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医学实验正文

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对比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12-14
  • 阅读量37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内一科接受临床治疗的5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全胃癌18例,胃上部癌20例,胃中部癌13例,胃下部癌7例,对患者进行术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情况的收集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统计发现,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生长方式(团块、巢状、弥漫性)、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乳头状癌)、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认识不同胃癌部位的临床病理特点,能够指导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胃癌 不同部位 临床病理学 预后

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命健康。就目前的治疗方法而言,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能够最大可能减缓癌症的发展[1-4]。但是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不佳的问题仍旧存在,需要继续改进手术方式和研发新的手术工具,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胃癌的预后较以往有着明显的改善[5-8]。本文选取2017—2020年在我院内一科接受临床治疗的5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胃上部癌、胃中部癌、胃下部癌、全胃癌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状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内一科接受临床治疗的58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且术后的病理检查及随访资料齐全,按照临床分类标准,将累及全胃的癌定为全胃癌,将累及胃上部的癌定为胃上部癌,将累及胃中部的癌定为胃中部癌,将累及胃下部的癌定为胃下部癌。58例患者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为(38.21±2.5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平均病程为(4.53±2.03)年;其中全胃癌28例,胃上部癌30例,胃中部癌23例,胃下部癌17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癌确诊的标准,无严重精神障碍影响因素,无心脑血管等严重病变危及生命危险,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淋巴结病检取材个数均≥10个,对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生长方式(团块、巢状、弥漫性)、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乳头状癌)、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1.3 观察指标
生长方式参考乔鲁冀标准分为团块状、巢状和弥漫性生长3型。组织学分型按《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分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乳头状癌。按照临床分期标准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研究分析中,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使用的软件是SPSS18.0,采用χ2对计数的资料进行检验,用t对计量进行检验,数据之间的差异使用P值来分析。

2 结果

胃上部癌20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7例,45~59岁的6例,≥60岁的7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4例,腹膜转移4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4例,巢状生长9例,弥漫性生长7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6例,黏液细胞癌4例,乳头状腺癌4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9例,Ⅳ期2例。经胃镜检查复发5例。见表1。
胃中部癌13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3例,45~59岁的5例,≥60岁的5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8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9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3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2例,巢状生长5例,弥漫性生长6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5例,黏液细胞癌2例,乳头状腺癌1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2例。经胃镜检查复发1例。见表1。
胃下部癌7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2例,45~59岁的3例,≥60岁的2例;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4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4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2例,巢状生长1例,弥漫性生长4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1例,黏液细胞癌2例,乳头状腺癌1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3例,Ⅳ期1例。经胃镜检查复发4例。见表1。
全胃癌18例患者年龄为年龄≤44岁的5例,45~59岁的4例,≥60岁的9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0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5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5例,巢状生长8例,弥漫性生长5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7例,黏液细胞癌3例,乳头状腺癌2例;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7例,Ⅳ期3例。经胃镜检查复发1例。
由上述分析发现,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生长方式(团块、巢状、弥漫性)、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细胞癌、乳头状癌)、病理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3 讨论

