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鸿门宴》综述:横向整合,以读促写

  • 投稿周赛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63次
  • 评分4
  • 17
  • 0

余虹 刘玲玲

《鸿门宴》(以下简称《鸿》)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一改传统以时间顺序来记录史实的体例,采用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记录历史,编写史书,开启了史传散文的先河,使《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作为一篇史传散文,一方面,以其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蕴,向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另一方面,又以其精妙的叙事艺术,成为学生文学审美与语言学习的范本。正是由于《鸿》兼具历史文化与文学语言的双重价值,最能凸显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因此,一直以来都作为经典篇目被选人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本文将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梳理与探究新课改以来对《鸿》的研究状况,最后,尝试把经典赏析与记叙文写作整合起来,以读促写,提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文本解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综观新课改后关于《鸿》文本的解读,内容十分丰富,同时也非常繁杂,经过梳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历史解读与文学解读。此外,还有语言解读与文化知识解读,这四个方面的解读也可以看作四种视角的解读,这里主要梳理史学与文学解读。

一、历史解读:史家之绝唱

《鸿》作为一篇史传散文,首先是“史家之绝唱”,作为一个历史学文本,其写作目的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文本的史学解读便重在探究其“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史学解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成败原因解读

对《鸿》的历史解读集中在对刘胜项败的原因分析上,主要有三种归因:

1.性格论

把刘胜项败的原因归结于项羽与刘邦的性格,是目前最主要的观点。如赵发财认为从鸿门宴看楚汉战争成败的原因在于:刘邦的精明老道与项羽的无知糊涂。王立群认为:项羽政治上的幼稚、糊涂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付俊则提出:“项羽权谋上的失败,除了他性格上有不可忽视的诸多缺陷外,更重要的是他性格的双重性决定了这一切,决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宫春燕更从形势、心态与性格三方面分析了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

2.人生目标论

刑怒海、查盈华认为刘胜项败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二人的人生目标不同。项羽追求“霸业”,刘邦追求“帝业”。追求“霸业”的项羽以“衣锦还乡、重振家族”为人生目标,更关注个人的“荣宠威武”,过分崇尚个人价值;而追求“帝业”的刘邦则以建立江山社稷为人生目标,使他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力量的有限,善于用人,形成群体力量,共同对付项羽。鸿门宴上的刘胜项败,暗喻着楚汉战争的最后结局,并指出这正是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要揭示的“古今之变”的秘密所在。

3.道德论

吴涛认为:“鸿门宴上汉楚双方的斗争,其实质是‘遵守忠信礼义’与‘背弃忠信礼义’的斗争”,“司马迁是在借《鸿门宴》告诉人们:遵守儒家伦理道德才是得天下的根本前提”。刘克勤也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探讨了刘胜项败的原因。

(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解读

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考查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鸿》的史学解读也表现在对其中描写细节真实性的考据与研究上。如尤屹峰对“樊哙闯帐”细节的质疑,汪少华对座次安排合理性的考据,都显示出对历史故事真实性的追求。黄振国对《鸿门宴》后人两处细节修改缺乏证据的质疑,提出对待史学文本的态度要尊重历史真实。

(三)历史事件的价值解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解读还体现为对历史事件的价值解读。如梁海军、廖金阳、古天皆从鸿门宴中获得善于用人的思考、保密制度的启示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二、文学解读:无韵之离骚

《鸿》的解读绝大部分集中在文学解读方面,将近百篇。《鸿》作为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线索的叙事散文.在人物塑造、情节、叙事技巧、细节描写等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造诣。刘熙载评价:“《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具有寓丰富的内涵于简练的文笔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郭预衡评价:司马迁“尤善锤炼语言,于人物的立身行事、神情口吻,皆能随物赋形,显其神韵”因此,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下面从叙事散文的文学要素:人物、情节、艺术手法、语言四个方面梳理人们对《鸿》的解读。

