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副词“差”的产生及其发展

  • 投稿黎贝
  • 更新时间2017-11-08
  • 阅读量507次
  • 评分4
  • 26
  • 0
摘 要:“差”是西汉时期出现的副词。最初作为程度副词的“差1”分为两类,即表轻度的程度副词“差11”和表高度的程度副词“差12”。“差11”是由“选择”义动词“差”和“差别”义名词“差”语法化而来,到了现代汉语中,只作为文言词语使用。“差12”到了清代,几乎已经不见用例。从六朝时期开始,由“差12”发展出的表“毫”义的否定性副词“差2”被广泛使用,发展至现代汉语,已不见用例。

关键词:差 副词 产生 发展

副词“差”产生于上古时期,活跃于中古,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关于“差”的研究,董志翘、蔡镜浩在《中古虚词语法例释》[1]中对“殊”的“较”义、“最”义和“毫”义作了较为全面的分类。专门探讨“差”的语法化过程和机制的论著尚不多见。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差”的语法化过程。

一、副词“差”的功能和意义

杨树达《词诠》[2](P189)指出“差”为表度副词,义为“仅”“略”“较”。张相认为,“差,甚辞,犹最也;颇也。与差少之本义相反”。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1]分析了副词“差”的三种意义。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3](P107-109)将其分为范围副词和程度副词。可见,时贤对于“差”的副词用法看法不同。此外,一些字典和词典也收录了“差”的副词用法。如《汉语大字典》①[4](P543-545)《汉语大词典》①[5](P973-974)《古代汉语虚词词典》②[6](P48)《近代汉语虚词词典》③[7](P363)都认为“差”是个程度副词。其中,《近代汉语虚词词典》[7]将“差”分为“表示高度的程度副词”和“表示轻度的程度副词”。笔者认为以上分类还不够全面,试图在参考前人辞书、专著的基础上,借鉴《近代汉语虚词词典》[7]对程度副词“差”的分类,对“差”的功能意义进行更为全面合理的分析。

(一)程度副词

简称“差1”,分为两个小类。

1.表轻度的程度副词。可解释为“较”“稍”“略”,记为“差11”。

(1)日月礼次天地,故朝以二分,差有理据。(《全梁文·卷四十九》)

2.表高度的程度副词。可解释为“最”“很”“甚”,记为“差12”。

(2)物理贵见微、勇退差为贤。(《七月十一日见落叶》)

(二)否定性副词

表全面否定,可解释为“全”“绝”“毫”,记为“差2”。

(3)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全梁文·卷五十五》)

二、“差”的语法化过程

(一)关于词源的词义

“差”的原义为“差错”“失当”。《说文》:“差,贰也。差不相值也。”[8]在先秦时期已有用例。如:

(4)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尚书·周书·吕刑》)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左不相值也者,左之而不相当则差矣……《吉日传》曰‘差,选也’,其引申之义也。”[9]可见,原本表示“差错”义的“差”后引申出“差别”义名词“差”和“选择”义动词“差”。如:

(5)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卷五》)

(6)差时择日,简与玄服。(《全上古三代文·卷十》)

(7)差择微言之眇,诠以至理之文。(《淮南子·卷二十一》)

例(5)中,“爱无差等”即“爱没有差别等级”。例(6)中的“差”与“择”对应,词义相同。例(7)中的“差择”为同义连用,释为“选择”。

“差别”义名词“差”和“选择”义动词“差”对“差”的语法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差”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1.“差”语法化的开端

刘坚等认识到句法位置对实词虚化的重要影响,认为“就多数情况而言,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改变而诱发的。”[10]先秦时期,“差”就出现在了“V1+V2”的V1位置,这为“差”的语法化创造了必要的语法条件,此时的“差”处于状语位置,这为“差”由动词变为副词提供了可能。

2.程度副词“差1”的产生

(1)“差11”的产生

表轻度的程度副词“差11”大致萌芽于西汉,东汉继续发展,六朝开始广泛使用,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在现代汉语中,只用于书面语。如:

