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检验医学正文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1-02
  • 阅读量28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7月-2020年9月收治的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观察组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梭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2、3个月后,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能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改善肠道菌群水平,提高乙型肝炎病毒DNA、乙型肝炎e抗原转阴率,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关键词: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肠道菌群;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是引发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可损伤患者肝细胞,进而导致肝细胞出现炎症、坏死等[1]。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并且在病情不断恶化下易引发严重疾病,如肝硬化等,甚至引发肝细胞癌,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不断升高[2]。在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中,多进行抗肝纤维化、抗炎、改善肝功能、抗病毒等治疗,其中抗病毒为主要治疗措施,以此延缓疾病进展,进而防止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有利于病情改善[3]。在临床长时间实践中发现,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显著。本研究旨在分析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7月-2020年9月收治的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6~58岁,平均(47.41±3.16)岁;病程2~9年,平均(5.58±1.73)年;文化程度:小学9例,初中18例,高中10例,高中以上5例。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37~59岁,平均(46.76±3.71)岁;病程1~9年,平均(5.34±1.58)年;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9例,高中11例,高中以上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参加本研究前未服用抗病毒药物及干扰素者。

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肾功能不全者;(3)寄生虫、化学毒物等引发肝细胞受损而导致的肝功能异常者;(4)终末期肝病者。

方法: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生产厂家: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651]治疗,1次/d,10 mg/次,共治疗3个月。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237)治疗,1次/d,0.5 mg/次,餐前或餐后2 h服药,共治疗3个月。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 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主要包括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 L)。(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水平,通过细菌16S r DNA荧光定量PCR对肠道菌群水平进行测定,主要包括双歧杆菌、梭菌、肠杆菌、肠球菌。(3)比较两组治疗1、2、3个月后乙型肝炎e抗原累积转阴率和乙型肝炎病毒DNA累积转阴率,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乙型肝炎e抗原进行测定,采用PCR测定乙型肝炎病毒DNA。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ALP、ALT及TBi 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ALP、ALT及TBi 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双歧杆菌、梭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梭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1、2、3个月后乙型肝炎e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率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3个月后,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1、2、3个月后乙型肝炎e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率比较[n(%)]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为慢性传染性疾病,在各类肝病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且由慢性乙型肝炎引发的肝衰竭、肝细胞癌等对人们身体健康影响较大[4]。当前,在中国新生儿计划免疫中,乙肝疫苗为重要部分,能避免母婴传播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但是对于已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需通过有效的治疗避免病情进展,防止发展为终末期肝病。人体消化道中存在多种微生物,主要为细菌,菌种较多,并且肠道也是身体细胞数量最多的独特组织器官,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物处于相对恒定状态,一旦人们受到精神、外界环境的影响,就会影响肠道微环境,进而出现肠道功能紊乱[5]。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治疗期间需要长时间维持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从而促进肝功能的改善,并且保证预后效果。有学者认为,肝脏疾病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联系,经自身代偿能促进异常菌群的排泄,进而使菌群状态得以恢复,使其保持在稳定状态。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功能异常后会引发肠道动力障碍,并且容易影响胆汁分泌,增加致病菌黏附及生长机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6]。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患者肝功能病情加重,严重影响其预后。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核苷类似物药物应用较多,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能取得较好的抗病毒作用,且安全性好,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以上药物存在复发风险,并且会出现耐药性等问题,进而临床应用整体效果欠佳。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后,能有效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及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有益菌数量会降低,致病菌数量较多。有学者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越严重,其肠道定植抗力降低越明显,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患者病情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肠道定植力,增加有益菌的同时减少致病菌,最终促进肠道微生态的改善[7,8,9]。恩替卡韦临床应用效果较好,该药对乙肝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能减少身体免疫受到乙肝病毒的刺激,减轻负性免疫调节,进而发挥免疫控制的作用。恩替卡韦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启动环节,进而有效阻断病毒装配过程,还能阻断前基因组m RNA逆转录附链及病毒延伸过程。同时,恩替卡韦可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DNA正链合成及病毒复制。用药后,药物在30~90 min即可达到浓度峰值,起效较快,并且用药6~10 d后能达到稳定效果。恩替卡韦主要代谢途径为肾脏,其清除率较高,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患者出现药物依赖性,使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ALP、ALT及TBi 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梭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2、3个月后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能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改善肠道菌群水平,提高乙型肝炎病毒DNA、乙型肝炎e抗原转阴率,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戚励,裴冬梅,杨惠,等恩替卡韦联合美常安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6):61-65.

[2]徐勇,冯继红黎志良,等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比较[J].临床内科杂志2018,35(3):196-197.

[3]黄鑫林海燕高鹏,等恩替卡韦联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10、 IL-17、 MIF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6)-:130-133.

[4]陶军秀,李晓东.梁海莉等补肾祛邪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受试者临床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医杂志,2018,59(19):46-51.

[5]梁艳丽,郭莉,胡凯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对经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发生肾损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功能改善情况的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8 ,41(5):405-409.

[6]梁超,毛锺山,闫宏宪重组人干扰素a -2b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药物评价研究,2019,42(5):967 -969.

[7]孙静,朱琳,池欣,等恩替卡韦单药与联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9):65-69.

[8]庄海珍.林丽华.双环醇片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19(6):113-116.

[9]乐凡,张鑫.朱晓骏,等补肾健脾方对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KT细胞功能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2(3):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