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君
在中学阶段,一般每学期会安排六次左右的写作课。如何把这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明显提高?这是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也曾经尝试过按话题类别来命制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作,但效果不够理想。在探索中我逐渐领悟到,按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表达能力提高两方面的需求,建立若干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写作专题,如“认识自我”“了解校园”“感受亲情”“发展友谊”“认识社会”等,以不同的专题安排不同学段的写作任务,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思考能力的基础上,增进他们的表达能力。
下面是初一年级上学期“认识自我”专题写作活动中的一次:“换一个视角发现自己”,设计思路及部分教学实况如下:
“认识自我”专题中的第二次作文《别人不知道的我》批改完毕。我被学生作文中细腻的情感所感动,但同时也因他们单纯的视野和线性的描述而遗憾。他们的目光或只看到眼前一片小小的世界,或过多地走人自己的内心,“为赋新诗强说愁”。我喜欢王安忆的一句话:非虚构告诉我们生活是怎么样的,而虚构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不让他们沿着自己的年龄特质和阅读热情稍稍放纵一下想象力,想象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甚至它可能还会怎么样呢?
写作任务设计如下:
你正和你的父母走在拥挤的街道上,然后,你的父母开始慢慢地改变形状。你会有哪些反应?你的父母变成了什么样子?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注意:详细地描述这种变化的细节,安排好你的故事,字数不少于500字。
这道命题的原创者是美国童书作家山姆·史沃普。他针对的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要求写一篇三段式的故事,要有起始段、中间段、结尾段;每个段落至少要有六个句子,注意句号逗号与分段的作用。其训练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规范与写作技巧。而我把它“拿来”放在“认识自我”写作专题中,教学目标定位为借助虚构的故事,激发想象和童心,学会换一个视角发现自己,能够“在世界的变化中认识和发现自己”。
活动一:回顾经典,体会“变化”带来的魅力。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当习惯的世界发生改变,当一切熟悉的人物发生改变,在这种突变中,你会是谁?你依然是原来的自己,还是变成了另一个人?在你读过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故事么?
生:我们刚学过的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认识莎莉文老师后,她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她学会了单词,认识了水,“整个世界在她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生:我暑假读过《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少年被劫持进敌方部落军营。这时候他唯一的希望是把自己变成风,于是他爬上高处,与风,与太阳交谈。
生:《鲁滨逊漂流记》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鲁滨逊“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一心想航海探险。他的爸爸说:最幸福的生活就是中不溜秋的生活,底层日子苦,上层压力大,中不溜秋最幸福最安全。可是他不听非要出海,所以他变成了坚强的人。
生:老师,我想说的是不变的故事,彼得潘认为自己就是刚出壳的小鸟,他不愿待在一个地方,便离开了。最初他就是一个顽皮的穿树叶的孩子,后来因为遇到了很多危险,他很勇敢,但是他最后还是没有变化,仍然是个调皮长不大的孩子。
师:是啊,彼得潘变化的可能是生活的经历,不变的是渴望被妈妈爱的心。
学生在小学期间阅读过不少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这对写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唤醒学生对经典阅读的记忆,激发他们对文学经典的再认识,既可以启发学生尊重经典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经典阅读和写作的联系。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发现,面临世界发生的变化,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有的人看世界的眼光变化了;有的人在变化中去适应世界;有的人又回到了原来的自己。这也许就是变化的奇妙所在。
活动二:续写故事,借助想象发现另外的“你”。
师:我们一起阅读米歇尔·努森的绘本《图书馆狮子》的第一幅图:
“有一天,一只狮子走进图书馆……”请你用一两句话告诉我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生:图书馆的人都吓跑了。
师:为什么跑?跑到哪里?
生:有的跑向二楼,有的跑向后门,来不及的就趴在地上装死。
生:男人和狮子搏斗,突然来了一个保安,用麻醉枪打昏了狮子。
师:嗯,“突然”用得好。故事有波折了。不过,想一想,你为什么会被吓跑?还有为什么想到用麻醉枪?这说明狮子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种形象?
生:我想的是这头狮子不是真的狮子,是一个人假装扮演的。
师:很有想法,在狮子身上想象故事。那这个人为什么要假扮狮子呢?
生:也许那天是元宵节!
师:嗯,符合常理。
生:老师,我想这个人是环保主义者,扮成狮子,到图书馆宣传环保。
师:很有意义的故事,有了一些别的生活元素。现在我们假定就是一只真狮子,能不能以狮子为主角延续这个故事呢?
