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浅谈高中语文中现代诗歌《雨巷》的教学感悟

  • 投稿浅川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58次
  • 评分4
  • 60
  • 0

文/欧阳晓燕

【摘 要】现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在每年的高考中也占有一定份量,所以教好现代诗歌,也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的职责。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体会,从认知、感知和氛围营造等方面浅谈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也随之深入到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如何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是新课改探索过程中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朵奇葩。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感受到这朵奇葩的魅力呢?在教《雨巷》这一课时,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

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笔者对《雨巷》这一课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首先,教师播放音频范读。在简短的导入语之后,笔者让学生静下心来听音频朗读,且要求他们在听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在教学之初,音频朗读的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制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也比较容易将学生引入戴望舒创造的“雨巷”世界中。

其次,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由于诗歌与音乐有着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因而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让学生感受诗歌音乐美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为诗歌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于是,笔者花了一定的心思选择了一首能够吻合《雨巷》深沉而伤感的情感基调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让一名自愿为大家示范诵读的学生伴随着那优美舒缓的旋律,有感情地再次诵读起这首《雨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音乐一响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倾听那名同学的诵读。从后来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歌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的问题的效果上看,配乐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师生合读,即老师朗读《雨巷》的第一节,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二到第四节,男同学读完剩下的三节。这次诵读同样是伴随背景音乐进行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这首诗歌艺术美的感受中,进一步加深对《雨巷》的理解,便于进行下一环节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活动。

从音频范读到学生配乐朗读,再到师生合读,对《雨巷》形式多样的诵读,不仅不会使学生对反复诵读这种形式产生厌烦,反而促使他们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之下,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增强对《雨巷》的感受和理解,从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诗歌的兴趣,这些无疑对下面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营造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对教师进行了新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角色的全新定位使教师从过去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速度飞快,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了,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按照新课程的这一要求,结合诗歌具有“诗无达诂”的特点,在《雨巷》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探讨《雨巷》传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象、意境这两个教学步骤中。例如对“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笔者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姑娘”意象的解读,不只停留在它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或者“诗人个人写照”的层面上,而是还能发掘出它是“诗人的同伴、知己”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解。这让笔者深深感受到,对学生而言,课堂交流是他们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对教师而言,课堂交流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上课不是教师的单向付出,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通过《雨巷》一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共鸣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对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生发出浓厚的兴趣,语文成为师生每天共同期待的一个“交流平台”。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体现这一内容,让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的主人,变沉默的课堂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任重道远,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让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吧。

总之,与古代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学生可以直接地感知到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在实际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因诗歌篇目较少,学生便忽视了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当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怡琳.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12期

[2]李学森.高中现代诗歌教学失位原因浅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01期

[3]周正梅.高中新诗板块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1期

[4]杨东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2年02期

[5]陈厚才.浅谈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学周刊,2013年04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