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迪
摘 要:网络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属性。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基础上,本文试图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探究网络笑话,旨在揭示网络时代民众如何利用超越常规的语言来实现权力规范的构建与颠覆,从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间意识形态的狂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 狂欢化理论 网络笑话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成为众人狂欢的场所。在网络中,众多的网络笑话被创造和传播,反映了不同阶层间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属性。所谓网络笑话,是指以计算机及互联网为媒介载体而存在和传播的笑话[1]。网络笑话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文笔巧妙,让人出乎意料,并具备一定的幽默感。网络笑话的语言丰富多彩,针砭时弊,有着浓厚的狂欢色彩。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探索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R.Flowler和R.Hodge等人编著的《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近30年来,对语言及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日渐成为国内外众多语言研究者的一大研究趋势,如:N.Fairclough于1989年编著的《语言与权力》(Language and Power)一书就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奠基石。Van Dijk(2006)和Wodak(2006)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批评话语分析者认识到语言与社会之间并非直接发生联系,其中间环节是人的大脑。他们强调由知识、情感和记忆等因素构成的认知状态在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及话语之间的中介作用。辛斌(2012)从认知的角度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认知视角是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发展所在。胡壮麟(2012)则在回顾积极话语与批评话语的发展后,强调两者的互补性。大多国内学者则着重对新闻、广告、演讲等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露其中隐含的优势群体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如:陈永斌(2011),周静(2010),张敏(2012)等。
尽管有不少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过各类语篇材料,却少有论文以网络笑话为语料。本文将网络笑话作为切入点,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基础上对其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目的是说明网络笑话是如何超越语言常规,从而实现不同阶层之间语言和意识形态的狂欢。
二、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探究
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显然十分密切。然而,要正确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忽视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对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最初是由R.Fowler和B.Hodge等人于1979年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所提出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分析,揭示意识形态与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话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而话语对意识形态起着反作用。丁建新(2001)指出,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批评话语分析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语言是一种用于人类交际的社会符号,它的使用必然与话语实践过程及社会语境联系在一起。权力是个人和机构控制其他人和机构的行为和物质生活的能力,而语言是实现这一过程的主要机制,是组织与个人实现其社会地位的工具。Fowler将语言看成是工具,通过分析大众语篇试图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权力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从而维护自身利益和现存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反映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是不同观点的体现,而权力则在话语过程中被赢得、使用、维护或丧失。值得注意的是,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一切的权力都将被彻底地颠覆,等级区分也不复存在。
三、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概述
狂欢节最初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相传该节日曾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食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3天遭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3天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 “狂欢节”之说。这段时间期间,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可以在狂欢广场上发生随便而亲昵的接触,完全跨越了权威与普通民众之间等级分明的界限,消减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更超脱出了日常礼仪规范的禁锢。如今虽没有多少人再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了下来。
巴赫金对狂欢化理论的阐述主要体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与《弗朗索瓦?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这两部著作中。在他看来,狂欢节的主要特点是:狂欢时,先前存在的等级关系和官衔差别统统暂时取消,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际关系而得到了再生;狂欢节上,笑谑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笑谑是节庆的、欢乐的,它针对一切,同时也针对取笑者本人,并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不敬、歪曲和亵渎;狂欢节上,一切话语都成了相对性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摹拟讽刺的对象,被摹拟的话语与摹拟话语交织在一起,形成多语并存现象;狂欢节是全民性的,在狂欢中,没有观众,全民都是演员,或者说,生活本身成了表演,而表演则暂时成了生活本身。在他的狂欢化理论中,其津津乐道于等级制度的颠覆,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新型关系,沉潜于自由。他强调该理论的建立是为了打破第一世界的霸权地位,建立其与第二世界的平等关系,最终使两个世界和解以至交融互渗为一个平等自由的大众世界。正如巴赫金所说“人们之间的等级关系的这种理想上和现实上的暂时取消,在狂欢节广场上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特殊类型的交往。”
网络笑话以风趣幽默的内容形式将主流的言语化为大众的语言,既能对时政大事加以讽刺调侃,又可以评论各种社会现象。它的创造和传播都具备权力的颠覆性质,人人可以在网络这一“化妆舞会广场”上实现意识形态的狂欢。
四、网络笑话的“狂欢化”批评话语分析
网络笑话的语言特点是幽默、诙谐、轻松、搞笑,其语言创造者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不仅向大众传递一种信息,更是将其视为一种颠覆权力的工具,旨在通过调侃的手段指摘社会现象或者单纯只是娱乐大众。在网络笑话的狂欢盛宴中,众生平等,不分高低贵贱。具体分析如下:
(1)甲:“我一看就觉得你一定很有钱!”