故事往下的发展是:
——哦,狮子很守规矩,不吵不闹。孩子们很喜欢他,觉得他是图书馆里最舒服的靠垫。故事完了。
师:“狮子看看小朋友,看看说故事的阿姨,看看合起来的书,开始大吼……”又发生了什么?
(师生继续交流)
——后来,不用别人交代,狮子会主动做事情。
师:“他拂去百科全书上的灰尘,舔信封,让小朋友站在它的背上、去拿最上层的书。然后,它趴在说故事区的角落,等着听故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在故事想象活动的推进中,会产生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开始,很多学生感觉自己想象出来的故事似乎与书中原来的故事情节差得很远,但越到最后,则发现两者越接近,甚至还能超越原故事的局限,翻出另外的境界。
在想象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渐渐体会到,狮子的世界与自己生活的世界何其相似!狮子的遭遇让他们感同身受,狮子的心灵与学生能彼此沟通。这时,狮子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世界中的自己,那些虚构情节看上去变幻无穷,其实都是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依据,以自己平时的观念为出发点。也可以说,学生从自己的想象中,往往能看出自己的影子。这种换一个视角看到的自己,往往更准确、也更深刻。
活动三:交流体会,站在另外的角度反思自己。
师:读完绘本,你认为故事里最核心的词语是什么?
生:是改变,人们对狮子的态度在不断的改变,狮子对人也在改变。
生:是规则,我们有时候可以打破规则,如果狮子守规则也可以到图书馆看书。
师:那反过来呢?
生:人不懂规则,也可以禁止人去该去的地方。
生:是足够的书,我觉得图书馆的每个人都喜欢静静地看书,狮子受到好的影响。
师:你说的是图书馆的环境吧?作者米歇尔就是一个图书管理员,他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神奇地方,大门始终敞开,欢迎所有人光临。
生:我认为还有包容,故事里的小朋友、图书管理员没有用奇怪的眼光看狮子,很平等。
师:这些启发都很好。改变、规则、环境、包容……你们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启示?
生:有意义。
师:对谁有意义?
生(众):人,社会。
师:也就是每一种想象情节的改变,背后都指向他人和社会或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从故事里看到狮子在图书馆很守规则,其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生:这些规则,狮子都能尽力做到,有时候我们人类却做不到。
师:是的,我们从故事中看到,好的环境使狮子变好,并且图书馆管理员对狮子很平等很包容!
生:现在一些人变坏,有社会环境问题。
生:也有周围人不够平等与包客。
师:很好。这个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动物和人的故事,它以动物的世界来联结人的世界,故事里的这头狮子,就好像一面镜子,实际上是让人以另一种方式去观察、思考生活,是对人的一种反思。故事中人的情感变化,故事的波折,恰恰是人面对社会问题的各种反应。
活动四:借鉴学习成果,完成习作。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换一个视角发现自己”完成一篇想象作文。(学生写作过程略)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写想象作文。
应该说,现在的中小学生对大众流行的虚构文本(玄幻、穿越)并不陌生,如果仅仅是写一个奇异的想象故事,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难。如果空泛地把激发“想象”力作为写作教学目标,对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没有太多帮助。因此,我在上面的三个活动环节中,借助一个想象文本的分析和想象实验,让学生对“什么是想象”,“什么是有意义的想象”有了一定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在世界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自我意识,让学生的想象世界和童心在讨论中得以唤醒。这就为他们进行想象写作打下了一定基础。除此之外,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写作支架:
1.练习目标:通过变形故事,换一个视角审视自己。
2.故事内容:你的父母变成了什么样子?你会有哪些反应?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3.重要启示:父母在你眼中的形象会有哪些改变?你和父母的关系可能会有哪些改变?你对以前的言行会有哪些反思?
