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连词“而”用法研究

  • 投稿狂丸
  • 更新时间2016-04-25
  • 阅读量637次
  • 评分4
  • 41
  • 0
  “而”在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中的用法都十分普遍,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本文对“而”的本体研究主要从词性和语法功能两方面进行,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最后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 
  关于“而”词性的研究,主要有代词、名词、连词、语气词等。“而”字作语气词和连词的用法较为频繁,尤其是作连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而”语法功能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单位入手,从“而”连接词、短语、句子等成分进行分类,关注“而”在其中所表达的转折、并列、递进、假设等结构意义。 
  以往关于“而”的研究,大多关注“而”本身,忽略了“而”尤其作为连词,所连接的词的特点,本文在关注“而”本身之外,对其搭配成分也作一分析。 
  一、“而”字词性研究 
  “而”是从古汉语演变至今的一个词,要探究其词性,必须追溯至古代汉语。《说文解字》中说“而,颊毛也,象毛之形。”由此可见,“而”本义为胡须,是名词。名词性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见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下文以《论语》为例,考察其他三种词性及其具体用法。《论语》中的“而”共出现341次,主要有代词、语气词和连词等词性用法,各用法内部也存在许多差别。 
  (一)“而”作代词 
  此种用法在《论语》中仅一例,“而”作人称代词,如: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微子》)[1] 
  (二)“而”作语气词 
  这种情况的“而”一般置于句尾,表感叹语气,如: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微子》) 
  棠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罕》) 
  在现代汉语中,“而”作人称代词和作语气词的用法也都已基本消失。 
  (三)“而”作连词 
  《论语》中的“而”大部分可做连词观,共321次。《马氏文通》将“而”放在“承接连词”一章中作为专题进行分析,可见“而”连词用法的普遍性。由“而”的连接成分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连接词与词;连接词与短语;连接短语与短语;连接小句等四类。 
  二、“而”作连词及其连接成分关系分析 
  (一)连接词与词 
  揖让而升,下而饮。(《八佾》) 
  子路拱而立。(《微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从以上三例可看出,“而”可以连接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等词性。在连接动词与动词时,“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前面的地成分是后面成分的状态描述,如“拱而立”,“拱”表现“立”的形态,二者互相补充又属顺承关系。 
  在连接形容词与形容词时,不仅仅在《论语》中可以看见,其他文献也多有出现,如“温”和“厉”、“威”和“不猛”以及“恭”和“安”这些词语。查看《汉语大字典》[2] “温”取义项5,为“柔和,宽厚”;“厉”取“厲”义项9“严格,严厉”。从《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温”和“厉”是一对意义相反的词,同样的,“威”为“尊严,威严”,“猛”为“严厉”,二者意义相近,“威”和“不猛”也意义相反。“恭”的意思是“肃敬,恭敬”;“安”解释为“安适,安逸”。从以上三例,我们看到,“而”作连词连接的两个形容词,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及两个形容词互为反义词。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在古代汉语的文献中,多有出现。 
  (二)连接词与短语 
  “而”连接词语短语,又分四种情况(以词为分类标准)连接动词与短语;连接形容词与短语;连接名词与短语;连接数词与短语。 
  连接动词与短语时,“而”连接动词与动宾短语(学而时习之、困而学之),这里的“而”是顺承关系,“困而不学”中的“而”表的是转折关系。连接动宾短语与动词(临事而惧),连接动词与状中短语(过而不改),连接状中短语与动词(中道而废),连接主谓短语与动词(年四十而见恶)以及连接数量短语与动词(三嗅而作)等成分。我们分析“而”连接动词与短语时,“而”在句中既可以表顺承,又可表转折关系。 
  连接形容词与短语,如: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学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此类结构中的形容词短语“无谄”、“不争”都是状中短语,这类状中结构是否定词“无”或“不”修饰作谓词的形容词和动词,在语法意义上,表达转折关系,“而”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却”。这里的连词“而”其实隐晦地表达了一种感情色彩的评价,是对“贫而无谄”、“群而不党”的一种赞扬。以往,我们看待感情色彩一般倾向于研究名词、动词、形容词之类,对连词、副词却少有研究,其实,这些词的感情色彩更加隐晦,也更有研究价值。 
  连接名词与短语,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以上连接名词与短语中的名词有普通名词,如“人”;有专有名词,如“管氏”。从短语的构成来看,有状中短语“无信”;有动宾短语“知礼”。 
  连接数词与短语,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此类结构中的短语类型有动宾短语“志于学”、“知天命”;有状中短语“不惑”;有主谓短语“耳顺”;有介宾短语“从心所欲”。 
  (三)连接短语与短语 
