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是运用多种现代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再现,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和动态的交互式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拓展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本期以多媒体教学为专题,精选几篇文章,就研究多媒体的运用与否对课堂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可激趣,活跃课堂气氛; 可助学,培养思维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学科的运用类和分析类知识,而对地理学科的识记类知识的学习使用传统教学则更加有利,两种教学方法对语文学科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教师在教学时要融合优点,合理取舍。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 刘凯璇 陈世龙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学校得到了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不加选择地滥用多媒体所达到的课堂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不仅不能提高,反而适得其反。如何使用多媒体,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使用多媒体,什么样的适合使用传统教学,这是教师需要了解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六个方面: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一分类方法众所周知,很多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也都是以此为依据,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本研究认为,不同教学目标所需求的认知资源不同,适合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如果单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或者用传统教学对待所有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地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本研究以布鲁姆的这一理论为基础,将课堂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分别研究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别的学习内容上的作用,以此来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探索。
本研究挑选了三门学科进行实验,理科学科以物理为代表,文科学科以地理为代表,另外挑选语文为主要学科的代表(初中学科以主科和副科划分,主科为语、数、外三门,副科为其他所有学科)。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在河南某中学选取选初二年级3班(64人)、4班(65人)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该两个班级入学成绩相当,配备的所有任课老师完全相同。
2.教学材料。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由本研究人员和各任课老师一起完成,所有课件经过我们的不断审核和修改,内容上均能够充分反映教学内容,涵括课本中的知识点和配套的习题,形式上课件含有形象的图片、生动的音效、清晰的视频,另外所有文字的清晰度高,均能够达到实验要求。
3.评价维度。评价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实验员的课堂记录,从课堂气氛、学生的专注度、学生看黑板的次数和时间,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次数等方面进行记录。二是在三个月的实验结束之后,给学生下发经我们和任课老师共同编制的标准化测试卷,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代课老师根据其教学经验,参照初中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并和本研究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将每门课程的随堂测试卷题目(物理11题,语文6题,地理14题)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最终分类结果见下表1:
4.实验程序。
(1)实验假设。①在对运用类知识的掌握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多媒体课件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立体化,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活学活用。②在对分析类、理解类和综合类知识的掌握上,用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可能更好。伴随着老师的讲解和一步一步的板书,加上和学生的互动,能够让学生切实学会分析问题,一味地用多媒体则会分散学生的思维。③在知识类的掌握上,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多媒体带来的丰富的刺激可以充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形象的辅助更有助于学生记忆。
(2)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①自变量:课堂中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组班级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照组班级使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最终实验课程次数:语文91节,物理52节,地理39节。②因变量:学生的测验成绩。③无关变量的控制:采取双盲法,老师和学生均对实验内容没有任何了解;控制两个班上课所学内容一致,教师相同,测验试题相同,施测时间相同,评分人员相同,试卷评分标准相同;为消除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本研究采取两个班轮流作为实验组的方式,平衡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影响,即在地理学科的实验中选择3班为实验组,4班为对照组,在物理和语文学科的实验中选择4班为实验组,3班为对照组。
5.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将两个班学生的各科随堂测试题目按照所分成的组,分别计算两个班各组的平均分,再将两个班各组成绩的均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描述其差异显著性。
二、数据处理及结果
1.物理。
(1)前测成绩的差异性检验。选用两个班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实验的前测成绩进行差异性的检验,经检验,两组被试的上学期期末成绩t=0.117,p=0.907>0.05,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证明两组被试在实验前物理学业成绩和知识掌握水平差异不大。
(2)11道题目及四类教学内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详细得分见下表2:
运用类:实验组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类:实验组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理解类: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合类: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总体:实验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3)课堂记录情况。
实验组:播放多媒体课件时,除了极少数学生外都会认真注视。当课件的内容由图片变为纯文字,开始进行知识理论的讲授时,不看黑板的学生增多,或低头看书,或与同学交谈。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多媒体课件又开始播放图片。
对照组:教师会采用教具或表演等在课堂中做教学演示,教具的运用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全班同学认真关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较好。教师运用粉笔板书,学生的活跃度和集中度有所降低,开始出现注意不集中的现象。
总体感觉:对于实验组,教师关注学生较少,操作电脑较多,学生自由度较高,总体上课气氛较为安静。对于对照组,教师关注学生的程度更高,投入更多,对班级的控制更多,但是学生的兴奋度不高。
2.地理。
(1)实验前期末成绩的差异性检验。选用两个班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实验的前测成绩进行差异性的检验,两组被试的上学期期末成绩t=1.347,p=0.181>0.05,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证明两组被试在实验前地理学业成绩和知识掌握水平差异不大。
(2)14道题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详细得分见下表3:
知识类:实验组的平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理解类:实验组的平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运用类: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总体:实验组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3)课堂记录情况.
