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分析肛肠手术患者术后的直肠出血情况。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0例肛肠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后直肠出血发生情况,包括术后出血时间、出血量、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等,统计直肠出血的发生率;分析直肠出血的原因,探讨其治疗方案,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5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直肠出血4例,发生率为8.0%,包括肛瘘切开术1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1例,直肠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直肠放射切口瘢痕松解术1例。4例患者均于术后3~10 d发生直肠出血,平均出血时间为(5.20±0.60)d;出血量为44~241 mL,平均出血量为(133.90±74.50)mL,经及时处理与治疗,均成功止血,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13~27 d,平均住院时间为(18.40±3.80)d。直肠出血原因中,创面损伤2例,占比50.00%,术后活动动作过大1例,占比25.00%,未及时处理血管丰富部位的切口1例,占比25.00%。结论 肛肠手术后直肠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多,应做好预防措施,一经发现必须及时处理与治疗,以确保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肛肠手术 术后 直肠出血 临床分析
肛肠手术是普通外科的常见手术类型,是治疗肛肠疾病的有效术式[1]。然而,临床实践发现,肛肠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直肠出血就是其中一种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发生于伤口愈合前[2]。不同患者的直肠出血情况存在明显差异,齿线以上的出血较难被发现,齿线以下的出血则极易被发现[3]。肛肠手术并发症的常见症状为腹部胀痛、肛门坠痛等,部分患者伴有便血症状[4]。直肠出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效果与预后,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因此应做到积极预防、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鉴于此,本研究就医院50例肛肠手术的术后直肠出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0例肛肠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18~73岁,平均(47.40±10.20)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1.60±0.30)年;手术方式:肛瘘切开术17例,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9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8例,经肛门括约肌直肠息肉切除术7例,直肠脓肿切开引流术5例,直肠放射切口瘢痕松解术4例。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真实。(2)经症状表现、影像学等检查证实,满足临床诊断标准。(3)符合手术指征,顺利完成手术。(4)对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1)入院1个月行其他外科手术治疗者。(2)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4)精神疾病者。(5)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术后直肠出血发生情况,包括术后出血时间、出血量、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等,统计直肠出血的发生率;分析直肠出血的原因,探讨其治疗方案,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直肠出血4例,发生率为8.00%,包括肛瘘切开术1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1例,直肠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直肠放射切口瘢痕松解术1例。4例患者均于术后3~10 d发生直肠出血,平均出血时间为(5.20±0.60)d;出血量为44~241 m L,平均出血量为(133.90±74.50)m L,经及时处理与治疗,均成功止血,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13~27 d,平均住院时间为(18.40±3.80)d。直肠出血原因中,创面损伤2例,占比50.00%,术后活动动作过大1例,占比25.00%,未及时处理血管丰富部位的切口1例,占比25.00%。
3 讨论
发生于肛门与直肠上的疾病统称为肛肠疾病,其患病率高,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常表现为贫血、便血,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皮肤瘙痒、肛门湿疹、阴道炎、尿道炎、膀胱炎等症状,还可能导致细菌大量繁衍,继而加重症状,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构成不利影响[5-6]。肛肠疾病好发于肛门直肠肠端,其病理机制与病理状况均较复杂,影响因素包括内因(生理因素、解剖因素、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等)和外因(饮食因素、职业因素、生活习惯、排便异常等),且和多种组织存在一定的关联,导致其治疗难度较大。目前,我国针对肛肠疾病的治疗一般以手术为主,效果尚可,但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了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7-9]。