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文心与水机:相遇则深相得——《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 投稿少林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70次
  • 评分4
  • 16
  • 0

袁爱国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掌握“之”“而”等虚词的用法,能够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把握文本个性化写景抒情的特色,体悟作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情感意蕴。

【教学过程】

一、译读文本,初识文心

1.辨一辨,读一读

多音字:燕( yan)地 花朝(zh ao)

节堕( hui)事恶(wu)能

易读错字:飞沙走砾(li) 曝(pu)沙

呷(xia)浪 浃(jia)背

形繁字:靧(hui)面 罍(lei)而歌者

蹇( jian)者 浅鬣(lie)

髻鬟(ji huan)

2.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

(1)指导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试译全文(个人试译后,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3)结合语境,重点理解下列虚词(例句略)。

而(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

之(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4)理解下列四字短语(先解释短语,再结合一组短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分组竞赛。

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冒风驰行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脱笼之鹄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倩女靧面髻鬟始掠

柔梢披风浅鬣寸许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3.自由诵读,体会这篇散文句式长短结合、整句与散句相间的音韵美,同时体验此文多用短句表达轻快愉悦的心境。

二、细读文本,赏识文心

1.探访满井春色——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这是一篇记游小品,描绘了早春二月京城郊外的春光,研读第二段,看看袁宏道写景的方法与妙处。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春天开始的迹象?

(投影出示上面四字短语,研讨这些四字短语中哪些可以看出描绘的是初春的景色?结合加点字,把握初春不同景色的特点。)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髻鬟始掠柔梢披风浅鬣寸许

(2)探究阅读: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突出了初春景物的特点?

重点研讨下列两个比喻句的妙处:

①(河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明确:连用两个喻体,“镜之新开”照应“冰皮始解”,“冷光之乍出于匣”照应“波色乍明”,表现水的清冷、明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初识春光的愉悦之情。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明确:用倩女梳妆的连续动作,照应前文“洗”“拭”两个动词,突出了山峦鲜妍明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

小结:文章的景物描写极富层次感,先大处落笔,总写空阔之境;再从局部描绘,水光、山色、柳梢、麦田、游人、鸟鱼等景物,着力于细节点染,突出北国郊野早春特点。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将“局促一室之内”的“城居者”与“天稍和”即出游的探春者进行对比,对城居者不识春光表示惋惜、遗憾,表达了郊游者欣逢明媚春光的欢欣、快慰之情。

(结合“未始无春”双重否定语气,“而”转折语气,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

(4)诵读第二段,体会并传达文本表达的情感。

2.体悟作者心迹——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1)作者的“潇然”在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出来?自读后研讨文本:

①第二段(结合加点字词引导学生思考)

正面描写:若脱笼之鹄徒步则汗出浃背

侧面烘托:写景——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喜气”不仅体现在动物身上,还在山水草木之间,如[河水]鳞浪层层、[山峦]娟然如拭、[柳条]柔梢披风、[麦苗]浅鬣寸许等。)

写游客畅游之快——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②质疑:第一段中你有没有察觉作者的潇然之情?

提示:第一段,“潇然者”对春光的渴望(“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驰”言拜访春天心情之急切,后句言返回之懊恼失望)。

联系第二段对比阅读“潇然者”有数友相伴出游的畅快与欣喜(“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稍和”照应上文“余寒犹厉”,表明机会等待已久;“偕”“出”“至”三个动词,说明游速之快,心情之切,结伴之欢)。

(2)作者为什么能够“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①“惟此官”可以潇然,这是怎样的官?

明确:研读注释,了解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有闲就有出游的可能,但许多城里人并没有这份闲情逸致,唯有热爱自然、渴望自由、心灵开放的人,才会潇然于山水,流连于春光。

②是否所有这样的“官”,都能够潇然于山水?

明确:此官不是如今的北京大学教授的待遇,而是一份“三低”的差事:官品低微(从九品)、俸禄微薄(月俸米五斗)、前途底暗(升迁无望)。一般此类低职穷官安于现状,碌碌无为,迂腐度日,超脱物外者极少。

链接资料,说说袁宏道的人生追求:

计欲来岁乞休,割断藕丝,做世间大自在人,无论知县不做,即教官亦不愿做矣。

诗文是吾一辈子正事,去此无可度日者。

得意人间事,经年作旅人。

参考:远离官场,亲近自然,寄情山水,写诗作文抒写性灵,做一个大自在的人。

(3)诵读第三段。

注意三句话语气的变化:第一句感叹句,带有自嘲、自慰、自傲的语气;第二句反问句,表达春天始游的欣喜、快慰之情;第三句陈述句,点明游玩时间,语气舒缓平静。

三、比较阅读,相遇则深相得

1.阅读袁宏道《西湖二则》(其二),思考:西湖春色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欣赏西湖的“趣味”在何处?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竞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馀里。歌吹为风,粉汗如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 chong)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特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明确:西湖春色艳冶浓媚,月景情态别致,朦胧淡雅。作者欣赏西湖的趣味不同于俗人之乐,留恋春月的恬静雅致、超凡脱俗之美。

2.古人云,游记,记我之游也。袁宏道说,要在山水之间留下“性命的影子”“人的注脚”,联系两篇文章,说说袁宏道山水游记如何“有我”?

研讨明确:

“我”见:所见景物、人物,皆有独特眼光,发现其独特的“那一个”,北国初春图、西湖待月图中,诸多细节描摹细腻,生动传神。

“我”感:即景生情,满井游玩如“脱笼之鹄”的洒脱、畅快,于山石草木之间的潇然,西湖待月的恬静淡雅的隐逸情怀,都是作者心灵的真情流露,一吐为快,率真动人。

“我”思:因景议论,述一己之见,发常人之难言观点。满井游后对于“城居者”的感慨,由议论景色转而议论政事,论述“惟此官”的得意之处以及难言之隐。游玩西湖,发出此乐“安可为俗士道哉”的慨叹,发人深省。

3.小结。

袁宏道云:“文心与水机,一种而异形也。”(《文漪堂记》)作家以心灵亲近自然,用笔墨表现性灵,大自然山水的不同样态,出自笔端,气象万千,但精神气质是相通的。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养气,才能乐山乐水,所以,他又说:“唯于胸中之浩浩,与其至气之突兀,足与山水敌,故相遇则深相得。”(《题陈山人山水卷》)

欣赏山水如此,品读佳作也是如此,多积累,善思考,才能与作家对话,走进文本,相遇之后才会“深相得”。

(浙江省温州翔宇中学32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