(一)人物解读

人物刻画是史传散文的核心,《鸿》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当前对《鸿》人物形象的解读一方面集中在对鲜明人物个性的解读以及对支撑人物性格背后的文化根源的探寻;另一方面,集中在对人物刻画的艺术技巧的赏析。下面分两部分论述:

1.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人物个性解读:此方面的论述多集中在对人物个性的分析上。

人物之一:项羽——矛盾与悲剧

项羽人物个性解读分为三方面:其一,对项羽矛盾性格的解读。张小忠指出项羽性格具有矛盾性,评价项羽政治卜“愚憨”、糊涂、幼稚,令人扼腕;其人格上光明磊落,“具君子之度”,令人钦佩。其二,对项羽悲剧命运的解读。如王锦川、娄性诚、张华真和郝富安等人,指出项羽的性格缺陷是导致其命运悲剧的根源。文章指出“他虽不畏强暴,不施阴谋,胆略过人、才气非凡,他虽光明磊落,义气盈天,怜美惜玉,情真意绵,但他以自身难以克服的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自导自演了作为政治大家的最终人生悲剧”,“项羽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其性格的悲剧”。

教学设计:在文本阅读中促进言语技能的学习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与学生情况所做的关于该文本教学活动的预设,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预设方案。综观目前老师们对《鸿》的教学设计,有些侧重于对文本自身的阅读,有些则偏重于通过文本学习一种阅读方法,或从中获得一种言语技能训练。而对文本自身的阅读探讨占据了绝大部分。

一、偏重文本自身阅读

对文本自身语言、内容与形式的阅读探讨是《鸿》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前面对《鸿》各种视角、各个方面的文本解读,基本都能在这些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但就教学的侧重点而言,又分三类:重“言”兼顾“文”、重“文”兼顾“言”、言文并重。

(一)重“言”兼顾“文”

邓彤把《鸿》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以“言”为主目标:侧重引导学生掌握本文中典型的文言现象。2.以“文”为次要目标:主要使学生能够体会司马迁描摹人物的细腻传神,“品尝到太史公叙事写人的妙处”。教学方法:1.先读后教,先学后练。2.落实三点(疑点、亮点、考点),夯实基础。具体教学流程:三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解决文言字词)第二课时:文段翻译、细节人物品评。(了解文章大意,品析重点段落)第三课时:练习、反馈。(巩固文言学习)可见,在邓老师看来:文言文的学习重心应该在文言上;其次,需要兼顾文言文的文学鉴赏。同时他还强调“读”“练”“考”结合,非常实用。

(二)重“文”兼顾“言”

胡宗源、樊旭辉强调《鸿》的阅读应该把“体会《史记》中的实录写法,尤其是《鸿门宴》中的人物表现手法,准确地把握项羽这个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他设计的教学流程: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2.关于课文的情节、人物;3.关于文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4.关于楚汉相争决定胜负的原因。显然,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文学鉴赏是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次兼顾文言的学习。

李鸿川、王春艳也主张把教学聚焦在三个方面:1.纵向照应的情节构思;2.横向对照的人物形象刻画;3.文言词语的研读归纳。@以文学鉴赏为主,文言词语学习为辅。

有一类教学设计,聚焦文本一个方面深入探究,获得对文本深层意义或主旨的认识。如张琳老师把教学聚焦于对项、刘两主要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探讨上,通过两个主干问题,深入探究人物形象与作者主旨:“1.刘、项诗作皆有王者之气、盖世之雄,但其命运迥异,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项羽虽然失败了,但太史公司马迁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项羽感动司马迁的原因何在?”第一个问题,直指对人物性格与命运关系的探讨,避免了停留于人物性格的表层分析。第二个问题,进一步指向对司马迁写作意图的探究,在司马迁对项羽人格的肯定中,读出项羽悲剧中蕴含的人性的崇高之美。从历史与审美两个视角的解读,比一般老师更为深入。同时,她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小组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也有可鉴之处。

