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英汉亲属称谓语义场差异及其文化阐释

  • 投稿孙慕
  • 更新时间2017-09-11
  • 阅读量1054次
  • 评分4
  • 73
  • 0
摘 要:亲属称谓是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的语言符号体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构成了特定文化的亲属称谓体系。本文将英语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背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义素分析的方法来考察英汉亲属称谓语义场的差异,继而意欲探寻差异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 英汉对比 语义场 文化阐释

 

20世纪80年代,吕叔湘(1984)曾对“cousin”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如果你翻译一本小说,遇到主人公有一位“cousin”,你译作‘表弟’,后来发现他是女性(代词用“she”),就改作‘表妹’,后来又发现她年纪比主人公大,又改作‘表姐’,再翻下去又发现原来她不是主人公母亲一边的亲戚而是他父亲一边的,又只好改作‘远房姑妈’……”[1](P140-141)

从“cousin”一词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英汉亲属称谓词的差异和不对称。“cousin”年龄大小、性别界限相当模糊,可以被用来称呼堂(表)兄弟姐妹中的任意一人。这种情况在汉语世界里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每个人的角色都配备有一个精确的亲属称谓词。目前,英汉亲属称谓词在翻译互译、社交语用等领域研究相当丰富,不过将词汇对比与文化分析结合起来的著作为数不多。鉴于亲属称谓有背称、面称之分,面称容易受地域、语境等不同因素制约,故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本文着重阐述英汉亲属称谓背称语义场的差异,并进一步探寻差异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义场比较

分析亲属称谓语义场时,本文采用义素分析法,即引入“男性”“直系”“辈分”“血亲”“父系”5个义素标准,并用符号“+”和“-”表示亲属称谓词是否具有某一特征。在对比辈分时,主要遵循“以自己或本人为轴心,向上下左右不同侧面延伸”的原则,平辈用符号“=”表示,上一辈记为“+1”,上两辈记为“+2”,下一辈记为“-1”,下两辈记为“-2”。另外,这里选用的15个英语亲属称谓词主要参照了英国社会语言学家特鲁吉尔(1974)的提法。具体分析如下:

grandfather=[+男性][+直系][+2][+血亲] 祖父=[+男性][+直系][+2][+血亲][+父系]

外祖父=[+男性][+直系][+2][+血亲][-父系]

grandmother=[-男性][+直系][+2][+血亲] 祖母=[-男性][+直系][+2][+血亲][+父系]

外祖母=[-男性][+直系][+2][+血亲][-父系]

father=[+男性][+直系][+1][+血亲] 父亲=[+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mother=[-男性][+直系][+1][+血亲] 母亲=[-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brother=[+男性][+直系][=][+血亲] 哥哥=[+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弟弟=[+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sister=[-男性][+直系][=][+血亲] 姐姐=[-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妹妹=[-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son=[+男性][+直系][-1][+血亲] 儿子=[+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daughter=[+男性][+直系][-1][+血亲] 女儿=[-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grandson=[+男性][+直系][-2][+血亲] 孙子=[+男性][+直系][-2][+血亲][+父系]

外孙=[+男性][+直系][-2][+血亲][-父系]

granddaughter=[-男性][+直系][-2][+血亲] 孙女=[-男性][+直系][-2][+血亲][+父系]

外孙女=[-男性][+直系][-2][+血亲][-父系]

uncle=[+男性][-直系][+1] 伯父=[+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叔父=[+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姑父=[+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姨夫=[+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舅父=[+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aunt=[-男性][-直系][+1] 伯母=[-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婶母=[-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姑母=[-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姨母=[-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舅母=[-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nephew=[+男性][-直系][-1][+血亲] 侄子=[+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外甥=[+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niece=[-男性][-直系][-1][+血亲] 侄女=[-男性][-直系][-1][+血亲][+父系]

外甥女=[-男性][-直系][-1][+血亲] [-父系]

cousin=[±男性][-直系][=] [+血亲] 堂兄=[+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堂弟=[+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堂姐=[-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堂妹=[-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表兄=[+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表弟=[+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表姐=[-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表妹=[-男性][-直系][=][+血亲][±父系]

