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树海 揭阳市慈云医院
摘 要:目的:研究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其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通气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均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来说,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使其呼吸功能得到改善,使其住院时间缩短,避免并发症发生,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功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类型,同时也是急重症之一,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是多器官功能障碍、全身炎症反应集中在肺部的一种表现,其发病通常由肺内原因或肺外原因导致,主要特征为呼吸急促急性发作,同时伴随顽固性低氧血症,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肢端发绀、口唇发绀等,这也是导致爆发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继发于严重创伤、休克以及感染等症状,不仅起病急,而且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患者预后较差[1]。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来说,机械通气是主要治疗方式,可以使其肺功能损害得到很大程度的逆转,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但常规机械通气模式属于有创机械通气,容易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增加患者病死率[2,3]。近些年,伴随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中应用更加广泛,患者不仅耐受性良好,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及血气分析指标[4,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其呼吸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3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0.23±6.56)岁;基础疾病:3例创伤、4例休克、8例感染;致病原因:10例肺内原因、4例肺外原因、1例混合原因;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21.55±3.67)分。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0.30±6.63)岁;基础疾病:2例创伤、4例休克、9例感染;致病原因:11例肺内原因、3例肺外原因、1例混合原因;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21.06±3.59)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急性发病;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在200 mm Hg以内,且经过生化减压、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家属知晓且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合并肺结核、肺栓塞、肺部肿瘤疾病;因继发性原因导致疾病;合并致命性低氧血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气道分泌物过多或频繁呕吐无法通气治疗,需要紧急气管插管;感染性休克;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等。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频率设置为15~25次/min,氧浓度设置为50%,潮气量设置为5~12 m L/kg,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据此调整通气参数。
观察组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经鼻罩、面罩通气,设定S/T模式,呼吸频率设置为12~18次/min,氧流量设置为1~3 L/min,呼气末正压设置为8~24 cm H2O,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据此调整通气参数。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包括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3)比较两组患者通气功能,包括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4)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包括感染性休克、活动性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 总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通气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通气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均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通气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通常是由误吸、肺炎、肺挫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受损,出现肺泡水肿、间质性水肿,并在肺泡表面产生一层透明膜,这将会升高肺泡的通透性,向肺纤维化进一步发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难治性低氧血症、进行性呼吸窘迫等现象,这一疾病不仅发病急,而且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现阶段,临床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多以尽早祛除致病因素为主,并对缺氧状态进行及时纠正,使肺泡通气维持正常状态,机体组织血氧状态得到改善,在纠正缺氧治疗方式上以有效呼吸支持为主。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有创机械通气属于常用方式,通过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方式实现通气目的,使通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为原发病治疗争取时间。但由于需要建立人工气道,所以难免会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等不良情况,这均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属于机械通气方式之一,其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通过面罩或鼻罩的方式与呼吸装置相连接,使肺泡通气状态得到改善,不仅具备较高的舒适度,而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对无创正压通气模式在我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提供参考。
在急性呼吸衰竭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类型,这一疾病通常由多种因素导致,使得肺脏内血管组织因液体交换异常,肺内水量增加,肺部顺应性降低,肺泡缩小,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衡[6]。临床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明显呼吸困难现象,同时伴随严重低氧血症等现象。这一疾病属于高危病症,需要强化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同时密切关注其呼吸变化,做好监护工作,如果发现氧分压下降,呼吸频率明显升高,则需要及时予以有效处理,实施呼吸支持,减轻对其他重要脏器的影响[7,8]。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来说,早期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可以使严重缺氧症状得到改善,同时也可以为各项基础治疗措施的实施争取更多时间,因此需要予以重视[9]。本研究中,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气分析及通气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项目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无创正压通气的实施效果更佳。这主要是因为与有创通气相比,无创正压通气无须插管,可以间歇通气,湿化气道,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经面罩、鼻罩连接呼吸装置,可使肺泡通气得到改善,舒适度高、安全性高[10]。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来说,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以使其呼吸功能得到改善,使其住院时间缩短,避免并发症发生,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罗茜,王一,万秋风,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病毒性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5):694-699.
[2]范昌碧,董琼,王波,等.胸腺肽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 15(12):141
4-1416.
[3]张梦然,张玫.无创正压通气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9.42(4):335-337.
[4]刘晓姝,解郑良,陈丽娟,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脓毒症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 2017 ,38(9): 1055-1058.
[5]姚元波,张应琼.双水平气道无创正压通气在开放性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台征的患者中应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 13(22):3216-3219.
[6]尉玉杰,王磊,井慎,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4):289-290.
[7]刘霜,朱华栋,于学忠,等.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对于肺源性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初始治疗的效果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3):18
1-187.
[8]叶静,黎贵湘,方怡.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佳吸气压力探讨[J].四川医学, 2018,39(12):1340-1345.
[9]王常永,冯丽芝,商敏,等.不同无创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气指标及预后影响[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9.7(4):249-251.
[10]徐汉瑾,杨英,张文华,等.正压通气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率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 ,29(7):57-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