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空白艺术与留空式模糊教学

  • 投稿Jimm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618次
  • 评分4
  • 60
  • 0

湖北省郧西县第三中学 丁宗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61-01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理应像画家、戏曲家、电影导演一样在教学中设置空白,而且更应该、更有必要在作品的“空白处”巧妙运用“留空式模糊教学法”。“留空式模糊教学法”是在不影响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拒绝讲死讲实,以模糊、不确定的表达,在适当的地方有意设置缺陷地带(空白)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积极地去填、补、充实、 完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而且获得—定的审美享受。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谈“空白艺术”与“留空式模糊教学”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设有“空白”的文学作品中“留空式模糊教学”的尝试。

一、尚留半句

作家茹志娟在《百合花》的创作中巧用“露其要处而藏其全,画山高,烟霞封其腰,绘水远,掩映断其脉”之法,善设空白“尚留半句”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如文中描写卫生员和新媳妇在安葬小通讯员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半条被子平展地铺在棺材底下,半条被子准备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是借老白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作者就这样让新媳妇“嚷了半句”,尚留“半句”给读者。“这半句”是什么?教师应该怎样教?留空式模糊教学此时该应机而生,派上用场了!

笔者在教学时侃侃至此处,戛然而止。良久,故作无奈、摇头、歉意之状,抛一句:“那半句老师模糊,得向你们讨教了……”于是乎,炸开了锅,学生从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出发,根据个人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了解,运用联想和想象思维,个个兴趣十足地开始接起这“下半句”话来。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结果自然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有投诉于笔者这个“仲裁”,而笔者却微笑地对他们各个见解都予以模糊、不确定的赞许与肯定。因为那“半句”本来就无法派上一个说实、说死的明确答案,而这场争论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因为对“下半句”的再创造得到教师的肯定,使学生得到了一种极大的满足和愉悦。

二、象外神韵

著名作家孙犁是巧设“象外神韵”的高手。《荷花淀》一文中,孙犁写到水生女人听到水生报名参军的心理状态时,设了一个“象外神韵”处。“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女人手指震动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听到丈夫的话,内心的复杂感情作者没有直接点明,让读者自己领会。这里有对丈夫远别的依恋,有对丈夫的嗔怒,有对家庭重担的忧虑,有对丈夫带头参军的自豪感……,所有这些,作者只用了“划破了手”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面对这么个蕴含丰富、感情复杂的细节,教学的最佳手段当然是“模糊教学”了。

三、虚处生实,无处生有

“虚实相生”、“烘云托月”是我国传统艺术创作的重要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就其表现手法具有含糊、不确定性,往往对某种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旁敲侧击,含蓄蕴藉,可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丰满所描写的事物。汉乐府诗《陌上桑》中对罗敷美的描写采用的就是这模糊虚化的方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面前的罗敷究竟有多美?罗敷的美是模糊的、未确定性的,哪个语文老师都不能用一种明晰、确切的语言或某一具体美人去概括、去类比罗敷的美。这罗敷的美只能靠学生从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及生动描绘中去想象、去琢磨、去体会了,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美罗敷。

四、夏然而止,意犹无穷

文章的结尾是一门大学问。一个好的结尾往往是在形式戛然而止,而内涵上却韵味儿无穷,它留给读者应是无穷的遐想和无尽的魅力。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里深情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看到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还是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是为朋友归京而羡慕,还是为自己的归期未卜而惆怅?个中情思可谓悠悠绵长,但作者却一个急刹车打住了……这类文章的结尾从不同程度上造成理解的不确定性,形成一个未知点,一个无限的艺术空间。笔者在这类空白处教学时任学生去驰骋想象,去尽情完形、补充、发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比用明确表述和笼统概括好得多。

“留空式模糊教学法”在一定的背景、一定的场合下能收到比清晰、明确的表达等常规教学手段更好的效果。当然,“留空式模糊教法”终归是一种辅助手段,一味地模糊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