(8)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史记·平淮书》)

(9)凡在汉书者,本末体殊,大略粗举,其经传所遗阙者差少。(《前汉纪·序》)

(10)现在所服之药与母亲大人十五年前所服之白术黑方略同,差有效验。(《曾国藩文集·从政篇》)

例(8)被认为是“较”义副词“差”首次出现的用例,表程度较低,“二曰差小”意思是“第二品重量较小”。《汉语大词典》[5]将此例作为“较”义副词“差”的第一个用例。但是,至西汉,“差”作为程度副词的用例仅此一例。只能说西汉是副词“差”的萌芽时期。例(9)中,“差”处于状语位置,用来修饰“稍”,“其经传所遗阙者差少”即“所遗漏缺少的经传较少”。例(10)中“差”表示药效的程度,义为“略”。

导致演变的因素如下:

一是“选择”义动词“差”的句法位置。

随着“选择”义动词“差”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V1位置,在“差+V2”构式中,语义逐渐倾向于“V2”,这为“差+V2”式由连动结构发展为状中结构提供了可能。如:

(11)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全汉文·卷十一》)

例(11)中,“差度宜者”,颜师古注:“差度谓择也”。此处的“差”虽然仍属于“选择”义动词,但它已经有转变为“较”“略”义副词的可能性。由于“差”长期处于次要动词的位置上,“差”很容易语法化为副词,开始倾向于表达某种修饰限定性的意义,连动结构“V1+V2”重新分析为状中结构便得以实现。

二是“差别”义名词“差”的句法位置。

“差别”义名词“差”常位于句中,随着其在句中的语义由倾向前面的叙述对象,改变为倾向后置成分,即叙述对象性状的轻微程度时,“差”被重新分析为副词。下面以“差易”与“差异”为例进行探讨。

(12)能守义执节,子弟宜有差异。(《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

(13)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全宋文·卷十五》)

(14)於文虽烦,寻览差易。(《齐民要术·序》)

在例(12)中,“差异”同义连用,都为“差别”义。例(13)“手笔差异”可以理解为“诗文有差别”,即“差”与“异”同义连用,语义指向前文的对象“手笔”,主要目的是突出叙述主体“手笔”;也可理解为“诗文稍有差别”,即“差”语义指向“异”,用于修饰“异”。例(14)“差易”即“差异”,《玉篇·日部》:“易,异也。”因此,“寻览差易”可解释为“翻阅有差别”,“差异”修饰“寻览”;也可解释为“寻览略有差别”,“差”用于强调“易”的轻微程度。由此可见,当对“差”的语义指向进行重新分析后,语义焦点落在了“差”后接的成分上,“差”在句中逐渐担任副词的可能性增强。之后继续发展,“差”后的成分可以是“AP”。如:

(15)建安哀辞,惟伟长差善。(《文心雕龙》)

(16)北面差平,即诸陵岭。(《太平广记·卷二十八》)

例(15)“惟伟长差善”即“只有徐赴幹写得较好”。例(16)“北面差平”即“北面较平坦”。

可见,表轻度的程度副词“差11”的产生是句法、语义、语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演变的句法因素主要是“选择”义动词“差”长期处于“V1+V2”式中的次要动词“V1”。此外,“差别”义名词“差”推动了“差11”的语法化,在语义和语用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差”功能扩展,逐渐用于修饰形容词。

(2)“差12”的产生

“差12”的直接来源是“差11”。张宾桂提出,“当比较对象范围有限时,‘最’类语义兼顾比较对象和程度量级。”[11]“差11”主要用于描述一种事态或是体现事物的形状,突出表现程度量级,在此基础上,“差12”功能扩展,兼顾叙述对象和程度量级。如:

(17)虽最后出,然述此事差有次第。(《三国志·魏志》)

(18)朕即位以来,没虚心求谏,然惟李纲差尽忠款。(《资治通鉴·唐纪》)