乙:“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甲:“因为你看起来很成熟!”
乙:“这成熟和有钱有关系吗?”
甲:“当然!没听说过,有钱的像大爷,没钱的像孙子!”
(http://www.joke01.com/SHXH/15-01/12/15049.html)
这则网络笑话内容不长,却言简意赅地反映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有钱人的话语权比没钱人的话语权大,社会地位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此则笑话创作者对社会上这种以钱多少定话语权大小现象的嘲讽与反对。
(2)老公:“你整天这样骂人,我受够了!我要离婚!我要再找一个!”
老婆:“就你这样,再找就不会挨骂了?”老公:“挨骂就挨骂,至少能听点新鲜的。”
(http://www.joke01.com/FQXH/15-01/10/15030.html)
这是一则关于婚姻生活的网络笑话。创作者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风趣地戏谑了当今社会部分人的婚姻状况,让人读后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发人深思。
(3)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觉得她身上有WiFi;暗恋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WiFi密码是啥;失恋是什么感觉?本来能自动连上的WiFi突然连不上了; 暧昧是什么感觉?就是信号不稳定,时强时弱;爱的倦了是什么感觉?WiFi信号越来越弱了;异地恋什么感觉?就是知道密码,但离得太远,连不上。
(http://www.joke01.com/AQXH/14-12/30/14947.html)
WiFi对喜爱上网的现代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此处,笑话创作者巧妙将爱情与其联系起来,以WiFi的连接情况来类比爱情的各种状况,可谓是独具匠心,比喻也更是唯妙唯俏,产生了风趣调侃的奇异效果,引人开怀大笑。此处语言的运用体现出了创作者对爱情本质的理解,读后让大众在深以为然的同时不禁拍案叫绝。
(4)和朋友一起逛街,忽然看到一个老太太摔倒在地上,我二话不说就要上去扶她,朋友一把拉住我的手说:“你家里可不富裕啊。”我挣脱了他的手,没想到又被他拉住:“你家里的老婆孩子还在等你吃饭呢。”我一脚踹在他身上,狠狠说道:“那是我妈。”
(http://www.joke01.com/Html/fcym/14-11/18/14625.html)
这是针对我国目前因怕讹诈而不敢扶摔倒老人这一现象而出现的一则短篇网络笑话。创作者采用调侃的手段,前面说得一本正经,最后一句点睛之笔却让人啼笑皆非,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得不感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冷漠之情。与此同时,大家也能体会到创作者希望借此笑话来呼吁大家的社会同情心与责任感。
从以上示例中可以看出,在网络笑话中,创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心理需要,有意识地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即有意地偏离或打破常规的、固有的语言表达习惯,颠覆传统语言,以获得语言的最大感染力。作为一种不受主流话语控制的语言文本,网络笑话反映出了普通大众的草根智慧,也表达出了民众的心声和普遍的社会情绪。人民群众借助网络笑话这一特殊语言来嘲讽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五、结语
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语言与社会的不可分离性,揭示了意识形态和权力对语言应用的影响。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强调权力与阶级的消融。网络笑话幽默风趣,甚至充满调侃讽刺意味,很好地体现出了语言的张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继红.网络笑话初探[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Fowler,R.,Hodge,B.,et.al.Language and Control[M].
London:Routledge,1979.
[3]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New York:
Longman,1989.
[4]Van Dijk,T.Discourse,context and cognition[J].Discourse
Studies,2006,(1):159-177.
[5]Wodas,R.Mediation between discourse and society:Assessing
cognitive approaches in CAD[J].Discourse Studies,2006,(1):179-190.
[6]辛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4):1-5.
[7]胡壮麟.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J].当代外语研
究,2012,(7):3-8.
[8]陈永斌.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周静.对化妆品广告英语的批评话语分析[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0.
[10]张敏.用批评话语分析解读奥巴马的演讲[J].哈尔滨学院学
报,2012,(12):78-81.
[11]李发根,刘明.批评话语分析模式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8):18-20.
[12]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
(4):305-310.
[13]郑东升,刘晓杰.政治语篇的人际功能——关于布什话语的
个案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75-81.
[14]洪丹.手机幽默短信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
报,2012,(1):66-67.
(陈 迪 湖南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4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