另外,童洪星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对项羽集团失败的原因探讨。王燕主张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性格如何影响战争的成败上。宁冠群也主张把“评析鉴赏历史人物项羽的功过得失与人格特点”作为教学重点,刘艳青也把教学中心放在项羽悲剧性格的分析上。

以上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把对文本内容的探究集中在对主要人物的品析与评价方面,专攻一点,指向对文本深层意蕴的理解,也不失为一种教学选择。

(三)文言兼顾

杨俊把教学目标定位于: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3.探究“性格决定命运”在楚汉战争中的体现。从文言积累、文学鉴赏、历史文化探究,三个层面层层深入解读文本,教学设计有一定的特色。

张俊峰明确提出:从文言、文学、文化三个角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一)文言诵读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情节,疏通文意;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与句式。(二)文学鉴赏目标:从语言人手,感受本文用语的精当、文字的传神;赏析本文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三)文化探究目标:1.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从多个角度做出有依据负责任的评说;2.拓展联读,探究司马迁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人格追求与浪漫精神。

胡晓明、李丽敏从三个方面确定《鸿》的教学内容:1.文言知识点:文言常识与成语典故。2.重点研习:(1)通过曲折情节,展现尖锐矛盾;(2)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3)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4)通过鲜明对比,突出人物特点。3.难点探究:(1)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君王为人不忍”吗?(2)如何评价项羽其人?可敬?可爱?可悲?可怜?可恶?抑或兼而有之?

以上教案皆从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各个层面设计教学,教学内容言文兼顾,点面结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关注“言”的识记、积累,又关注“文”的鉴赏、探究,学生从一课中学到的知识较为全面。但文与言并重,往往因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数有限,而容易导致教学陷入无重点,面面俱到,而又不能落实的误区。

二、偏重言语活动与方法技能的学习

除了关注对文本自身的阅读之外,还有一些教学设计着重关注阅读方法、语言技能的学习。

李灿兰从如何引导学生形成与文本的对话角度来设计教学。教学流程分三步:1.根据注释、理解文言字词与文章大意,形成对话基础;2.聆听文本深层言说:依据文本空白,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回归文本语境,深化对文本的理解;3.依据理性,言说评价文本:超越文本,从历史与现实视角,评价文本内容。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关注文本阅读中的对话,重在教给学生对话的方法与技巧。

冯巍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学习通过对照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教学过程:导入一故事情节回归一引出人物一横向分析成组人物(侧重异)一纵向分析集团人物(侧重同)。整个教学设计落脚于刻画人物对照方法的掌握。他说:“通过比较我们确定了‘同’是分析的基础,而‘异’则是个性表现的关键,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让我们感受到了《鸿门宴》中人物的巨大魅力。”

高丽娜的教学设计,把教学重点聚焦在“批注式阅读方法”的学习。训练学生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分析整理资料,自己得出对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认识。教学流程:课题展示一梳理设问(你认为《鸿门宴》中哪一个人物的影响最大?)一随堂习作(写人物述评,表达对人物的认识)。邀样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阅读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锻炼。

张好的教学设计,侧重于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探讨。其教学设计分四个教学环节:1.玩游戏、知典故、识项羽;2.品语段、揣心思、解项羽;3.辩观点、论性格、评项羽;4.拓思路、感项羽、悟人生。该教案注重教给学生赏一析一评一悟的文本鉴赏方法与技能。

另外,陆明泉提出以表现刘邦行为的四个细节为突破点,进而带动对文本内容的全面理解。这四个细节是:1.三问“为之奈何”;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3.有计划地逃脱;4.立诛杀曹无伤。从中可以梳理出整个事件脉络:“一、慌而不乱,寻求良策;二、巧妙陈词,缓解危机;三、周密安排,顺利脱险;四、诛灭内奸,铲除后患。”在故事情节的梳理中体会人物个性,理解文章主旨。

