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检验医学正文

尿毒症患者行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对钙、磷代谢的影响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2-07
  • 阅读量30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效果及对血钙、血磷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78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实施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持续性腹膜透析方案治疗尿毒症具有确切疗效,同时可降低患者血清钙、磷等代谢指标,安全性理想,提倡运用推广。

关键词:尿毒症;持续性腹膜透析;钙;磷,甲状旁腺素;


尿毒症为肾衰竭患者终末期表现,肾衰竭指受肾脏疾病影响引起肾功能减退,直至发生相应代谢紊乱等综合征。据统计,全球慢性肾病患病率为8%~16%,我国成人慢性肾病的患病率高达13.3%,其中1%左右的患者进展为尿毒症,对患者日常生活、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损害[1]。目前临床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方式为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两者如何选择成为亟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2]。尿毒症患者接受透析治疗的过程中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血钙、血磷等代谢紊乱、凝血功能异常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在保障疗效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78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血液透析与持续性腹膜透析两种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78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1.13±3.55)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94±1.75)年。其中11例患者原发病为高血压肾病,18例患者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10例患者原发病为其他肾脏疾病。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62.02±3.63)岁;病程2~17年,平均病程(9.02±1.77)年。其中12例患者原发病为高血压肾病,17例患者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10例患者原发病为其他肾脏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确诊尿毒症。(2)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患者。(2)血管通路障碍患者。(3)抵触配合治疗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方案,使用常规血液透析设备,透析液选择碳酸氢盐类制剂。在透析实施过程中,血流量设定为250 m L/min,充分固定相关管路,提醒患者及其家属不得擅自触碰,以免造成脱落。每次透析治疗时间控制在4 h左右,每周开展3次治疗,每次治疗至少间隔1 d。

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膜透析治疗方案。使用百特公司的腹透液,并采用持续性透析方式,每天需更换透析液4次,每次更换剂量为2 L。

透析过程中测量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指标,采用阿法骨化醇处理,每次0.25μg,1次/d,或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适当调整药量,最大剂量为0.5μg。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为显效(疾病症状基本消失,指标检测结果处于正常范围)、有效(疾病症状有所减轻,指标检测结果明显好转)、无效(疾病症状及指标检测结果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三种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的水平变化。分别在两组患者接受透析治疗前和透析治疗进行3个月后采集血液样本,在空腹状态下抽血,并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液中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等含量给予测量。(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尿毒症是所有肾脏病变的终末阶段,标志着人体肾脏功能处于快速衰退阶段,此时的功能衰退具有不可逆、持续性的特征,进而引发人体内代谢功能障碍,毒性物质开始快速累积,最终引发全身性的毒性病理反应[3]。目前临床尚无治疗尿毒症的有效手段,只能通过透析的方式代偿肾脏的代谢功能,以将大多数有害代谢物质排出体外,纠正失衡的水电解质、离子等平衡状态,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但在实际应用时,如选择长期透析的方式,很容易造成人体内钙离子、磷离子等大量流失,不利于骨骼的代谢功能,常常会引起骨骼疼痛或畸形。同时,钙离子代谢紊乱还会增加心血管意外病变的发生率,如冠心病、心绞痛等,并会引发慢性心脏平滑肌舒张或收缩功能障碍、心室重构性肥大等心脏疾病,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5]。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所使用的血液透析疗法均以体外循环为基础,借助生物半透膜材料,对血液中的大多数有害物质进行过滤,以达到净化血液内环境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纠正处于失衡状态的水电解质等代谢。通常血液透析以每周为单个治疗周期,每周需开展3次治疗,每次透析至少间隔1 d,以便机体自我修复和代谢,每次透析时间也需保持在4 h左右[6]。由于血液透析治疗本身属于有创治疗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人体会处于不同程度的应激状态,加之血流动力学、血液渗透压等指标的改变,会引起患者体内生理状态的紊乱。加之尿毒症患者还有较大概率合并其他慢性病变,甚至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低血压的情况,导致部分群体在应用血液透析治疗时的风险增大。(1)低血压是影响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因素,部分尿毒症患者的年龄过大,或已经合并心血管疾病,即导致其体内存在较为严重的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加之患者需要服用多种治疗药物,导致部分时间内可能伴有低血压的症状[7]。过低的血压会限制血液透析本身的超滤作用,且低血压会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影响体外循环速度,血液引出体外后无法及时返回人体,使得多个脏器处于慢性缺氧性、缺血性损伤状态,长期治疗容易产生其他合并症。(2)凝血功能障碍会降低血液透析治疗后穿刺点的凝血能力,继而在短时间内造成出血症状,使逆行性感染的概率进一步升高,加之部分患者血液透析时需加用抗凝剂,会进一步升高出血的风险[8]。

腹膜透析疗法则是借助人体腹膜本身的半渗透特性,选择浓度适中的透析液,再利用重力影响制作的腹透管,将透析液灌入腹腔。而进入腹腔内的透析液浓度与血液存在一定的差值,就会使血液中的物质沿浓度差渗透入腹腔透析液内,再经由腹膜内外浓度梯度差弥散出体外[9]。在此过程中为保持浓度差,需定时对透析液进行更换,避免渗出物质再次返回至血液,达到清除有害代谢物质的治疗目的。临床通常使用Y形透析设备,并采用双袋双联的管路施行连续性透析治疗,在此过程中可实现患者的不卧床治疗模式,大幅提升了临床透析疗法的舒适性。但腹透管需要经由外科手术的方式放入腹腔,且在腹腔透析过程中还可能引起血浆中蛋白的大量流失。根据国际医学界研究显示,在腹膜透析过程中,患者血浆中白蛋白含量每降低1 g/L,其感染的风险都会明显升高,即说明在实施腹膜透析时必须对血浆蛋白指标进行定时监测,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尿毒症患者经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后血钙[(1.22±0.17)mmol/L]、血磷[(1.73±0.13)mmol/L]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贾宝娟等[12]研究结果持续腹膜透析组患者治疗后钙[(1.27±0.23)mmol/L]、磷[(1.72±0.05)mmol/L]水平低于对照组一致,由此可见,持续腹膜透析方案治疗尿毒症具有调节患者代谢指标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持续性腹膜透析方案治疗尿毒症疾病具有确切疗效,同时可降低患者血清钙、磷等代谢指标,安全性理想,提倡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