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姜堰里华初级中学 徐汉晶
【摘 要】《木兰诗》多元解读的尝试引导学生以一个女子的形象来看待木兰,能看到木兰的可爱、木兰的美,还有木兰的俏皮,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木兰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而不仅仅是英雄的化身。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获得了学习的乐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多元解读;木兰形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92-02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历时久远,能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其本身还具有无限解读的可能性。教学《木兰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来认识一个形象更加丰满的木兰。
一、理论依据
文学作品的生命是读者给的,一句 “作者死了”,把读者抬高到无上的地位。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应该是为当下的生活服务的,古人总结了两种读书的方法:“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一个是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一个是力求让知识为我所用。要让经典文学作品重新发掘出新的价值,就应该让文言文教学嫁接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之上,并用现代观念来进行理解。
二、学生准备
1.学会查工具书。《木兰诗》所展示的时代学生并不熟悉,如古代的征兵制度,学生只有查阅了资料后才能理解木兰的决定及其上战场前的一番准备。此外,一些特殊的称呼、用法,学生在查资料后也能更好地进行理解。其中有很多数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学生就能明显看这两个时间是矛盾的,但只要稍稍看一下注释,也能很好地理解。
2.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是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有一大推的问题,若是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则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交流之后,主要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木兰为什么不做尚书郎?木兰为什么回家又敢以女儿身出现在伙伴们面前?
三、课例展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她本是一位邻家女子,过着平静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战火打破了她宁静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英雄传奇,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木兰的形象。
师:谁先来试一下?
生:英雄形象,勇敢无畏。
师:概括得很好,可以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见木兰战功显赫。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可见木兰英勇善战。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木兰武艺高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勇敢、善战也是其他将领所具有的特点,同学们能找出只属于木兰的特点吗?
(学生们纷纷思考)
生:我认为木兰很勤快,“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织布是木兰的主要生活内容,可见木兰是一位勤劳的女性。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有理有据,勤劳的确是木兰一个重要的性格特点,也一下子把木兰与其他将士们区别开来,同学们在概括人物形象的时候,要学会找到人物最显著的区别于他人的特点。还有同学能找到木兰其他的性格特点吗?
生:我认为木兰是位爱美的女子。
(很多学生偷笑)
生:木兰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扮——“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见木兰很会打扮,木兰是一位爱美的女性。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也颠覆了我们对木兰传统的印象,却让我们觉得木兰更加真实、亲切。正所谓“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还有同学能读出别样的木兰吗?
生:我读到的木兰是可爱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仿佛能让我们看到木兰见到战友们惊讶状态的得意表情。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木兰的可爱一面,你们还能找出木兰的其他面目吗?
生:我看到的木兰是孤独的、令人心疼的形象。
(不少学生显示出疑惑的神情)
师:可以为我们解读一下吗?
生:木兰从军是迫于无奈,可能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冰凉的战场令人不禁为这么一位弱女子的安全考虑。“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加上环境的渲染,把一个小女子的孤独与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的确,木兰的成名是迫于无奈,无情的战火把她卷入了冰凉的战场,刚刚那一段环境、心理描写的确能让人感受木兰孤独、无助的一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段朗读一下,感受木兰的那一份孤独与无奈。
(师生齐读文章第三段)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很好,我们揭开了厚重的历史面纱,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木兰形象,“读书贵有疑”,只有经过认真地思考,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收获,对于木兰的形象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生:“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从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功名,可见木兰对名利的淡泊。
生:还可以看出木兰的孝,亲情至上。
师:这两位同学都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越是解读越是能发现木兰更好的美好品质,在有些地方,人们甚至都把木兰当做神灵来崇拜,可见人们对木兰的喜爱程度之高。《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木兰的形象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看法,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关于《木兰诗》,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吗?
生:请问老师,木兰究竟是哪里人?木兰姓什么?我查的结果跟旁边同学不一样。
师(微笑):问得很好,还有吗?
生:木兰的结局究竟如何?
生:木兰究竟从军几年?是“十年”还是“十二年”?不管哪个是对的,这么多年,怎么木兰的姐姐还在家里没有出嫁呢?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下面的注释,就可以明白“十”跟“十二”都非确指,一般三的倍数都非确指,如“韦编三绝”“三人成虎”等。关于木兰其人的原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更不要说木兰的姓了,所以文中出现了很多疑点也是自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重新塑造人物形象,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让文学作品更具魅力。
四、教师指导
1.指导要找好突破口。教师采取的从木兰形象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让学生来谈学生就比较有话说,又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接触机会。学生对木兰的形象畅所欲言,教师一次次地要求结合课文,让学生对文本越来越熟悉。
如在《木兰诗》的教学课例中,教师先肯定了学生们把木兰作为一位将士的英勇、善战的特点概况得很好,又提出让学生们找出木兰不同于其他将士的特点,这就引导学生从一个女子的身份来看待身在军营的木兰,学生自然看到了木兰从军的迫不得已,也看到了木兰原本的勤劳,还看到了木兰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以一个女子的形象来看待木兰,我们就能看到木兰的可爱、木兰的美,还有木兰的俏皮,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木兰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而不仅仅是英雄的化身。
2.注重“非指示性”教学。“‘非指示性’教学的教案更强调教学过程的回顾,对课堂教学做真实的、反思性的回顾与分析。”多元解读课例的设计正是借鉴了“非指示性”教学的理念,不设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设标准的问题的答案,教师的“教”完全由学生的“学”来确定。多元解读目的在于发现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学生的思想越是碰撞得厉害收获就越大。因此,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就不能不死,不仅木兰的形象具有多元解读的意义。多元解读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情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一种理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