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自己尝尝“梨子”的味道

  • 投稿韩东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50次
  • 评分4
  • 22
  • 0

文/胡万毅

【摘 要】刘国正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下水”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作,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这样才有利于给学生直接的启发和激励。但在我们的繁重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论文外,许多老师几乎不再动笔写东西。更不用说与学生一起“写作文”了。对于作文教学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是从有利于语文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写“下水”作文都利莫大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作文教学;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可见,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所以,对于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作文有着极大的难度。

在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和学生先明确这次习作的目的,然后师生再探讨一下作文的结构,中间可能用到的好词、名句、修辞手法等等。最后教师再念念几篇事先准备好的一些优秀的示范作文,完了就抛给孩子。学生由于阅历有限,思路狭窄,于是行文艰难。天长日久,就造成了老师怕教“文”,学生怕写“文”的尴尬局面。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作文呢?我觉得“下水作文”就是一座很好的桥梁,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那么,什么是“下水作文”呢?

刘国正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下水”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作,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这样才有利于给学生直接的启发和激励。

最粗浅的理解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作,自己也作,自己亲自“下水”体会一下池水的深浅,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习作!那么“下水作文”有哪些好处,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做呢?

一、能让我们体会到孩子在习作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便于我们更好地指导学生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论文园地二中的习作中,习作的要求是围绕“环境保护”做调查研究工作,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感受和想法。

在习作前,我要求学生按照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到自己的身边或网上调查搜集了一些关于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措施的资料和图片。

在口语交际时,我发现学生在讨论时,一般的话题都是“水污染”、“街道不整洁”、“墙面小广告多”等社会常见问题。改善的方式和建议无非就是“发传单”“劝说”“写建议书”等,很难有创新。课后我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尝试写了一篇“下水文”。在习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我除了把所看到的污染状况写得更具体点,再写点感受,建议外,好像也无话可说了。这样的文章写出来还不千篇一律吗?孩子写起来不就更没有兴趣!而且只是几岁的孩子,怎么办呢?

经过思考,结合班上孩子实际情况,我决定拓宽孩子的题材,允许孩子写想象作文,但要把“环境保护”的内容融入其中。

在这次习作中,有一个孩子写的是《动物王国的烦恼》充满了童话色彩,以一个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动物们因为从不爱护环境,导致整个王国臭气冲天、污水横流,动物们苦不堪言。最后它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通过全国动物共同的努力,使森林又回到了从前山明水秀的环境,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故事情节层出不穷,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二、能极高地提升孩子的兴趣,帮助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一般对老师写的作文都会很感兴趣。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把握孩子的这种心理巧妙地运用“下水作文”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这种“下水作文”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

一种是“示范性下水文”。这种作文,要符合教材的要求、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孩子的语气去写。这样的作文便于孩子把握和模范,老师行文时尽可能做到构思新颖,引导学生发现和选择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另一种下水,就是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难点、教师只写其中的一部分,在此我把它称为“部分下文”。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园地六《胜似亲人》的写作中,因为是一篇看图作文,我发现大多数孩子的开头都大同小异:

在一个苗族小山村中,住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这样的开头,可谓千篇一律,读来乏味,本来看图作文,大家的内容就容易雷同,如果开头再一样,那这次习作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设计了几种开头的“下水”片断。

(1)人常说:“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是啊,在我们村,就有一个苗族老奶奶和一个汉族的小女孩,她们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

(2)玲玲是个孤儿,在她两岁那年,就被同样是孤独一人的高奶奶收养,虽然她俩民族不同,但她们相亲相爱,真比亲人还要亲啊!

(3)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独自一人站在村公路旁,她的丈夫去世好几年了,儿女长年在外打工。快过年了,她多么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回来看一眼她呀!

我出示的这三个开头,反映了不同的场景,旨在打开孩子的思路,告诉他们,同样的图画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我们就可以写出不同的故事,做到在“新”字上下功夫,起到了很好的搭桥作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可以提升老师的写作水平

人人都知“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为什么在以前的作文教学中,老师都只讲不写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1)老师杂事多,无暇顾及。

(2)认为已经和学生探讨过了,还有必要亲自写吗?

(3)长期不行文,才思枯竭,恐学生见笑啊!

其实只要多想、多练,我们也能行云流水!您想想,孩子们从说话、造句开始起步,老师的起点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吧!如果我们坚持和孩子长期共同习作,您就会发现,它不但更好地指导了学生的写作,还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可谓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勇于“下水”一起畅游瀚海,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老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