  《论语》中的“而”连接的短语有多种类型。如连接动宾短语与动宾短语的“节用而爱人”;连接主谓短语的与主谓短语的“任重而道远”;连接主谓短语与动宾短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连接动宾短语与主谓短语的,如“没世而名不称”;连接状中短语与动宾短语的,如“枉道而事人”;连接定中短语与动宾短语,如“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连接联合短语与动宾短语,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连接状中短语与联合短语的,如“不义而富且贵”;连接状中短语与状中短语的,如“道听而途说”;连接介宾短语与动宾短语的,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四)连接小句 
  子曰:“衣敝緼饱,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以上四个句子,“而”连接的句子之间有多种关系,分别为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最后一例中前一句并列,后一句转折。 
  上述分类方法由“而”的连接成分为切入点,将连接成分分为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强调连接成分的性质,其基本功能是连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种性质,“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项都具有述谓性质。这种分类方法凸显了语言的层级性,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分类方法的不合理处,即忽略“而”在其中的结构功能,割裂了语言的整体性。因此,另有研究者着眼于语义关系整体研究,根据连词“而”连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直接将连接的前后两项按词性分为动而动、形而形、形而动、名而动、其他等五种类型,再研究“而”在其中的语义关系。这两种分类方法归其根本,主要都是从词性分类入手,二者互相包容,有许多交叉之处。 
  三、关于“而”的语法功能研究 
  对“而”的语法功能进行研究,主要是探讨“而”在句中的作用。将连词“而”所连接的句子分为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两大类,再分为小类,我们以并列结构为例,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并列结构: 
  1、表示加合:即前后两项意义密切,既有这方面的内容,又有那方面的内容,如: 
  敬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2、表示正反互补,对一种事物性质的肯定,就意味着对它反面的否定,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3、表示递进关系:即后一层内容比前一层更近一步,意义更深入一些。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 
  以上三种并列结构的小类,主要关注“而”所起的构造句型的作用。与词性研究相比,这种研究方法更加关注宏观的句子。但是这种结构分类,仔细琢磨,其之间的界限并不能如此简单地进行切割。如例子中的“正反互补”,《论语》中有许多対举的句式,尤以君子、小人为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句子意义上,这个句子没有连词“而”,从结构上看,解释为正反互补也是说得通的。是对君子坦荡磊落的肯定,对小人长戚戚的否定,由此可见,造成正反互补的并不是因为“而”,而是句型的正反对举在起作用,所以,这个“正反互补”的分类仅揭示了表象,根本上说,“而”的语法功能作为分类依据还有待商榷。 
  从另一角度看,加合关系与递进关系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看上例,“敬于事”与“慎于言”表示加合关系,前后内容联系密切,将其归入加合,较大可能性是由于二者的结构形式对称,而“学而时习之”如果也归入加合,也是说得通的。“学”与“时习之”本来就是密切联系的,“习”与“学”也是互相融合的。所以,我们看到,在“而”的语法功能这一部分,所作的具体研究和分类还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偏正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以表示句子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表示原因、目的、结果、假设等。二是表示状语和动词谓语的关系,如表示时间,表示动作方式。 
  四、现代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连词“而” 
  无论在先秦、中古、近古还是现代汉语中,“而”的主要词性用法都是连词,可以连接多种语法单位及结构类型,“而”的语法功能也多种多样。本文以《论语》为例,窥视先秦汉语面貌,通过研究《论语》中的“而”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今人对“而”的多种研究形式和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连词“而”是一个较难的语法点,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外国留学生母语影响,更重要的是连词“而”的各种用法比较复杂,类型多变,以致学生容易错用。因此,在教学上,首先需要老师做好指导,先教授学生最基本、最简单的用法,让他们多在交际中进行运用,然后循序渐进,再进行难度上的提升。此阶段,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引导,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讲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而”在汉语中的使用历史悠久,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其用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主要仍是作连词使用。“而”做连词时,其具体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也差异较大。基于连词“而”的复杂用法,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要明确其规律,重视个体认知风格,采用合适的教学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