以上两例中,“差”不但表现“有次第”“尽忠款”,而且强调了前文的叙述对象“此事”与“李纲”。语句中传递出说话人的主观性评价或看法。也就是说,“差11”与“差12”在语用上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之别。

此外,“差+VP”式中,“VP”的次类变换也推动着“差12”的发展。从六朝时期开始,“差”后可以带能愿动词,此时,“差”往往表示“最”“很”“甚”义,一直沿用至明代。如:

(19)今山门有一楼,差可以存迹。(《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

上例中,“差可以”意思是“最可以”。《诗词曲语辞汇释》[12]“差,甚辞,犹最也;颇也。”下引此例。据笔者目前所见,清代及以后基本没有“差12”的用法。

3.否定性副词“差2”的产生

“差”的否定性副词用法来源于程度副词“差1”,是其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差”在“无”“不”“非”等否定副词前,表示全面否定,义为“全”“毫”“绝”。隋长虹和侯振岩提出,否定性副词常与“不、无”等表示否定的词语在话语中共现,组成否定式结构。[13]他们所提到的否定性副词指的是只能位于或经常位于否定性结构的副词。这里,我们暂将这种用法的“差”称为否定性副词。表全面否定的“差2”是从表“最”义的程度副词“差12”引申出来的。“差”在表示“最”“很”“甚”义时,是一个表程度很高的相对副词,当这种程度无限趋近于极限时,“差”引申用来表示否定的范围达到某一极限。如:

(20)人神有别,差无相干。(《全梁文·卷一》)

(21)耳目所接,差非风闻。(《全梁文·卷四十三》)

(22)然亦捷疾丰饶,差不局促。(《全梁文·卷五十五》)

例(20)“差无相干”义为“毫无相干”,例(21)“差非风闻”义为“绝不是道听途说”,例(22)“差不局促”义为“毫不局促”。

“差”表“最”义还经常与“最”同义连用。如:

(23)唯有进军大佃,最差完牢。(《册府元龟·卷四百七十》)

(24)贾逵能傅会文致,最差贵显。(《资治通鉴》)

综上所述,由于“差2”长期位于“差+否定副词”的否定结构中,其语义倾向于强调否定部分,“差”开始向否定性副词转化,从六朝开始广泛使用,唐宋继续发展,至元明时期已经消失。

三、结语

“差”的语法化开始于先秦时期,“差”作为动词有“选择”义,“选择”义动词“差”进入“差+V2”结构是“差1”形成的先决条件。随着“差别”义名词“差”的语义重心倾向于描述程度量级的轻微程度,“差”后的成分可以为形容词,“差”发展为“较”“稍”“略”义表轻度的程度副词,沿用至民国已少有用例,在现代汉语中,“差1”只作为文言词语在书面语中使用。“差12”的形成与“差11”有着密切的联系,“差12”兼顾描述叙述对象和强调程度量级,且长期与“最”搭配出现,到了清代,已经几乎看不到副词“差12”的用例。“差2”的语义来源是表高度的程度副词“差12”,多用于“差+否定副词”构式中,表示全面否定,六朝时期广泛使用,一直沿用至宋代,元明时期已经看不见用例,现代汉语中也未保留“差2”的用法。

注释:

①《汉语大字典》将副词“差”释义为:副词。相当于“颇”“稍微”。

②《汉语大词典》将副词“差”释义为:比较;略微。

③《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将副词“差”释义为:副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可译为“稍”“略”“比较”“大致”等。

④《近代汉语虚词词典》将副词“差”释义为:①表示高度的程度副词;②表示轻度的程度副词,义为“稍微”。

参考文献:

[1]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2]杨树达.词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7.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撰.汉语大字典(第2版)[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雷文治主编.近代汉语虚词词典[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94.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00-201.

[10]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161-169.

[11]张桂宾.相对程度副词与绝对程度副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2-96.

[12]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3]隋长虹,侯振岩.对“根本”类否定性副词的语用分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5):17-19.

[1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A].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朱诗娇 浙江温州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