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成长

  • 投稿萨娜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481次
  • 评分4
  • 30
  • 0

◇湖北省房县教学研究室 王随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10-02

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成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素质得到实质性培养?为此,笔者着重从调控适应学习环境、自我设定学习目标、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调控适宜的学习“状态”

调控适宜的“状态”,是引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其主动参与积极性的前提。这种“状态”主要是指一种“自然性”状态,即一种接近生活、贴近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并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和谐的环境。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适时运用鲜艳的色彩,为他们创造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亲近感,让他们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并使他们能更集中自己的精力,将语言文字与环境相结合,成为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为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打下基础。

2.师生良好的情感。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爱心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美的创新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朋友式的态度,用优美、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配以对学生亲切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而学生则同样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发挥平等交流的权利等。这样,教师与学生间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沟通、融洽的统一信息场,在这个场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会变得格外流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加。

3.自我确定学习指向。人的潜能说提出:大多数人都会超额完成给自己设定的努力目标。为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对课文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给学生设定“你今天该学习这个”这样一个目标层面上,而应从课之始就不断邀请学生自己来设定学习目标,并了解获得结果的可能性,计划他们的学习进程。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他们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那么他们的道路就是明确的。”

二、挖掘最佳兴趣信息

生动的课堂绝非单调、机械的环节拼凑,教学内容若缺乏波动、起伏,给学生的刺激和振奋便会减少,以致课堂气氛沉闷,故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生理疲劳,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需将教学内容紧密地和生活中的最佳兴趣信息联系起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许多让人高兴、愤怒、忧愁、悲伤的事情,若教师能广泛引入这些生活经历,同样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并由此产生强烈、持久的兴趣。因此,应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到集体活动中去学习,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例如,在教学《中彩那天》时,上课一开始,笔者就和学生们谈论起福利彩票的活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了课堂上来,使他们顿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感。同时,笔者还利用这个时机与学生们一起玩抽奖游戏,让他们体会中奖后每个人的心情都不一样,由此去体会课文中的“我”和父亲的心情。

在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极为丰富的信息也决定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教师在语文的学习活动中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前提,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

三、让学生经过尝试得到收获

语文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自学获得,自主学习是生动学习的外显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经过尝试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内进行发散性思考,并尽可能地让其提出独特、流畅、变通的观点,使这种能力主动延伸至课堂外的学习中去,形成并非经受结果,而是努力尝试后得到的经验。

1.鼓励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这是其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也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欲求表现自己能力和作用的体现。学生只有带着对课本、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才会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求真正的理解。其次,教师在肯定其大胆质疑的同时,也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教会他们从课题、内容、中心或标点符号等方面发问。当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后,就会满足其自我表现的愿望,由此产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情境再现。创设与课文内容密切关联的情境活动是语文课加大学生探求力度的有效途径,随着情境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由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唤起热烈的情绪,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主动探求能力会大大增加。例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时,上课伊始,笔者就展示了一幅制作精美的动画画面,图中的大山巍峨苍翠,蜿蜒的小路一直通向一户农家,院中的孩子娇憨可爱,正在听妈妈讲着什么。这幅画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课文小主人公的关注,从而将他们的思维带到了大山深处。然后,笔者提问:“‘我’指的是谁?‘我’想去看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由此引导学生明白“我”指的是这个大山里的孩子,想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仪式。这样,学生就走进了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接着,笔者再播放录像,使学生们通过自身的感受体会课文中的“我”是多么渴望走出大山,亲眼去看看激动人心的升旗仪式。最后,利用图画及图画中添加的课文内容,通过师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求知心理和参与意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3.有价值的讨论。在教学中采用讨论方法,主要是因为要讨论的问题意见一致性较低,讨论结果能为学生体会教学内容以一定的帮助。而在语文学科中,有相当数量的问题尚有很大的商榷余地,讨论的目的很多,但都能启迪、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对课本内容中所包含的文眼或含有极丰富内涵的词句进行深入讨论中,能使其逐步体会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并能一直渗透到整篇课文的学习中去。

四、“庆贺”努力后的成功

对每一名学生而言,只要有学习活动存在,就会有学习的成功点出现。当学生出现成功行为时,教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是对其最好的“庆贺’方式。“庆贺”活动可以是教师本着客观公正、尊重个性、因人施评、评点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即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扬。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不拘泥于学生暂时的成败,而应从学生的发展入手,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和学生共同感受求知的欢乐。例如,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你讲得真精彩。”“你能紧扣中心,心得很有层次。”“你的发言条理清楚,令人刮目相看”,等等。

除此之外,“庆贺”活动实际上也包含了课堂中多个层面的肯定性交流,如接受同伴的鼓励和自我勉励等。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庆贺”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实践证明,课堂中的及时评价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使学生产生连续性主动学习行为的保证。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学习课文之后,笔者安排了一些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分层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录像配音,部分学生补充具体的句子,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比较、排比、比喻、补充状语、感叹等方法自定内容把某样事物写具体。在这一过程中,着重要求学生在练习之后对自己的学习作一个简要评价,学生之间主动评一评、议一议,然后再加以补充和修改,教师于其中适时调控,鼓励学生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即兴创造,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语言进行正面赞扬,促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向更高目标发展。在这些评价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体验,他们在多项不同的有意义“庆贺”活动中认识和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并促使他们对学习负责,在不断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