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槐
袁爱国老师的这份设计,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鱼”与“渔”的问题。所谓“鱼”,就是知识的要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所谓“渔”,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就散文而言,文中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情感、写景抒情的技巧就是“鱼”;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是“有效”教学。就这一点来说,袁老师的设计是相当不错的,不蔓不枝,意脉畅达。围绕“满井和西湖的春色、作者抒发的情感、写景抒情的技巧”三大问题,以“读”为线,贯穿始终。一是译读文本,扣住字的音形义和句读,扫除词句障碍,落实了文言基础,使学生初识文心;二是细读文本,扣住满井初春美景的鉴赏,引领学生知人论世,把握了作者情感,使学生赏识文心;三是比较阅读,扣住《西湖二则》(其二)的鉴赏,突出了西湖的“趣味”和“文中有我”,使学生深得文心。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步步落实。在“读”中品味,在“教”中悟得;教学目标,自然达成。学生不难获得文言散文之“鱼”,教学自然达到有效之境。
然而,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之“鱼”,达到“有效”;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方法之“渔”,达到“高效”。按照这一标准,袁老师的设计还有待完善。
例如“比较阅读,相遇则深相得”这一环节,袁老师由《满井游记》拓展到《西湖二则》(其二),通过京郊满井之春与杭州西湖之春的比较,学生既品味了西湖春色的“趣味”,又明确了袁宏道山水游记“文中有我”的特点。其妙处在于既扩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又拓展了学生的眼界,至此学生已渐入佳境。这时,如果再深入下去,引导学生获取散文阅读写作之“渔”,教学就可以进入“高效”的层面了。可惜袁老师却止步于此,令人叹惋。如果袁老师扣住两篇散文的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写景抒情的技巧等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再深入一步加以比较,就相当漂亮了。如写景状物的比较。满井重在春景的形态和色彩,通过春泥春柳之形(土膏微润、高柳夹堤)和春水春波之色(波色乍明、清澈见底),突出了北方鲜妍明媚的特点。而西湖则是以春景的形态、色彩和声音,表现出南国艳冶浓媚的个性;通过“绿烟红雾、湖光染翠江”描绘,从颜色和形态上形象地表现出西湖的花态柳貌和山容水意;通过杭人游湖的“歌吹、粉汗、罗纨”的刻画,从声音和形态上生动地表现出西湖的游人之盛。南北之春,景色各异就一清二楚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描摹景物之“渔”:首先从名词人手,选取具有代表性景物,把握抓取景物之“法”;其次从动词、形容词人手,扣住景物的形、色、声、味,远近的层次,动静的角度,把握描绘景物之“法”。最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把散文的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散文知识之“鱼”,又获得了散文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之“渔”,语文教学就可以从“有效”走向“高效”了。
(四川省广汉中学61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