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在……上”与“on”的隐喻图式语料库对比研究

  • 投稿汽车
  • 更新时间2017-09-11
  • 阅读量575次
  • 评分4
  • 44
  • 0
摘 要:本文以“在……上”和“on”为研究对象,借助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与英语国家语料库(BNC)对两者进行了描述和分类并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比两者隐喻意义的异同。研究发现“在……上”和“on”的隐喻图式存在如下关系:“在……上”与“on”都有接触图式、支持图式;但“在……上”缺乏限制图式而“on”则无上方图式;“在……上”与“on”所共有的图式也存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

关键词:隐喻图式 对比研究 “on” “在……上”

 

一、引言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空间介词的过程中,因其用法的多样性以及英汉语存在之间的差异,总会造成用法错误,空间介词也因此成为二语学习的难点并备受学界关注。国内外对介词“on”大多集中于用认知语言学来解释空间介词“on”的一词多义现象,对汉语“在……上”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对其空间意义的研究而较少涉及其隐喻意义。此外,对汉语“在……上”和英语介词“on”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也相对来说较少,并且大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特殊意义的比较。本文究旨在探讨汉语方位词“在……上”与英语介词“on”的隐喻含义,在认知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两种空间表达的隐喻意义进行了比较,为汉英介词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此外本研究有助于解释中国英语学习者关于介词“on”的许多语法和语用错误,并对二语词汇教和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认为意象图式的概念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被提出来的[1]。Lakoff提出了“形式空间化假设(The 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2],认为人们基于感知逐步认识了所生存的空间,形成了有关空间和运动等意象图式。人们将这些图式映射到头脑后就形成了范畴和概念结构。在Lakoff理论的基础上,Johnson认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3]Ungerer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简单而基本的认知结构。”[4]Oakley则认为“意象图式是为了把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5]对图式含义的理解各家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意义是相同的,即图式是一个有组织的,用于存储记忆中一般概念并用于组织记忆的思维模型,它是人们用来记忆并了解世界的抽象模型。

意象图式通常用线条等简单图示,给人更具体的感觉。根据双解码理论“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s words”(一张图画胜过千言万语),这些表达意象图式的简图有助于记忆和该意象图式有关的语言表达[6]。Langacker说明了意象图式的组成结构,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trajector,缩写为TR),界标(landmark,缩写为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体现的是TR和LM之间的某种不对称的关系[7]。不少语言学家用Langecker提出的术语和对图式结构的理解来描写位置介词所体现的空间关系。本文拟采用Langecker提出的概念来分析“在……上”与英语介词“on”的隐喻意义。

三、“在……上”和“on”的隐喻图式

本文以库容约为5.8亿的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与1亿词的BNC为可比语料库,分别检索“在……上”与“on”。考虑到汉语句子的一般长度,本文运用查询表达式“在$20上”检索“在”与“上”间隔小于等于20个汉字的句子,对于英语介词“on”,我们考察在目标词”左右10个词范围内的词。剔除不合要求的检索项后,得出结果如下:

根据表1,“在……上”的隐喻意义可以归为接触图式、支持图式和上方图式。“on”的隐喻意义可以归为接触图式、支持图式和限制图式。

(一)“在……上”的隐喻图式

1.接触图式

在汉语中,“在……上”接触图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表时间段;表对象;表地点。表示时间段的隐喻数“在历史上”最为典型。如:“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此句中时间为界标,发生的事件为射体。Lindstromberg认为,介词的时间用法从空间用法发展而来[8]。回顾历史时,过去的事件在时间轴上留下一个定点,即界标与射体的接触点,因此将其看作接触图式。“上”在表达空间意义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各种社会文化意义[9]。因此,“在……上”用于表示对象时,可以将其看作空间域向抽象域的投射,表示的对象可以细分为点,线,面。如“在这个问题上”,将问题看作一个抽象的点(界标),人们(射体)必须解决问题,射体与界标就构成了接触图式。同理,表示程度或者水平时,如“在某种程度上”中的程度可抽象为水平线。当用于表示某一领域,如“在政治上”,可以将政治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当作一个面来考虑。“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在……上”表示地点,大会抽象为界标,射体为动作发出者。