(注:表兄弟姐妹,若是姑表兄弟姐妹,父系项记为“+”;若是舅(姨)表兄弟姐妹,则记为“-”。)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英汉亲属称谓词存在的共同之处有:(1)划分不同辈分,都有祖父母辈、父母辈、儿女辈、同辈,且采用了不同的称呼。如英语祖父母辈grandfather—grandmother,汉语祖父母辈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2)性别界限分明。是否具有“男性”这一义素内容,英汉亲属称谓词大部分都做了严格区分,“cousin”是个例外。(3)直系旁系之别。英汉亲属称谓对直系旁系都有明确划分,凡是标明“+”的均是直系,“-”的均为旁系。

从总体来看,二者呈现出来的差异更多一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宗族关系的差异

英语亲属称谓语义场对父系母系亲属未作出明确区分,如:“uncle”未标明“父系”,它对应的是汉语中5个不同的称谓词:叔父、伯父、舅父、姑父、姨夫。“aunt”也是如此,它囊括了汉语里的伯母、婶母、姑母、姨母、舅母。这些英语称谓词不仅父系母系不分,就连血亲姻亲也难以辨别。相反,汉语亲属称谓词的父系母系、血亲姻亲界限分明,例如,姑姑—姑父区分血亲姻亲,孙子—外孙区分宗族非宗族,姑母—-姨母区分父系母系。

需指出的是,在非常必要的情况下,英语亲属称谓词也会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来区分宗亲。高素珍[2]指出,英语常用“paternal、maternal、on my father’s side、on my mother’s side”等修饰语来说明宗亲或非宗亲关系,用同位语“my uncle John”等来补充说明,用后缀“-in-law”构成派生词来表示姻亲关系。但事实上,这类表达方法在背称系统中使用频率极低,即便是用于面称,人们也多是对非直系亲属成员直呼其名。

(二)语义特征的差异

英语称谓词的语义较为模糊,汉语称谓词则相对精确。前文提到的“cousin”就是有力的例证,单从词本身,很难确认这位亲属的身份,它不标明是父系还是母系,是直系还是旁系,以及长幼顺序,这些语义信息统统都比较模糊。而在现代汉语中,每一类不同的亲属都有一个明确的称谓,所以才出现了1个“cousin”对应8个不同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情况,而且若要进一步切分的话,还可以细分为“(叔伯)堂兄、弟、姐、妹”“姑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舅表兄、弟、姐、妹”。这样以来,“cousin”对应的就是16种亲属关系。同样,“uncle、aunt”等亲属称谓词的指称也是很笼统很宽泛,除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都不太看重。

(三)亲疏程度的差异

亲属称谓有核心与非核心之分,“核心亲属称谓”即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姊、妹等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亲属称谓词,“非核心称谓”则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伯/叔/姑/舅父(母)、公婆、岳父母、儿媳、女婿、嫂子、弟媳、堂(表)兄弟姊妹等诸多词项

事实上,英语非核心亲属称谓词的数量极为有限,且大都采用复合组词的方式,例如,father-in-law(公公、岳父)、mother-in-law(婆婆、岳母)、son-in-law(女婿)、daughter-in-law(儿媳妇)、brother-in-law(姐夫、妹夫、大伯、小叔子、大舅子、小舅子)、sister-in-law(嫂子、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弟媳)。相反,汉语非核心亲属称谓词数目繁多,并且分出不同的子语义场,如旁系子场与姻亲子场,这可从上文“直系”“血亲”中提取很多相关的称谓词,符号“-”代表的义项分别可纳入旁系子场和姻亲子场。同时,汉语亲属称谓非常讲究内外之别,如称呼自己父亲的父母为“祖父/祖母”,称呼自己母亲的父母为“外公/外婆”。由此可见,汉语亲属称谓十分重视血缘关系和亲疏远近。而在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它更多的是集中在核心称谓词上,亲属关系相对简单,亲疏之别不太明显。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严格区分父系与母系,血亲与姻亲,强调年龄辈分、男女有别、长幼之序、亲疏之分,而且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所以语义呈现出精确性的特征[3]。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则没有那么鲜明的特征,不仅数量少,指称宽泛,而且还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阐释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曾经说过:“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4](P129-136)如此看来,英汉亲属称谓之所以会出现诸多差异,与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民族心理、伦理道德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必然影响着人们对亲属称谓的制定和选择。