刘建松提出“主问题探究法”。教学流程:营造情景,激发兴趣一假拟情景,定位人物赏析一提出主体问题,引导探究。“鸿门宴是个大舞台,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谁是操作难度最大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通过四个问题的探究带动对文章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的理解,同时人物评价成开放式、多元化趋势,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与思考的兴趣。

宁冠群通过互文式阅读与课本剧编演的方法,评析鉴赏项羽的功过得失与人格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读。梳理文言字词,课文大意。课后参读《垓下之围》《巨鹿之战》《高祖本纪》。在互文阅读中增加对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以及对项羽其人的认识。第二课时:导写。指导改编《鸿》为课本剧,并指导排演。第三课时:演变评说。演出小话剧;演员说戏,观众点评角色,分析人物。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对文本的阅读思考与用文本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既获得了文化熏陶又提升了言语能力。

我们的教学设计:横向整合,以读促写

我们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在文本研读中进行读写技能训练的整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一改传统以阅读统整听说读写的文选编排方式,而以模块结构编排。全册书分为四个模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如果四个模块逐个教学,时间紧张并内容单调,因此,模块整合应成为高中必修教材教学的有效策略。模块整合即是以一个模块的教材内容为中心整合与此相关的其他模块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实现综合的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以必修一“阅读与鉴赏”模块、古代记叙散文《鸿》的阅读为中心,抓住史传散文“以人物为中心线索记录历史”的特点,聚焦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体会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并学习刻画人物个性的手法。再整合该册“表达与交流”专题:“写人要凸显个性”,以读促写,把《鸿》中人物刻画的方法用于学生写作,完成“人物个性”这一知识点,由读到写的技能转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字词,理解大意

一、利用注释,理解词句含义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含义;2.标注不理解的词句;3.针对共同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体指导;4.结合课后练习,归纳总结本课重点学习的文言知识:使动、名词做谓语、名词做状语。

二、梳理情节,概述故事情节

1.根据情节的起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段落;2.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3.根据小标题,完整概述故事经过。

第二课时:品读文本,赏析刻画人物个性的手法

史传散文常常以个性化的人物刻画取胜,今天我们来看《鸿》是如何刻画人物个性的?

一、采用行动描写,体现人物个性

重点品读:樊哙闯帐,体会樊哙忠诚、勇猛、粗中有细的个性。

二、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个性

重点品读:1.刘邦与项羽见面时的一段对话,体会会话中刘邦的狡诈虚伪、善于言辞、善于应变的个性与项羽有勇少谋、豪爽直率的性格。2.刘邦的两次“为之奈何”,体现刘邦的大智若愚,在大难临头之时,善于先向下属示弱、能屈能伸的性格特征。

三、采用对照烘托,凸显人物个性

1.梳理相同身份人物,在对照中,体会个性。主帅:项羽与刘邦的对照;谋士:范增与张良的对照;内奸:项伯与曹无伤对照;壮士:项庄与樊哙的对照。

2.寻找对照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个性。细节一:面对张良所赠白璧与玉斗的态度对比,凸显范增的老辣,项羽的幼稚。细节二:项羽对项伯与刘邦对曹无伤的态度对比:项羽的愚憨,刘邦的果断。

(此部分内容,选点剖析,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根据课时情况,选择鉴赏点的多少。)

四、小结:刻画人物个性的方法

第三课时:以读促写,写出人物个性

一、阅读“表达与交流”模块专题:写入要凸显个性

学生自主归纳凸显个性的方法,并与前面所学方法对比,查缺补失。

教师总结:

1.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表现人物个性。2.侧面烘托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照、衬托的方法刻画人物个性。

二、应用一种或几种刻画人物方法,写出人物个性

分组讨论,尝试片段写作。语言组: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行动组:通过个性化的行动刻画人物。心理组: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个性。对照组:通过对照凸显鲜明个性。

三、小组展示,师生共同修改

作业布置:写一篇记人记叙文,题目自拟。

要求:1.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刻画出人物个性;2.字数:600—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