在这次写作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要求写出变形的故事。不少同学想象的故事情节充满创意,对自己的反思也十分明确。例如,一个学生想象:在路上,自己的父母突然变成了一对既招人喜欢又淘气的猫咪。此后,家里顿时“乱成一锅粥”:
我已经很累了,可是,必须得把父母的床准备好,于是,我准备了几张纸铺在地上,把他们放在上面,然后又在上面盖了一条毛巾。
我拖着疲倦的身躯轻轻地爬到床上,合上了眼睛。可是,床下又传来了猫叫声,于是我又下床,哄他们睡觉。
后来,“小猫”们渐渐安静了下来,我也去睡觉了。夜深了,外面的世界从灯火通明变成了一片漆黑,鸦雀无声。在睡梦中,我能感觉到有人轻轻摸了摸我的头。
第二天早上醒来,已经快十点了,我顺着香气来到餐厅,原来,恢复正常的父母已经等候多时了。经过这次奇怪的事情之后,我懂得照顾一个孩子有多么辛苦……
这个故事似乎是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另一种书写,或者说等于是把自己在婴儿及童年时代的表现,与父母的角色进行了互换,从中体会出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进而感受到自己未来对家庭和亲人应尽的责任。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树人学校 210036)
◆策略◆
专题写作指导的关键是设计好有意义的写作任务。专题写作任务是否有价值,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能否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是否关注了写作活动和写作成果的多样性、丰富性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的。下面针对专题写作任务的设计与实施阐述几点策略。
策略一:以人文母题为核心设置写作任务,追求写作的深度。
设计一个好题目是影响写作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评价写作题目高低、优劣的角度有很多,从内容的角度说,是否围绕母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什么是母题?就是对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或者说是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我们、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挥之不去的话题,比如生存与毁灭、爱与恨、利益与道义、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情感与理性、科技与人文等,它们既是文学艺术反复表现的对象,也与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一个与母题高度相关的写作任务,能与作者的生活经验产生高度关联,这些话题是值得学生思考甚至是必须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只有对该话题有兴趣说、有内容写,写作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书写生命的需要。同时,与母题有关的内容,都是平时学生经常遇到、经常思考的问题,围绕母题的写作,自然也更容易考察出作者的认知方式和水平,因而评价也更显真实。对于专题写作设计来说,母题意识能避免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的拼凑,使得训练计划有整体性和逻辑性,这无疑能大大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上述课例中刘竹君老师设计的系列写作活动,背后就有鲜明的母题作为支撑。“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是有关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母题,它不因时间的流逝、地域的变化、身份的不同而削弱,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这样的写作话题具有很大的张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活动本身还能够引导学生把对自我的认识引向深入。
北京四中的刘葵老师设计的“留住春天”专题写作活动,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深度交流。她在写作指导伊始,就强调这项写作活动的意义,并在BBS发帖:“每一年,总是在不经意间,惊奇地发现春天来了”“从今天开始,我准备实施这个久未兑现的计划——留住春天。”这次写作活动时间跨度为3月14日——4月8日,活动内容为“选定一株植物,每日观察记录。用心感悟,用心交流”。有的学生“选取了教学楼与办公楼之间的两棵树,一棵银杏,一棵龙爪槐”,也有的学生选取路边的红玉兰,每人都有各自的观察对象。半个多月后,有学生写道:“为期半个多月的观察生活就这样画上了句号。不过我想,我已经喜欢上了这种生活方式,喜欢上了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感觉。”这种深度的近距离的观察自然带给学生的震撼是很多老师想象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同一个母题,不同的年龄段的思考不同,清人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虽然说的是读书,其实,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考也是如此。同一类写作任务,在不同的年龄段侧重点可以不同,写作任务的表述角度和层次也可以有区别。一般说来,初中的话题应该偏感性和具体一些,而高中则应该偏理性和抽象一些。譬如“生命”这一母题,初中生的表述只需要达到“感受生命形式的丰富多彩、学会珍惜生命”即可,而高中生就需要达到“理解生命的意义”的高度。
策略二:设置写作技能或思维训练等专题任务,开掘写作的深度。