(一)汉语亲属称谓与中国宗法制度

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一直强调家族在社会中的基本作用,并在家族中遵循着以血亲意识为主体的风俗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宗法式的伦理道德。亲属关系如此精密化,反映在亲属称谓词上也就十分丰富,于是亲属称谓词也就相应地严格区分父系母系、血亲姻亲,特别讲究辈分等级、男女有别、长幼有序。

这一点在《红楼梦》中就有非常鲜明的体现,据肖家燕、刘泽权统计,仅前十二回所使用的亲属称谓词就有31个,出现次数多达166次。[5]而且,人物的对话也足以说明宗法制度在亲属称谓中的严格执行,如第三回王熙风牵着黛玉的手,对贾母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一个嫡亲的孙女儿……”

不可否认的是,汉语亲属称谓这套繁杂的体系,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文化背景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这还可以从前人的史书记载中找到证据。许巧云,打西阿且(2007)考证指出,《尔雅》“释亲”篇纵向以“己身”为轴心,往上推及四代,往下推延一共有“八代”,包括自己一共有“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十三代称谓词,横向每个层次有男族、女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称谓。[6]这种开辟专章记录亲属称谓的做法一直延续了下来,到了清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亲属称谓的专著,如梁章钜《称谓录》32卷,仅亲属称谓就占了8卷,并细分为7个小系。所以说,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是带有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特性的。

(二)英语亲属称谓与核心家庭模式

从家庭结构模式的传统来看,英语国家的家庭模式和中国宗法制主导下的多代同堂的家庭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通过前面语义场差异的比较可知,英语亲属称谓词主要是核心称谓词,非核心亲属称谓词数目较少。其原因主要在于英语国家核心家庭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所谓“核心家庭”指的是家庭结构简单,通常只包括一对成年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最多不超过三代人。

之所以出现这种家庭模式,是因为受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18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革命爆发,城市化进程加剧,人口流动变得频繁,生活节奏快速运转,这样的巨大变化促使以人为主体构成的家庭结构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变革。对此,美国学者威廉·古德指出:“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业化使经济膨胀,都会使家庭改变,扩大的亲属关系纽带被削弱了,血亲组织解体了,朝着夫妇式家庭普遍的方向发展——就是说核心家庭是最为普遍的家庭形式。”[7](P6)换言之,核心家庭是工业化的产物,更能满足工业化城市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的需要;这样一来,家庭规模变小,亲疏程度弱化,进而势必造成亲属称谓的简化。所以,是否区分血亲姻亲、父系母系,在英语亲属称谓词中不是那么重要,这也是“cousin、uncle、aunt”等词出现指称宽泛的原因所在。

三、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绝不是孤独的表象,它的背后是有文化因素蕴含在内的。假如忽略了这一点,仅仅将眼光局限于语言的微观结构,如语义的对比,那么看到的只是一片树叶,而非整个森林。赵世开(1990)说过:“仅仅对比语言的微观结构还不足以真正认识和运用这些结构。语言跟社会、心理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微观结构作更深入和普遍的对比研究,而且还要扩大对比的领域,或者说有必要加强宏观的对比研究。”[8]本着这样的精神,唯有将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将词汇特征与文化内涵关联起来,交际对象在运用亲属称谓词的过程中才不会发生交际失误,翻译者在英汉文本互译的过程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对外汉语教师在二语教学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中的亲属称谓词。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由“rose”和“玫瑰”引起的感想[A].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1977-1989)[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高素珍.英汉称谓的情感体现[J].山东社会科学,2002,(2).

[3]冯勇.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8).

[4][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肖家燕,刘泽权.被扭曲的中华称谓——《红楼梦》尊他敬语五种英译之比较[J].外国语文,2009,(6).

[6]许巧云,打西阿且.汉彝英亲属称谓词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

[7][美]威廉·古德.世界革命和家庭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8]赵世开.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1990,(3).

 

(许漫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