实验组:刚上课时看老师和课件的较多,气氛较为活跃,师生之间互动较多。上课到中后段,不听讲不参与的学生增多,参与课堂的学生均很活跃。
对照组:大部分学生自己看书,课堂气氛低沉、严肃,互动较少。随时间增加,开始有人交谈、不听讲,与3班相比,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生注意的集中量极小,极少数人抬头看老师或与老师互动。有些学生低头看书成惯性姿势,一直没有抬头看老师。
总体感觉:对照组看书的较多。
3.语文。
(1)实验前期末成绩的差异性检验。选用两个班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实验的前测成绩进行差异性的检验,两组被试的上学期期末成绩t=0.182,p=0.856>0.05,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证明两组被试在实验前语文水平无差异。
(2)6道题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详细得分见表4:
知识类:实验组的平均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理解类: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运用类: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总体: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3)课堂记录情况。
实验组:随着课件上放映的文字的增多,说话的同学开始增多。课件给老师带来方便,有些知识点不用口述直接让学生看。如果在上课时,多媒体功能出现了差错,学生便会立即出现混乱,开始起哄。
对照组:学生更专注于老师,班级凝聚力好像更好一些,很多人参与互动。当班级开始师生互动、或者分组进行讨论等时,学生很积极、认真。没有课件的课堂,学生似乎思考得更多了。
总体感觉:实验组的课堂纪律差些,很闹。课件并不影响学生的想象,同时也看出学生的思维并不是十分的发散。另外课件中的动画等能吸引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对照组的纪律稍好一些,课堂能在教师的掌控下很好地进行。在没有课件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发挥得更好。
三、讨论
1.三门学科的对比分析。物理学科无论是测验结果还是课堂观察,实验组都比对照组的表现好。该学科内容较为抽象,利用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防止其产生“听天书”的现象。地理学科对照组的表现更出色,地理为文科,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性质,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便提前自行记忆学习,看书自学的时间更多,而实验组学生被课件丰富的信息所吸引,气氛虽活跃,但实际上课件中的内容多为扩展延伸,考试真正考察的东西都在书本上,所以测验成绩略逊一筹。语文学科两个组没有差异,主要因为语文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初二的学生已有七年的语文学科学习的经验和基础,在三个月的实验之后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也是符合正常的规律。
2.知识类。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变枯燥的文字为生动鲜活的画面,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使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因此,使用多媒体技术理论上应该有助于学生增进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在识记类知识的学习上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反而不好,学生看课件的时间多,注意被丰富的图片所吸引,着重于“看热闹”,而真正要识记掌握的知识却没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用传统教学的控制组则不然,学生看书的时间多,耳听老师讲解,眼看书中的文字,加上书中少量但精致的图片,学生用心记了,识记的效果反而大大增加。
3.运用类。在运用类知识的学习上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便于将所学知识的背景材料、知识在生活中的适用范围和例子呈现给学生,甚至能够以超链接的方式直接与互联网相连,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活学活用”,建构新知识和经验的内在联系,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本研究认为,当教学目标指向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时,建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4.分析类、理解类、综合类。对分析类知识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要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教、学和多媒体技术这三者可以有效地协同促进知识的传递,帮助教师很好地将所教知识前后联系起来 ,同时其呈现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形象和生动性,能够非常直观的使学生对知识材料充分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在分析类知识上的学习效果。
在理解类的知识上,在三门学科的实验中,多媒体的优势均没有体现,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学习理解类知识时,多媒体的使用需适度,过多使用并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反倒会喧宾夺主,很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文科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时,可以考虑多使用传统教学,被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所占用的时间少了,学生能够开动脑筋对知识进行梳理,同时通过即时的板书演绎,也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提高理解能力。
综合类,物理学科的实验结果显示两个组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即教学手段并没有影响综合类知识的学习。本研究认为,知识综合能力属于相对高级、复杂的能力,不论老师用哪种方式进行启发,学生都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将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内化。同时,通过对物理学科的分析、运用以及理解类的教学效果的比较结果来进行推断,理论上可推断出在综合类上实验班得分应该显著高于控制班,但结果并非如此。或许是因为多媒体讲解过度,画面充盈使得学生的认知资源大量损耗,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干扰,于是导致教学形式冲击了教学内容,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董丽娜.浅谈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10).
[2]丘萍,彭玲.浅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教育与职业,2008,(3).
[3]Wiske,M.S.,Franz,K.R.,&Breit,L.(2005).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with technology.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