初中阶段总少不了写人叙事,不妨围绕“写人叙事的艺术”设计写作专题任务若干。单是“叙事”就可以从写清楚到写具体,进一步是写出故事的曲折,最高境界是所叙之事富有个性与独特性。初一设计写作专题:“叙事:从写具体到写清楚”,如用六何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来作为支架,写清楚一件事,进一步用“如何如何”作为支架将事件写具体。在初一的基础上,初二设计“叙事曲折有致”写作专题,具体说,可以借助“发现事件中的障碍(或主动的努力)”“寻找事件中的误会”“留意事件中的意外”等支架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而写出个性写出独特则要与生活观察体验相结合,初一初二不同年级均可训练,如刘葵老师设计的“留住春天”专题写作,学生所写之景所叙之事都是个性化的,也就是独特的。
高中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给出读写结合思维训练的写作任务。如上海师范大学的詹丹教授为学生设计针对一篇论说文写摘要的写作任务。先提供给学生论文的一部分,请学生写摘要;再分3次提供论文余下的部分,每次分别提供一部分内容,请学生重新写摘要。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对摘要的写作自然会有深入的体会,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结构、行文的缜密都有真切的思考。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还可以借助一系列的概念辨析等活动展开,对单个概念进行辨析,如“自由”;对一组相对的概念进行辨析,如“容忍与自由”;对一组有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辨析,如“源和流”。这样的训练既有长度也有深度。
策略三:写作任务阶梯化,将有长度的写作发展为有深度的写作。
仅有一个好的话题,对完成一次成功的写作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文化母题的写作,它涉及一个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现状、生活与学习的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对未来的期许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如果教师只是浅尝辄止地设计实施一次类似于“说说我自己”之类的活动,会使这样极具思辨性、指向人生根本问题的写作任务简单化,这样做对学生的触动是肤浅的。
上述课例中,刘老师就是围绕一个母题“认识自我”设计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写作活动系列,从而使一个话题在写作训练上达到了一定的长度。据她介绍,这次写作活动时间跨度有半年多,其中,初一上学期写作三次,下学期写作两次。围绕“认识自我”,刘老师设计实施了五次写作活动,具体设计与实施成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些写作任务不仅在内容上构成一个系列,还兼顾了表达方式的训练要求,并向学生提供了可参考的写作支架,这对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很有价值的。
写作活动有了时间的长度,当然有它的价值,但这并不代表写作活动有思维、思想的深度。所以,设计专题写作活动时,还要思考这些活动之间的关联性,从写作活动的类型、写作活动的挑战系数、写作成果的形式等方面反思这一系列的写作活动是否是层层深入的。
策略四:用创意细节给深度写作活动添加持续动力。
写作是一项高级的综合性思维活动,每一次习作都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思考与运笔,这也是一些学生不太爱写作文的重要原因。由于专题写作的时间跨度较长,一个专题中不同写作任务之间还难免存在一定的交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持续的写作热情、以对抗他们可能出现的疲惫和拒绝情绪,为写作教学提供持续动力,是专题写作组织中必然会遇到的课题。
刘老师关于“认识自我”的专题写作设计,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样板。我们可以把她的做法简单概括为“用创意激发兴趣,用变化对抗疲惫”。就拿上面的案例来说,如果在一个学期里学生每一次看到的题目都是“认识自我”,那么他们非要写到呕吐不可。可是一换成”我的影子”“别人眼中的我”“变形故事里的我”“我崇拜的人”“给树的一封信中折射出的我”,而且写作文体分别涉及诗歌、童话、人物述评、书信等,表达手法分别侧重于叙述、描写、阐释、抒情等,再加上刘老师在学习支架中选用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范文,使得整个专题写作活动变得多姿多彩。相信经过长时间、反复的学习,学生不仅会对这样的写作活动充满期待,而且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譬如在“让父母变形”这个环节中,学生第一次可以大胆地安排父母和自己的故事,有点“我的世界我做主”的感觉,如此,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父母有形体上的变化,如成为巨人或者小矮人;有年龄的变化,或成为孩子,或成为老人。许多孩子想象自己的爸爸妈妈变成动物,变成植物:盆栽、窗前梧桐树;变成自己喜欢的物品:博物馆的蜡像、雨伞、口袋……;还有很多孩子想象自己的父母变成怪物、精灵、机器人、中世纪的骑士……每一种变化都反映了“我”对父母的新认识,也折射出“我”自身的优点或问题。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评比出“最温暖人心的故事”“最梦幻的故事”“最让人思考的故事”“最有正能量的故事”“最古典的故事”“最人文的故事”“最使我警醒的故事”等,如此一来,趣味有了,学习投入和质量也就自在其中了。
再如北京四中的刘葵老师,也精心设计实施了很多写作成果的分享活动,如在班级网页上分享观察日志,或5分钟课前演讲“我的春天”,学生真诚感悟,用心交流,教师点评激励。观察活动结束之际,刘老师发动学生举办“留住春天”颁奖典礼,巧立各种奖项,如最佳摄影奖、最佳写意奖、最佳坚持奖、最有真情奖、最佳植物奖、最佳集体奖等。活动精彩纷呈:有口琴演奏《春天》,有歌曲演唱《留住春天》,有集体画作“我们的春天”。
写作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实践性活动,写作教学因此也就非常艰难,但我们相信,专题写作指导的实践探索将会给写作教学带来一片广阔的天空。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