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精妙改写与传神笔法——从《孙权劝学》和《三国志·吕蒙传》谈起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71次
  • 评分4
  • 57
  • 0

刘杨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而成,因为先前的史书已经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后续又没有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的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追根溯源,改写的来源主要就是《三国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三国志·吕蒙传》(以下简称《吕蒙传》)全文洋洋洒洒近四千字,司马光只选取吕蒙中年勤学之事写成《孙权劝学》一文,仅129字,此文虽然极其简短但是剪裁精当,韵味悠长,其中匠心,值得深究。

一、题材选择:只写劝学不言军功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传》记载的是他一生的主要经历。他从少年时追随姐夫邓当到江南,到后来追随孙策、孙权辗转各地,讨伐江东屡建奇功,先后任司马、平北都尉直至左护军、虎威将军,因此,孙权称之为:“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吕蒙病亡后,孙权曾与人评价吕蒙说:“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吕蒙少时不读书,“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梳”,在孙权的要求下开始遍读经书,因其天资较好,最后甚至超越资深的儒者,可见其改变非常之大。

谈到吕蒙,自然就要谈到他卓越的军功,《吕蒙传》中也将大量的笔墨放在吕蒙的战功上,比如“计擒郝普”“白衣渡江”“臣死君忧”等。吕蒙之所以能伫立在历史舞台不倒,与他中年的勤学密切相关,司马光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将《孙权劝学》凝练传神地呈现给大家,对突出吕蒙的历史形象有着极大的帮助。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时期的故事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吕蒙的名字应该不会陌生,将吕蒙中年勤学之事选人课本,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学习如何刻画人物大有裨益。

二、对比阅读:司马光文更胜一筹

笔者主要是从《吕蒙传》“劝学”有关部分和司马光的《孙权劝学》展开对比阅读。为方便渎者阅读,笔者将《吕蒙传》“劝学”部分摘录如下: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日:“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两相比较,从表现形式和描写手法等诸多方面,更容易发现二者的异同。

(一)保留对话体及逻辑性

传记中的孙权劝学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仍旧采用这一点。传记中,孙权此番谈话不仅针对吕蒙一人,还包括蒋欣,因此对话冗长,言辞也更为丰富。而司马光此文的笔法则与《世说新语》非常相似,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昧,聊聊百十言,文中几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便如跃纸上。

对话中的主要层次,司马光并没有过多的改变。司马光文中,孙权劝学,先一语道破指出“学”的必要性,然后再以身说法,谈到“学”的可能性,这与《吕蒙传》的原文是一致的。

(二)精简文辞胜于原文

司马光文更为精练,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精练并没有影响此文的传神之处。相比传记原文,司马光文在人物塑造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物语气更加鲜明。中国史书中记载的与劝学有关的篇目不可谓不多。除孙权劝学外,还有臣劝君主、“师旷劝学”,更有数不清的亲人之间的劝学文,限于篇幅,此不赘述。孙权劝学的特殊性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孙权,是劝学一事的发起人,是君主;吕蒙,是劝学一事的针对对象,是臣子。针对这样的关系,司马光在改写中更凸显了二者的身份和地位。忽略传记文中涉及的蒋欣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下列言辞中感受到作者的用意。

如文章开头,孙权开门见山地提出要吕蒙学习这件事,传记中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而司马光文则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前者带着商量的口吻,淡淡地说了一句“宜学问以自开益”,后者则更多的带有君主对臣子讲话的口气——“不可不学”,二者的身份从人物语气中就得到了体现。

这样改写的好处除了精练之外,二人的地位在开篇交谈的第一句话中就得到快速奠定。司马光文中,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吕蒙以军中多务推辞读书一事,但孙权的反问可谓令吕蒙哑口无言,孙权又现身说法,谈到自己读书获益良多之后,“劝学”之事便落下帷幕。

2.对话内容尤为精简。对比司马光文与传记中的“劝学”情节,笔者发现,前者删除了由“孤少时历《诗》《书》”至“卿何独不自勉勖邪”之间的话,该部分主要是孙权在历数自己读书时对书目的选择。遍读《诗》《书》《左传》的孙权,对《易经》并不推崇,这大概与东汉末年以来独尊儒术有关;更与此时群雄并起,统治者多提倡法家思想有关。此外,孙权不仅阐明了“读什么书”的问题,还具体说了“怎样读书”的问题,“宜急读《孙子》《六韬》”等,司马光则只用“孤常读书”四字概括,大概是对孙权择书的看法并不推崇。

此外,传记中孙权列举孔子、光武帝以及曹孟德诸人学习的事例,以及勉励吕蒙只要端正态度则“学必得之”等内容,司马光文并未收录进去,大概也是从简的原则。

(三)构思巧妙匠心独具

1.侧面描写生动有趣。身为臣子的吕蒙在主公孙权的步步劝说之下“乃始就学”。之后的所学成果如何,司马光在文中并没有正面交代,仅留下“蒙乃始就学”五个字,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我们不禁在心里发问:吕蒙有没有听主公的劝告全力以赴?“富贵荣显”的他是否能在中年之时还能沉下心来读书?司马光没有直接交代。

但传记中曰“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这应该是非常高的评价了,主公劝学,吕蒙就学,并且还笃志不倦,辛勤如此,效果如何呢?结果是——“旧儒不胜”。这样的学习成果真可谓让人啧啧称叹了,难怪孙权会说吕蒙天资极高,中年就学后还能超过宿儒。

那么,司马光是怎样写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呢?我们来看司马光文的文末: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笔者认为,司马光文最精彩之处就在于此。他并没有直接写吕蒙如何学、学的如何,而是拉鲁肃进场,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极其生动,不仅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而且还从侧面表现了吕蒙学有所成,人物非常生动形象。

2.精妙结尾实为人为。上文中提到的鲁肃,也是吴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传记也记载了鲁肃与吕蒙有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故事,但是传记的记载与司马光的记载有不少出入。

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如果不在此前有所交代,恐怕读至传记此处读者也会迷惑不清。实际上,二人最经典的对话在《吕蒙传》中还有一处,那时的吕蒙还年轻: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时的鲁肃对吕蒙是轻视的,甚至还以“临时施宜”这样的话来应付吕蒙,显然是没把对方放在眼里。还好行伍出身的吕蒙也没有意气用事,而是循循善诱地和鲁肃谈论关羽之事。而司马光之文中谈到“肃遂拜蒙母”,其实就是来自上述引文,可见司马光之文的结尾是两相拼凑而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司马光之文的整体性。

如今的吕蒙,已经不是吴下的阿蒙了,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鲁、吕二人的关系已经不像以前那般,吕蒙的累累战功已经让鲁肃刮目相待,二人的关系已经足以像司马光文中描写的那样,一唱一和,打趣对方。

当然司马光文与传记描写原本就不是同一出发点,因此也不能仅仅从以上的描写手法就抹杀传记的文字,传记中详尽的描写和全面的展示自然也是小短文望尘莫及的。

我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篇什是对前代资料的提炼、改写、扩写、合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把相关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中获取写作智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①人教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第14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

②③④⑤⑥[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1065、1068~1069、1068、1064、1063,中华书局2011年。

参考文献:

①黄忠晶《历史上真实的吕蒙》,《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第3期。

②黄茹《谁是男一号——(孙权劝学)新探》《语文月刊》2013年第7期。

③陈澍景、陈瑜玉《(孙权劝学)简析》,《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6期。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玉龙学校 51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