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优化课堂改革坚持立德树人

  • 投稿吻莹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606次
  • 评分4
  • 99
  • 0

文/龚美燕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线教师务必锐意进取,大胆革新,在教学实践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为实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而努力奋斗。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深挖教材;联系实际;人生航向;爱国主义

初中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学科,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性”的核心,它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思想更加健康、品质更加高尚、人格更加完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人物形象赏析分析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逐步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革命核心价值。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内部因素,使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挖教材,寻找最佳结合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不可能像思想品德学科那样明显,它往往是含蓄而深邃,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知识水乳交融,巧妙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譬如:我在执教歌德的《最后一课》时,针对部分学生不专心参与师生互动的现象,找到相应的最佳结合点。该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前后两处如此描写了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第一处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我语重心长点拨道:“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在平时没有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悔恨交加,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第二处的心理描写:今天老师上的国语我全都懂,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及时提出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老师今天讲的内容最简单的知识吗?”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小弗朗士聚精会神听课的原因啊!”此时,我结合部分学生课堂上不认真读书的表现,阐明了和平环境中的每一个学生必须珍惜光阴,发奋学习,许多学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养成孝顺父母的习惯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载体,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己有所感悟,才能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我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首先让学生深入讨论体现父爱的细节,诸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假如用“说过”似乎也说得过去,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最终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充分体现了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体现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现了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唯恐茶房照顾不周;“甚是仔细”,说明嘱咐的内容很详细,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都提到了。通过上述用语的讨论、分析,许多学生切身感悟父亲爱子的伟大,心中骤然升起孝顺自己父母的情感,可谓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

三、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摆正正确的人生航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达到合理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课前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产生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原因,而且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走出庸俗浅薄的围城,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前进,真正践行“教书育人”的圣神使命。譬如,我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有个男孩大胆质疑:“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感人,但是愚公的做法欠妥,假如把家搬到交通便利的地方不是很好吗?”我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各自的想法,结果引发了“移山还是搬家”的大讨论,最后形成了如下共识:①这则寓言故事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大家学习的;②愚公搬家体现了讲究效益的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全体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既拓宽了创新视野,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把握脉络,合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读书的理想。譬如:我在执教《过零丁洋》时,首先要求学生从写作背景入手,1279年正月,元军大将张弘范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张弘范小人得志,既逼迫,又利诱,妄想让文天祥屈服,并修书一封招降坚持抗战的张世杰,文天祥慷慨陈词:“吾不能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文天祥宁死不屈,乃写《过零丁洋》以死明志。在引导学生鉴赏全诗时,重点抓住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诗人的浓厚感情和舍生取义的决心,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正是作者对张弘范之流的有力回击,是气贯长虹、垂训千古的伟大人格的写照。学生在品味佳作的同时,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纷纷表示一定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优化课堂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努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卷。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合作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