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鸿
(甘孜州乡城县中学四川甘孜州626000)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悟”。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启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呢·本文就这一课题,笔者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及多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研实践作了简单的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引导;提问 ;艺术
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一书中也提到: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启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课题。笔者就这一课题,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及多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研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多思课文标题,学会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课文标题往往用精警的词语提挈全文,浓缩和概括课文的内容和文章主旨,富有特色,立意高妙,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解读课文标题,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课文标题,学会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
例如:学习《寻找时传祥》这篇课文时,我针对课文标题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提问,1、时传祥是什么人?2、“寻找”是什么意思?3、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第一个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人公,从而引起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一个掏粪工人,有什么值得“寻找”的。第二个问,引导理解“寻找“的含义,懂得因为曾经是很珍贵的东西,现在丢失了,找不到了,才要寻找,进而感受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时传祥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宁肯一人臭,换得万户香”的高尚精神;在于他能在那是非颠倒的年代不改自己的正直与朴实;懂得通过“寻找时传祥”,真情地呼唤良好的道德风尚,呼唤真善美,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更加懂得时传祥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像这样在标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再把这些“为什么”的内容融会贯通起来,文章的题旨就凸现出来了。
二、要求学生预习,针对疑惑敢于提问
“学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悟”。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会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指出:“人们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必须有效地提出疑问…”。《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提问?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时目标。目标明确了,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课时目标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本人先明确本文的教学目标:1、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全文情节。3、正确理解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1、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2、正确理解主人公的正义之举。然后布置学生课前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预习,结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每小组提3-6个问题,结果发现许多小组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镇关西又没有招惹他,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鲁提辖是否太残忍了?打死镇关西怎么办?当今社会这方法行吗?┅┅细细分析这些疑问,发觉很有针对性,正是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所在,教学活动时能有效的直奔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由此证明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是可以培养提高的。
三、深入探讨教材的同时,诱导学生质疑
古语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佛牵,强而佛抑,开而佛达。”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发问、会问。但是,学生由于知识面窄,思维方式一般都是单向型,直线型,对问题的看法常常停留在平面和表面,在探究教材质疑时往往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在关键处扶一把,由浅入深设置一定的坡度,教会学生提问,渐渐达到会问的目的。怎么样去诱导学生质疑提问呢?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思考与练习来帮助学生质疑提问。
四、设置提示,引导学生模仿性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提问的欲望。教师的提问要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让学生受到启迪,有样可循。同时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漫无边际的提问,更不能追求表面热闹而毫无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提问。
例如:学习《最苦和最乐》一课时,我作了这样的提示: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言论,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潮说:“人莫乐于闲”;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雨果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物质”…这些哲人志士的精彩言论告诉我们,凡是怀揣着理想的人,都在活着、追求着——追求着、活着。但是理想的模式并不能应用于所有人生,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都不可避免的有着苦与乐,但每个人对苦与乐的理解却又不尽相同。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乐?作者在文中又认为什么最苦?什么最乐?作者如此的苦乐观是怎样提出的?又是怎样论述的?结论是什么?又如:学习《懒惰的智慧》这篇课文时,我提示:1、“懒惰”的本义是不爱学习、不爱工作、不爱劳动,且懒汉成了人人指责的对象,而美国作家凯利别出心载、富有创意地为“懒汉“正名,为“懒汉”争辩,作者对懒汉持什么样的观点?有什么样的理解? 2、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觉?3、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赢得人们赞许的是哪种人?4、文中“懒惰”的含义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你能说说文中“懒惰“的含义吗?如此提示设问,结合学生,结合生活,结合
教材,精心设计,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思考,
有样可循,激发了学生渐渐产生提问的欲望。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巧妙设计问题,精心引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落脚点,使学生“发现”其中的新规律,得到新体验,获得新知识,就能引导学生善问、好问、乐问,从而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拓展,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墨欧阳芬 主编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2]吴中民 著 《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方法》 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