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美在过程的语文教学思考

  • 投稿不懂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71次
  • 评分4
  • 88
  • 0

文/谷慧敏

【摘要】教学重在过程,教学过程的精彩,对教学课堂的高效以及学生的创新创造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教学过程的诸多精彩出在教学对象身上,那将完全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少教或者就是相关意义上的不教。作为语文教学,美在教学的过程是大家都在探索的话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在过程;策略思考

笔者曾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辑的 《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年的第5期的“语丝”栏目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在过程》,作者贾宪章先生为一名小学教师,先生撰写的随笔引起我的注意,拜读之余,感想颇多。凡事过程之美是何等的重要,语文教学又何尝不需要过程的美好?回顾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凡过程美哉,那课堂上人人都洋溢着喜悦。那到底如何达到教学过程之美丽的境界?现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几点比较肤浅的思考和一些比较粗糙的实践。

一、美在过程的语文教学需理念的正确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这是教育的一项全新的革命,它不仅仅就是教材内容的改革,而且涉及教学双方地位的改革。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切不可放不下架子,仍然霸占着讲台,仍然处于霸主的地位,这是永远都美丽不了教学过程的。阅读教学的诸多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不再以绝对权威自居,那课堂将会呈现出诸多的美丽。教学中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也不要以为什么都需要自己。透过一些教学现象我们比较看到过多的本真问题是,有时学生离开了老师,他们表现得可以说是什么都行。譬如教学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是一篇比较著名的游记,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以前的人教版入选,现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也入选进。这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作品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教学这样的古代游记,学生能不遇到困难?肯定会遇到不少障碍。教学这样的古游记,需要我们去手把手的教?应当无需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驱使笔者把解读古游记的权利完全去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在课堂中与学生共享探究的愉悦。自身理念的正确,自身地位的摆正,尤其注意和学生一起去了解欧阳修和《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不像是过去的那种教师滔滔不绝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俨然成了书记员。用现代汉语去翻译全文,完全让学生去查阅工具书,也完全由学生去解决翻译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作品中含“乐”字的句子很多,“乐”之相同乎?肯定有异。其细微之差别又在何?学生们去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诸多之“乐”不但跃然纸上,且深深刻在了学生的心上。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到底是确立了正确理念后的教育教学课堂显得灵验一些吧!教学的气氛是那样的活跃,学生的思维是那样的积极,思维的速度是那样的快捷,思维的发展是那样的充分,思维的质量又是那样的高。

二、美在过程的语文教学需学生的自主

语文教学涵盖着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主要是从语文学科课程的性质去决定的。语文是语言课程,需要有着大量语言的输入输出,尤其是语言的输入,没有学生比较广泛的阅读,其输入是比较困难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相关意义上的纸上谈兵徒有虚名。初中学生的语言输入,从一定意义上讲需要学生比较高度的自主,因为只有自主才可能形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才能形成能够阅读的较强能力。这就是说到了初中,学生不但需要独立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诸如此类的阅读要求,不是我们嘴上就能够喊得出来的,尤其需要遵循语文学科课程学习的具体规律,如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的实践倘若不建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那样的实践只能是被动的,而且也不具有其实质性的意义。所以,语文教学之美的过程,当应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创新感悟的过程。平时的教学,让学生去自主参与探究,还真绽放出许许多多亮丽的奇葩。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部具有曲折的情节和深刻之主题的外国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与我国社会制度有明显区别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无论是空间还是时段都距我们的学生较久远,如不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权利,那学生的阅读感悟既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即使有点滴的感悟,也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的囫囵吞枣。所以,新教育的使命驱使着笔者,不把学生去当做天津鸭儿,而是交予其锁匙,自己启开知识的大门。学生学习的充分自主,给学生的发挥带来了宽敞的空间,学生们能够任意驰骋。在学生自主探究下,对作品的主人翁有了属于自己的见解,对作品人物的评价有了属于自己的评说,对作品的主题也有了一些创新性的说法。如关于作品的主题问题,“金钱关系”的说法,能够摆出一定的理由,“同情于勒”的说法,其理由也显得比较充分,“虚荣之心”的说法,也不就是那么容易被驳倒。就简单的关于于勒的评价问题,学生中也有着很大的分歧,分歧双方且都各执一词,谁说的都有道理。说于勒是败家子,确实是个败家子,要不怎么那么行为不正,乱糟蹋钱呢!要不特快号船长怎么可能会那样去介绍他呢?