肛肠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肛肠结构较特殊,其自身带有较多的细菌,且在人体肠道中一般具有一定量的菌落,因此在治疗后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继而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直肠出血作为肛肠手术后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会给患者造成心理与生理上的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威胁生命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防治[10-11]。本研究组50例患者,术后发生直肠出血4例,其中包括肛瘘切开术1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1例,直肠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直肠放射切口瘢痕松解术1例,发生率为8.00%,说明肛肠手术后直肠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应做好防治措施。
肛肠手术后发生直肠出血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术后活动动作过大,当日排便或用力大便导致血痂脱落,或创面损伤。(2)患者未遵医嘱,在治疗期间食用了刺激性食物。(3)在治疗期间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类药物,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因此术后易出血,且止血难度较大。(4)患者合并肝硬化、高血压、腹内肿瘤,或伴有腹水,导致门静脉回流受阻,因而易发生原发性出血或继发性出血。(5)患者伴有缺乏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减少等疾病时,易导致术后出血。(6)手术切口较大,术中有活动性出血时难以快速、有效止血;或术中对肛门创面进行敷料填塞时处理不当,不够紧实、牢固,因而引起术后直肠出血。(7)手术切口位于齿线之上,黏膜层到黏膜下层和基底层之间的区域因为血管较多导致术中止血、处理难度较大,稍有疏忽则会引起术后出血。(8)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时,术中未对结扎部位进行缝合导致术后结扎线脱落,或术后7 d左右患者出现内痔核坏死、脱落,因而发生出血。(9)因大便干燥,如厕时用力过大或扩肛、剧烈运动,导致创面损伤、血痂脱落,继而引起出血[12-15]。本组术后发生直肠出血的4例患者中,因创面损伤2例,术后活动动作过大1例,未及时处理血管丰富部位的切口1例。
肛肠手术后直肠出血的危害性较大,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肛肠术后直肠出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肛垫位置一般相同,处于肝门右前、右后、左侧,由血管、平滑肌、弹力纤维、结缔组织等形成;术后出血点位置一般处于2~4点钟、11~12点钟处,出血位置和肛垫分布基本吻合。根据肛肠术后直肠出血的特点,临床治疗方法如下:(1)观察出血特点,认真、准确查找出血点,做到有目的性的止血。(2)采用凝血酶、明胶海绵、止血粉、云南白药等覆盖于出血部位,并予以压迫止血;肌内注射酚磺乙胺或静注氨甲苯酸注射液,同时根据需要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加重;大量出血或止血效果不佳者,可用含肾上腺素的湿纱布压迫出血点基底部,或于渗入部位压入云南白药;效果仍然不佳者,可用纱布压迫(将多层纱布包饶在中空乳胶管上外围以粗丝线捆扎,涂抹上止血粉与膏药,再以纱卷置和);出血量大且血压下降者,血管易出现回缩性出血,但暂未找到出血点时,可进行输液升压,并对病灶进行实时观察;血压复常后再对出血创面进行结扎,以防小血管出血遗漏[16-17]。(3)采用上述方法止血效果不佳者,考虑是血管结扎线脱落出血或博动性动脉出血居多,可在在骶管麻醉下应用肛门镜寻找出血点,并进行缝扎止血处理。(4)大出血且伴有休克症状者,对其进行局部止血处理时,应尽快控制活动性出血,并立即治疗休克,予以吸氧,保持静脉通路顺畅,必要时予以输血治疗,以确保足够的血容量[18]。(5)成功止血后行血常规检查,明确患者血型,记录凝血时间,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6)术后3 d对患者进行排便观察与记录,提醒患者禁止用力排便,穿宽松、舒适的衣物以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禁食刺激性食物,以确保大便顺畅。(7)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甲硝唑、青霉素等,以防感染[19]。本组患者术后直肠出血时间为3~10 d,出血量为44~241 m L,经及时处理与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成功止血,无死亡病例;治疗13~27 d后均治愈出院。
临床实践表明,加强肛肠手术后的观察与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直肠出血的发生率。经总结,建议可采取如下措施预防术后直肠出血:(1)术前积极完善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时间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术后结肠出血的风险因素,一旦发现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详细了解其疾病史、用药史、手术史等情况,确保患者符合手术适应证。(3)设计合适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操作动作应轻柔,避免对邻近组织等造成损伤,以降低术后出血风险。(4)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告知术后1 d内禁止排便,并详细讲解排便的不良危害,术后1 d使用润肠通便药物,每日1次,保证大便顺畅,以防用力排便引起出血;必要时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灌肠排便[20]。
综上所述,肛肠手术后直肠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多,应做好预防措施,一经发现必须及时处理与治疗,以确保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