屋”,还说文章也只是写给“一般人”看的,显得再平凡不过了。但先生对于自己的风格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在《读书与冥想》一文中说:“高山不如平地大。平的东西都有大的涵义。或者可以竟说平的就是大的。”也许可以这么说,文如其人,读其文如闻其声、如晤其人,此乃文章的至高境界。《生活的艺术》是最朴实真切的文字向最朴实真切的灵魂的一场致敬,实现了文与质的内在统一。

夏丐尊的散文为我们在语言喧哗的时代重启了一条语言之路,一条通向灵魂的道路。它启迪我们保持一种率真,保持自己独特的自然天性和本真心灵。

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呈现春晖中学里的群贤雕像图片,总结道:我每次去精神圣地白马湖畔寻访春晖中学,面对着先生们的雕像,内心总是充满着感慨。在春晖,不仅仅夏丐尊先生,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等先生都先后写下了一些平实的散文,后来称他们为白马湖派。关于白马湖派的语言风格,有学者评价说:白马湖散文作家群的作品风格——清澈隽永,质朴平易,从不矫揉造作,力求自然畅达。

最后,我让学生们再一次朗读文中倒数第二、三节,向白马湖派的精神领袖夏丐尊先生、白马湖派的所有作家致敬,向着民国时代远去的背影致敬……

同人聊课

教师1:易老师,您好,我发现您这节课用了60分钟左右,当然,好课不必受时间制约的,这节课就这样。请问台湾一节课一般有多长时间?

易理玉:台湾高中每堂课50分钟,面对大陆一堂课仅40分钟的时间压力,加之以麦克风偶出状况,以及偌大的活动中心讲堂动线拉长,欲观测学生讨论状况或与学生贴近互动,便平添许多始料未及的位移时间。此外,鄞州中学学子落落大方,谈问所及,论述表意,酣畅淋漓,每每令我赞赏不已而与之欲罢不能,更遗憾未能让更多的同学快意畅谈。站在讲堂居高临下,只有自己才知道和自己规划中的理想教学,还有多少的缺憾与不足。

教师2:可以看出您为了这堂课准备了很多资料,花了很多心思,您能介绍一下课堂背后的东西吗?

易理玉:其实课堂进行期间,在“你对自己的未来追求或期望些什么?”的提问之后,我原本打算播放一段芬兰的影音动画《最后的编织》,以引导学生思索人生追求的终极价值,然而念及时间已迟而不得不临时割爱。

课程末,我除了发下夏丐尊《我的畏友弘一和尚》与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二文,作为延伸阅读以参照学习之外,原拟以台湾“生活美学佳句百选征文活动”的佳作为例:“对天文学家而言,满天的星斗是美;对数学家而言,诡谲多变的公式是美;对考古学家而言,千古风霜的人物建筑是美。对我而言,咖啡不加糖是美,享受宁静的午后蝉鸣是美,认真地度过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更是美。”欲请同学以“生活的艺术”为主题,于课后进行短文创作,亦恐远距批阅作业不易而宣告放弃。

教师3:第一次到宁波参加这样的盛会,有何感想?

易理玉:尽管授课时间逾时而小有遗憾,我却又何其有幸,得以参与这场21世纪的教育盛会。教育是爱,是充满大智的爱,这份人间情怀、这份对教育大爱的执着与追求,隐隐辉映着当年白马湖作家群既可爱又可贵的人格魅力。一千多位老师汇聚成寒冬中的春晖,我们在宁静中热闹着,以真性情的人格力量,期望为教育临照出一片朗然!

教师4:张老师,我们在现场发现学生对于课文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阅读,请问你是如何布置预习的?

张全民:上阅读课,最理想而又最简洁的沟通方式就是先请学生课前阅读并写一篇阅读感言,写下自己的初读心得或困惑。一堂理想的课除了教师自身的阅读素养,还要深深地扎根于学情中,这样才能获得它的全部合理性。这时候,再来设计,课堂就在还没有展开之前已经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上,因为教师、学生、作品三方之间已经事先完成了一次对话,从而为课堂现场对话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铺垫。

教师5:与一般课堂的缤纷环节不同,您这堂课好像只有两大板块,设计初衷是什么?

张全民:这堂课除了必要的导人和收尾,只有两个主干阅读任务,旨在避免课堂碎片化。其中第一个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第二个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这两个阅读任务的提出和设计都充分结合了学生的课前阅读感言,以学生的认识为起点,在开展时进行了深化,并始终紧扣文中的语言,沿着语言之路,师生一起抵达文本更深和更广阔的地方。

教师6:张老师,听了您的课,我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个疑问,您的课堂呈现了学生精彩的课前阅读心得,既然学生在理解上事先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那么这堂课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张全民:检查预习时,面对那一叠作业,你会发现什么样的观点都有,而且言谈都比较散,如果没有对于这篇课文、夏丐尊先生的《平屋杂文》以及民国文学史研究的深入阅读和独立判断,你一开始的梳理可能会显得不知所措,你甚至没法构建一堂课。因此,一个教师的教学力量就在于首先通过丰富的阅读和思考让自己站在一定高度上,而后才能小心翼翼地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那些闪光的东西,经过提炼整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精彩的呈现,同时还要凭借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通过合理的设计,通过更深层次的对话,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师7:您自我评价一下教师教和没教这篇文章,学生对文章认识有差别吗?

张全民:譬如第二个阅读活动,学生在预习阅读中对语言风格只是点到即止,而我却通过对夏丐尊先生作品的完整阅读和风格把握把语言的品味提升到了哲理层面。而且,大家也会发现,无论是课堂导人时民国文学史背景的讲述还是收尾时白马湖派作家群以及他们语言风格的点出,都包含了我的一种课堂视野和教学用心。同学在评论文中说弘一和尚是灵魂的引路人,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是课堂的引路人,不仅让学生表现出生命原本的精彩,并通过自身的精神丰富、独到的教学设计、互动的合作探究和深刻的课堂对话,让他们重新抵达一种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