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高中科普文教学的问题设计思路——以《动物游戏之谜》为例

  • 投稿小赤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11次
  • 评分4
  • 26
  • 0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 杨帆

【摘 要】高中阶段的说明文教学是一块特殊的版块,学生往往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是清晰的,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基本都能辨识,可是对逻辑性较强的文句进行分析的能力并不理想。文章针对学生普遍感到科技文阅读难度大,写作、语言表达的说理能力较弱的情况,对高一阶段的科普文教学进行探索,从课堂问题设计的逻辑性入手,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科普文;问题设计;准确;严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100-02

笔者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科普文《动物游戏之谜》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从结构、语言、人文内涵三个角度作为切口,以准确理解文句的内涵为载体,引导学生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理解过程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一、把握结构

在生活的许多领域,当我们需要获取知识的时候,文学语言还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吗?这时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平实易懂、清晰准确的说明类语言,并引出今天的课题:感受科普文章的科学美、智慧美。

在此设计问题:通过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本文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生答:动物游戏的秘密)动物为什么会游戏?动物做游戏的动机、原因是什么?作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被认为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连用三个“最”字,这三个短语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效果呢?这句话用了三个程度副词“最”,使三个短句形成递进、因果关系。因为最复杂,所以最难以琢磨;因为最难以琢磨,所以引起争论最多。充分明确了作者的观点:动物游戏之谜是一个科学难题。引发读者的兴趣,并为后文提出的四种假说做铺垫。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最重要的部分——第三部分的结构。在第三部分的一开始,作者提问学生:这段话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答出:引出下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吗?其实对我们刚才分析的三个“最”也是一种照应。而“最有争议的领域”是怎么体现的呢?学界目前至少存在四种可以用来解释“动物游戏之谜”的假说,分别是演习说、自我娱乐说、学习说、锻炼说。

这四种学说是并列存在吗?它们在文中的顺序可以改变吗?明确:不可以。首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说说什么是演习说?提出自我娱乐说的科学家反对了这种假说,因为他们抓住了演习说的两个漏洞(失误)。一是把动物游戏仅局限于幼小动物,二是把原因仅仅归结为是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可见先有演习说,后有自我娱乐说,而且后者更为严谨。针对演习说,自我娱乐说的观点是:动物不管年长年幼都会有游戏行为;游戏的目的在于自我安抚和保护,两者顺序不可颠倒。同理,哪位同学帮我们分析下后两种学说的关系?注意限定词“引人注目”说明了它在学界的影响。哪一句话摆明了学习说和演习说的区别?哪一句话暗示了锻炼说和学习说的关系?不仅……而且……,说明锻炼说是演习说的补充和发展。

可见,作者安排这四种假说的先后顺序也是注意了缜密严谨,体现出步步深入,逐渐发展的过程。整篇文章不仅大层次逻辑清晰,小层次也环环相扣,且前后照应,浑然天成。细细品味,真有一种结构上的美,叫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把握语言

继续鼓励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进行迁移、补充,扩展到词语的合理搭配,关联词、模糊词的使用这些常见的情况。但仍然需要老师进一步明确,这是有必要的。在笔者的教学尝试中,开始由于没有这一环节,学生自读效率极低,对于“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的把握明显不足。

关联词的使用,如文中这个句子:“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采用“不是……而是……是”的句式,使得思想的表达更为严谨和缜密:这个长句的前后形成了正反对照。好处在于排除了人们可能产生的误解,又强调了事实,精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并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这里体现了关联词的使用。在使用关联词的句子中要把握主要内容,梳理逻辑关系。

是不是用词越具体,表达就越准确呢?引导学生关注“模糊”词。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课文内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请大家详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学生找到“看似”“可能”这样的词语并不困难,难点是要他们体会出这些词语使用后的表达效果。比如“看似”一词揭示出命名为“战斗游戏”的原因,并提醒读者结合后文分清真实的战斗和游戏是不同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可能”是因为作者并不能将真的战斗和战斗游戏的难度进行量化比量,这个词留给了读者一定的思考空间,体现了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当然还体现在说明方法的使用上,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很快就能被发现。也许初中阶段的训练重点在于此。可是对逻辑性较强的文句进行分析的能力就没有这么理想了。这才是学生感到科技文阅读难度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们作文时说理能力差的原因之一。这是值得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重视和反思的。

另外需注意的是,本文除了以上语言特点外,作为科普文还具备一个不能忽视的特点,即语言的趣味性。文章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普文通过生动、易懂的语言把科学知识普及给人们的文体特点。这一点由于将会在其他课时专门学习,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略讲。不过可借此引出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作者既然要传递知识,那他是否明确解决了那个最复杂、最难捉摸、争论最多的问题呢?

三、体会人文内涵

作者并没有真正告诉读者“动物游戏之谜”的答案,课文哪句话说明作者没有解决?要求学生在原文中找出对应语句:“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也就是说,所有的假说都无法解释动物在游戏中为什么能体现如此高度发达的多种能力。这正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正是动物游戏之谜的谜底所在。

那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难点所在,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正是本文科学精神之美的体现:既有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又有敬畏自然的崇高胸怀。引发我们更多、更深的哲学思考,这就是本文最大的意义。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描写一次最近经历过的游戏活动,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要求语言准确严谨、简洁明了,500字左右。作业设计主要考虑到学生课后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总之,从结构之美、语言之美、科学精神之美三个方面鉴赏科普文《动物游戏之谜》,让学生既宏观把握,又有微观认识;既深入文本,又展开精神外延。没有色彩缤纷的图片展示,也没有热闹纷呈的小组讨论,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沉下心进入文章,钻研平时阅读常常会忽略的字词句上。如果科普文的教学都追求学生在课堂中的静心阅读、潜心思考,注重开发语言的理性思维,那么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佩.正确认识、准确定位——高中科普文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12,(32).

[2]陈美春.爱上科普文[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师),2010,(12).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