2.支持图式

与接触图式不同,支持图式的界标对射体有支撑作用,将界标移除,射体就难以维持原样。“在……上”隐喻义的支持图式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表基础,将“基础”看作“界标”,基于此基础的事物为射体,没有“基础”的支撑,不能得出某些特定结论或者难以立足。第二,表媒体,如“在媒体上”;“在电视上”,媒体为界标,为射体提供信息,否则射体不能得到信息。

3.上方图式

“在……上”的上方图式的隐喻意义用法较少,多与“之”连用,如“太师官阶在太傅之上”。例句中射体为太师,界标为太傅,表示两者的官职等级关系有高低之分,“在……上”的空间上方图式被投射到官职等级,不再表示空间关系。

(二)“on”的隐喻图式

1.接触图式

“on”接触图式有以下四种用法:第一,表时间,“On”在时间域里体现射体(发生的事件)与界标(时间)的抽象接触关系,即射体发生在界标延续的时间范围内,如:on Monday,on the evening等。第二,表对象,当“on”体现的空间接触关系被映射到抽象域时,它的内部概念结构不变,体现射体与界标的抽象接触关系,表示有关或关于,例如:on the matter,on the issue(s) of等。第三,表状态,射体与界标之间为抽象接触关系,界标被概念化为实物,呈现射体的状态。如:The lamb is on.在这个句子中,“on”表示了射体的状态,其他诸如此类的词还有:on display,on the alert等。第四,表地点,如:on this occasion,射体与界标的接触点为this occasion。

2.支持图式

语言学家Herskovits也曾表述,“on”的理想义就是支持[10]。支持图式隐喻意义将界标引申为一个显性或隐性动作(射体)的基础、前提、依据或理由等。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界标是射体的基点,即射体行为的基础,提供射体行动的依据:如:on the basis of,operate on similar principles。第二,射体对界标的依赖作用或者对界标施加压力,实际上表示的是界标对射体的支持作用。如:count on,rely (reliance) on,impose on。

3.限制图式

“on”的限制图式表示的是界标对射体的限制作用。如:on the condition that。限制图式的另一种用法为射体受界标的限制而必须履行某种行为。如:on loan,on diet。由于界标的限制,射体必须履行某种行为。

四、“在……上”与“on”的隐喻图式对比

从总体上看,“在……上”与“on”都有接触图式与支持图式,但“在……上”缺乏限制图式而“on”则无上方图式,“在……上”的上方图式的隐喻意义可以表示地位高低,如“男性地位在女性之上”,而“on”则无这种用法。“on”的限制图式可以表示射体受射体的限制,而在汉语中一般没有“在……上”的这种用法。由此可见,两者的词义存在差别。

比较各隐喻图式下更细的分类,我们可以发现“在……上”与“on”所共有的图式也存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首先两者都有接触图式且都有表示时间,对象,地点的用法,但是表示时间时,“在……上”的时间性表达多指时间段,如“在教育史上”,而“on”常表达确切的时间点,如:“on Monday,December 26”。其次,“在……上”在汉语中可以表示在某一领域或者方面,如“在军事上”,而在英语中常用介词“in”表示某一领域。此外,“on”还可以表示状态,如:on display,on the alert,on TV等,而“在……上”则无此用法。最后,对于“支持图式”,“在……上”和“on”都有表基础的用法,但“在……上”有表示媒体的用法,“on”可以表示射体对界标的依赖或者压力,如:rely on,bear on。

五、结语

本文通过语料库检索分析了“在……上”和“on”隐喻意义及其异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英汉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对比研究,并提供了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视角。本研究有助于解释中国英语学习者关于介词on的许多语法和语用错误,并对二语词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Lakoff,G.&J.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Ungerer,F.&H.Schmid.An Introduc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Oakley,T.Image Schemas[A].Geeraerts Dirk&Cuyckens Hubert(eds.).Th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6]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80-85.

[7]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Lindstromberg,S.English Prepositions Explained[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

[9]范素琴.方位词上表征的空间图式及空间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12-17.

[10]Herskovits,A.Language and Spatial Cogni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Preposition in English[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王露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