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排行中,胃癌处于前沿,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预后情况模糊不清[9-12]。虽然近几十年来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胃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胃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仍然很低[13-16]。胃癌患者大多在中晚期确诊,大部分的患者在综合治疗后仍有复发和转移,胃癌发生部位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上胃癌、中胃癌、下胃癌和全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预后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的差异,旨在对胃癌的治疗提出规范化治疗建议[17-20]。本研究数据表明,上胃癌、中胃癌、下胃癌和全胃癌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21-24]。但是胃癌在胃上部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其独特的致癌和促癌因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促进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这可能是该部位患者年龄较高的原因[26-29]。肿瘤病理学是肿瘤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学的重要研究基础,反映了某一肿瘤恶性的性质或程度[30-32]。不同时期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显著差异[33-35]。本研究结果可见胃上部癌30例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5例,肝转移6例,腹膜转移9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4例,巢状生长12例,弥漫性生长14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10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9例,黏液细胞癌4例,乳头状腺癌6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5例。胃中部癌23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4例,腹膜转移7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5例,巢状生长8例,弥漫性生长10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8例,印戒细胞癌2例,管状腺癌7例,黏液细胞癌3例,乳头状腺癌3例;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10例,Ⅳ期4例。胃下部癌17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1例,肝转移1例,腹膜转移5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3例,巢状生长6例,弥漫性生长8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5例,黏液细胞癌2例,乳头状腺癌4例;病理分期:Ⅰ期1例,Ⅱ期6例,Ⅲ期8例,Ⅳ期2例[36-38]。全胃癌28例患者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19例,肝转移3例,腹膜转移6例;生长方式:团块状生长8例,巢状生长12例,弥漫性生长8例;组织分型:低分化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1例,管状腺癌10例,黏液细胞癌5例,乳头状腺癌5例;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3例[39-42]。经胃镜检查复发胃上部癌5例胃中部癌1例,胃下部癌4例,全胃癌1例[43-45]。
综上所述,临床认识不同胃癌部位的临床病理特点,能够指导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路川,魏晟宏,叶再生,等.吻合口与非吻合口处残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1):67-72.
[2]刘革新,刘盼,陈维顺.胃癌免疫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7):849-853.
[3]李焱芳,陶芹,李韶华,等.卡培他滨辅助紫杉醇+顺铂化疗对胃癌患者c TnI、BNP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4):437-440.
[4]周君.术前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及准确度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0):67-68.
[5]徐晓燕,毛由冰,范莉芳,等.灰度直方图图像处理技术在胃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大理大学学报,2021,6(4):36-39.
[6]李绍雪,张承顺,陈文生.血清CEA、AFP、CA72-4联合检测评价胃癌分化程度的效能[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26(3):305-308,313.
[7]袁野,常剑,刘冬波,等.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3):79-83.
[8]宋丹,王艳艳,张杰,等.BRSK2、ZFX及CTHRC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2):18-23.
[9]郗洪庆,李佶阳,李少卿,等.胃癌根治术后残胃癌与胃癌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5):507-513.
[10]于云鹏,俞静,杨林,等.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年代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20(2):98-101.
[11]杨沁怡,何如吉,化宏金,等.伴血清甲胎蛋白升高的胃癌6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7,46(12):855-856.
[12]徐娟,张承顺.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水平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意义[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8,30(11):771-773.
[13]马君俊,张鲁阳,臧潞,等.腹腔镜T4a期胃癌根治术的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12):1210-1216.
[14]周易,朴正爱,王海,等.胃癌的Lauren分型与ERCC1、BRCA1、XRCC1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癌症进展,2016,14(11):1142-1145.
[15]王玮,孙哲,邓靖宇,等.基于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库的胃癌外科治疗相关数据的整合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2):179-185.
[16]肖仕明,陈凛,彭正,等.残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附114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11):1191-1199.
[17]何晓莉,严浩然.残胃癌与胃癌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4):18-19.
[18]曹爽.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4):19-20,23.
[19]周灿宦,李红全,李成之,等.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智慧健康,2021,7(10):64-66.
[20]董敏,史恩溢,顾丽,等.修订版Lauren分型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1,37(4):398-401.
[21]张静静,于芳.早期胃癌30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9):79-80.
[22]赵四成,陈橼,李海东,等.转录因子FOXQ1和增殖指数Ki67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相关性研究[J].交通医学,2020,34(4):349-353.
[23]张世杨,杨国云,冯晓东.胃癌根治术后血清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及癌抗原19-9水平与复发或转移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4):127-129.
[24]田园,杨沛刚,李勇,等.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1,36(4):249-253.
[25]朱子毓,汪亦民,李凤科,等.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胃窦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9(2):149-155.
[26]时强,周平红,钟芸诗,等.牙线辅助牵引法在内镜全层切除胃底固有肌层肿瘤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10):727-731.
[27]陈蕾,邹桂华,张同先,等.比较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5):30-31.
[28]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等.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8):840-850.
[29]次仁卓嘎,扎西卓玛,焦南林,等.西藏山南地区内镜活检HER2阳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49(4):387-391.
[30]胡晓峰,李磊,聂双发,等.不同发病部位原发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3):449-451.
[31]吴晖,吴文辉,徐建波,等.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8):3847-3851.
[32]周君.胃癌患者病理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1):92-94.
[33]吴晓丽.程序化护理在内镜下上消化道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4):2617-2619.
[24]管世昊,王成,张成武,马晓明.青海地区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24(7):627-631.
[35]罗程,徐永成,余志金,等.超声内镜检查对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15):128-131.
[36]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8):841-852.
[37]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17(8):767-778.
[38]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8):536-546.
[39]周平红,钟芸诗,李全林.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8):519-527.
[40]周德奇.扶正抗癌汤联合FOLFOX4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4):122-123.
[41]董磊,夏猛,尚康兴,等.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VEGF、MMP-2、MMP-9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12(9):1221-1225.
[42]李修奎,孟德杰.术前ceMDCT用于原发性胃癌壁外静脉血管侵犯诊断与术后无病生存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10):1367-1372.
[43]陈建,黄海霞,卢超,等.CT影像组学预测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的可行性[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0(4):351-356.
[44]张世杨,杨国云,冯晓东.胃癌根治术后血清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及癌抗原19-9水平与复发或转移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4):127-129.
[45]祁晓婷,单新洁,姚蕾,等.胃癌应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1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