三、美在过程的语文教学需情境的理想

何谓情境?无需做赘述性的解释,大家都相当的清除。情境将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大家都知晓的,这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我们所要求的是产生正面而是非负面的,正面的影响怎样去追求?应当说有探险者历经磨难数十年,孜孜以求给我们带来了理论的支撑点,只要我们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践行,那获取正面影响是极有希望,或者也完全可以说是大有希望的。李吉林老师是情境教育的大师,所研究情境教育的成果颇丰,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给我们的情境教育带来的精神食粮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只要去理论结合实践,情境教育将会为教学过程的美丽起着相当成功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情境教育将会绽放出极为亮丽的奇葩。平时的语文教学,结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的使用,教学情境创设得相当的美好,促进了学生的有效感悟,尤其是带来创新阅读感悟的实效。譬如,在让学生聆听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古今英雄人物纵情吟唱的诗词时,比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入选于7年级下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两首,一是《沁园春 雪》,二是《卜算子 咏梅》,前篇是毛泽东的代表作,在文学中的地位比较高,著名诗人柳亚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词咏雪言志,抒发了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持的伟大抱负。词的内容最明显特色是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大气磅礴,是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豪情壮志的真实写照。教学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让学生去观赏了这样的视频,让美丽的北国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似乎感到这不仅仅就是雪景,而是一幅十分美丽的壮锦;让一位位古代具有传奇色彩形象的英雄人物出现在学生面前,不但有形象,而且配有一定的文字介绍,纵论他们的历史功绩,以及他们受历史原因的限制是永远都不可与当代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相比的。让学生去初步建立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念。其次,让学生去欣赏到相关咏雪的诗词,如柳宗元的《江雪》,马致远的《江天暮雪》,学生通过一定的诵读比较,便比较能够领悟到一代伟人的《沁园春 雪》的独到之处。看到作为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四、美在过程的语文教学需合作的真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必须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核心理念,也就是求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平时的诸多阅读教学课堂,人们过多看到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意义上的转变,或者就是比较充分的转变。虽然一些课堂有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但仍然缺乏比较实在的内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合作学习的课堂,还只是搭的一个花架子,很不实在。虽然学生也在合作,但获益匪浅的可能性几率较小。所以,不可能形成美之课堂,更不可能形成美之过程。平时的课堂教学令笔者感到的真谛是美在过程的语文教学需合作的真情,这真情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层面需真情引领学生学习的合作,二是帮助或促进学生去真情合作。这里的关键还应当取决于我们一个个语文老师,窃以为语文老师首先必须领悟的是,合作是一种学习的形式,但不可能就是一种唯一的形式,无需合作则理所当然地去抛弃合作,必须合作的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坚持合作;合作的方式也比较多,不要一提到合作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座位形式,也就要一定来个面对面;合作的人数是多好还是少好,这应当不可能去予以界定,笔者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则可以视作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合作学习的小组。因为在这样偌大的合作空间里,学生所得到的思维碰撞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老师置身于所有学生当中,学生可以互动于老师,学生可以直接与老师争鸣,学生与老师的争鸣中,可以得到更为深刻的启发。如果老师在和学生的争鸣中,比较看重学生,让学生去尽情地发挥和表达,那学生将有使不完的劲儿, 也当然会有迸发不完的思维火花。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应当说诸葛亮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小学阶段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都是写的诸葛亮,《三国演义》的大型电视剧,不少学生也可能欣赏过一定的片段。也应当说《出师表》的语言文字并不那么深奥,已经具有一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初三学生去读懂困难不是很大。需要学生去合作学习吗?回答还应当是肯定的。只不过是合作学习的重点当放在哪里,笔者将其重点放在作品的文学地位上,让其合作的效果就比较明显。如一开始让学生去知道这样一句话语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让学生围绕“忠”去合作探究作品的语言文字,学生经过合作,真达到一定催人泪下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2]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