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医学实验正文

艾地苯醌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效果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1-22
  • 阅读量117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 探讨艾地苯醌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单用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地苯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SSE)和改良Barthel指数(BI)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并检测血浆中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血浆5-HT和D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浆5-HT和DA水平明显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的MMSE评分与BI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MMSE评分与BI指数明显提高,且研究组MMSE评分与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艾地苯醌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较单纯丁苯酞治疗进一步提高患者血浆神经递质水平,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艾地苯醌 丁苯酞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指因脑血管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病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并且已达到痴呆程度,以皮质、海马受累最为主要[1]。据报道,血管性痴呆在发达国家全部痴呆中占15%,在发展中国家中可占到30%[2]。在我国1980年~2011年,血管性痴呆在社区55岁及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男性略高于女性,且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和城乡差异[3]。目前对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主要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以及使用一些抗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和抗阿尔茨海默病药。丁苯酞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有效成分是消旋-3-正丁基苯酞,此成分的抗氧化、抗感染效果显著,且能够抗细胞凋亡,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用于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4-5]。艾地苯醌是一种辅酶Q10类似物,具有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线粒体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基于此,本文就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的患者进行研究,评价联合用药治疗的预后效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药物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临床资料齐全;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2)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等。(3)有酒精、药物依赖史。(4)伴有抑郁或其他精神障碍。(5)不能配合进行神经心理测验等。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研究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7~86岁,平均年龄(65.72±8.52)岁;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9~88岁,平均年龄(66.41±7.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血管性痴呆患者使用丁苯酞治疗。丁苯酞(恩必普药业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139)每次200 mg,每日3次,
研究组血管性痴呆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地苯醌治疗。艾地苯醌(齐鲁制药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70137)治疗,每次30 mg,每日3次。同时两组患者均酌情进行降脂、降压、调节血糖、抗血小板等治疗,且不使用其他抑制药物。医嘱告知患者多交流、多看书、多看报等。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SSE)和改良Barthel指数(BI)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其中MSSE评估内容包括时间定向、计算能力、语言以及抽象思维、注意力等,总分0~30分。根据评分划分患者的病情程度状况:>21分,即轻度;10~20分,即中度;≤9分,即重度。BI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方面包括患者的进食、穿衣等,总分百分制。根据评分情况划分患者的生活能力:>60分,即患者有轻度障碍表现;40~60分,即患者有中度障碍表现;20~39分,即患者有重度障碍表现;<20分,即患者完全残疾。同时治疗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 m L,检测血浆中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包SPSS19.0处理数据。其中,血管性痴呆患者的5-HT和DA水平等计量资料以(Mean Valu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表示,行t检验。若观察指标P<0.05,表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浆5-HT和DA水平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经统计学计算,两组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前的血浆5-HT和D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血浆5-HT和DA水平明显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浆5-HT和DA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

2.2 两组治疗期间M M S E评分与B I指数变化情况对比分析
经统计学计算,两组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前的MMSE评分与BI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与BI指数明显提高,且研究组MMSE评分与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BI指数分变化情况比较(分,±s)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VD)近年来发病率一直较高,是卒中所致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我国此类疾病的患病率约2.0%左右。就疾病发病机制分析,疾病发病机制复杂,除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脑缺血缺氧等疾病外,还和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养成、遗传以及年龄、慢性病发生等诸多因素有关。研究指出脑血管病变致缺血性脑损伤引起组织灌注量减少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6]。就疾病分型情况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因、累及的血管以及神经影像学等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多梗死性痴呆(MID)是常见类型,是梗死累及大脑皮质所致的痴呆综合征,患者有反复多次突然脑卒中发病,患者的病情呈阶梯式加重。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SID)是脑梗死灶累、认知功能相关皮质等所致的痴呆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情况下,可累及患者的颞叶下内侧以及丘脑等位置,从而影响患者的记忆力以及视力等状况,患者有遗忘以及视觉障碍等表现,部分患者甚至有失语情况。临床研究中发现,人体大脑前、中、后动脉深穿支病变情况下,都可能会累及丘脑、基底节,从而导致患者痴呆情况,痴呆情况下患者有注意力、记忆受损等表现,部分患者有内直肌麻痹、会聚不能以及轻偏瘫等表现。内囊膝部受累,患者有认知功能变化以及注意力下降、精神失常等表现。分水岭梗死性痴呆属于低灌注性血管性痴呆。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表现为经皮质性失语、记忆减退、失用症和视空间功能障碍等。出血性痴呆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的痴呆。丘脑出血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常见。硬膜下血肿也可以导致痴呆,常见于老年人,部分患者认知障碍可以缓慢出现。病理检查发现,微小血管病变致多发性小灶梗死是很多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共同特征[7-8]。大脑内胆碱能神经纤维束可投射到大脑皮质与杏仁核,且具有维持脑血流量与微循环的作用,而缺血性脑损伤会影响胆碱能神经传导,引起脑内乙酰胆碱递质含量减少,从而导致大脑皮质与海马区的乙酰胆碱活性受到抑制[9]。丁苯酞是脑微循环重构剂,是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具有线粒体保护作用。用于血管性痴呆疾病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的脑微循环,提高患者的脑血流量。另外,能够促进抗神经细胞凋亡,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10-11]。另外,研究中发现丁苯酞与天然的左旋芹菜甲素结构相同。治疗工作中发现,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情况下,可以改善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损伤、神经功能缺损等情况。进行动物药效学研究,丁苯酞药物研究中可以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梗死面积,能够给阻脑卒中患者的脑损伤病理环节,抗脑缺血作用明显。另外,能够减轻患者的脑水肿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的脑能量代谢、微循环、血流量。同时,此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抗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12-13]。丁苯酞药物可以提高脑血管内皮NO、PGI2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14-15]。通过保护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而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还能抑制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凋亡[16]。有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的记忆力与空间学习能力[16]。临床研究表明,丁苯酞能够有效改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
艾地苯醌是一种调节能量代谢的药物,抗氧化活性显著,是辅酶Q10的100倍。研究表明,艾地苯醌可通过提高脑线粒体的呼吸活性,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减轻线粒体生成过氧化脂质化,调整脑代谢时的能量代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而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功能损害。动物实验表明,艾地苯醌能够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其中的机制可能与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抑制神经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17-18]。临床研究表明,艾地苯醌与丁苯肽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可更加有效地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丘脑葡萄糖代谢,从而提高治疗效果[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血浆5-HT和DA水平明显提高,且而对照组的5-HT和DA水平改善不及研究组,同时研究组MMSE评分与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艾地苯醌与丁苯肽联合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神经递质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用药。
综上所述,艾地苯醌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能够较单纯丁苯酞治疗进一步提高患者血浆神经递质水平,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