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阿拉伯语语用含义与言语行为研究

  • 投稿穆刀
  • 更新时间2016-03-01
  • 阅读量395次
  • 评分4
  • 90
  • 0
 摘 要:语用学中的语用含义与言语行为的得体与否直接关系到外交、外事工作,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对外的宣传。本文以埃及当代著名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始与末》为例,分析阿拉伯语会话含义与言语行为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阿拉伯语  语用含义  言语行为  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度科研计划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阿拉伯语语用含义与言语行为研究——以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始与末》为例”(14JK1590) 
  一、引 言 
   阿拉伯语语用含义和言语行为非常有益且有必要,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阿拉伯语语句的语用功能与广泛的文化因素、情景因素、宗教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语用受到其文化环境和场景的直接影响,尤其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着非常鲜明的差异,所以,由文化所决定的会话含义和言语行为在理解和使用上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阿拉伯语的语用含义和言语行为与西方语用学理论相比,有其独特与不同之处。迄今为止,西方语言哲学家不仅为语用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在该领域的研究已达到成熟且建树颇多,不胜枚举。但在研究阿拉伯语的语用含义和言语行为时要注意,虽然二者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可全体照搬西方语用学理论。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阿拉伯人会话含义的独特特征、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以及其言语行为所体现的语境对实施言语行为的影响和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所在。通过对埃及当代著名小说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始与末》中的人物对白、情景和语境所体现的会话含义和言语行为中具有代表性的且贴近社会生活的小说中主人公的会话和言语行为来分析并阐述阿拉伯语中会话含义和言语行为的主要特征体现,了解在格莱斯会话含义的理论框架下,阿拉伯语中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应用特点,清晰地剖析阿拉伯人会话含义的主要特征、文化语境和宗教因素对阿拉伯人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二、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小说《始与末》文本中的体现 
   格莱斯认为在所有语言的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即合作原则,遵循合作原则,产生的是一般含义,而违背该原则,则产生特殊含义,而在此过程中,会话含义中的礼貌理论、语境和情景构建对会话含义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礼貌理论 
   礼貌理论是一种保全公众形象进行的一种交际策略,该理论解释了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对阿拉伯人而言,礼貌理论体现的较为突出,它不仅是一种宗教礼仪和交际策略,有时或许也是以获取利益和价值为目的。正如阿拉伯人在寻求他人帮助或有所求时,往往喜欢用大量的恭维之词做铺垫,而他们自身也比较喜欢被他人颂扬和恭维,有时其他文化的人们为谋求阿拉伯人的利益,往往也用一些恭维的话语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此,阿拉伯人非常爱面子,注重面子,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取舍上,为了不伤及他人的面子或为了避免交际中的冲突,他们更注重礼貌原则,他们常常将一切无法预知或决定的事情归于安拉,通过这种独特的客套方式或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言语能够很容易地拉近彼此的距离,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小说中体现这一交际策略的对白很多,正如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女裁缝奈菲萨被男友欺骗,骗取她的芳心后继而抛弃她,而奈菲萨却又被母亲派去给曾经的男友塞里曼的准新娘做嫁衣,当她来到准新娘家里为她量体裁衣时,两人之间的对白如下: 
   “……你知道吗?新郎家的店铺就在你们楼的附近。” 
   “……你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 
   “他这种人,我不喜欢。” 
   但准新娘却不甘心这一回答,她用嘲笑的口气又问道:“你其他的女主顾,就是那些新娘们,你也不喜欢他们的丈夫吗?”这种含有嘲讽和挑衅的话语令奈菲萨更反感,继而说出更难听的话语从而违背了合作原则,打破了正常交际策略。 
   这些对白中起初为了维持一种礼貌交际策略,尽管奈菲萨面对准新娘,内心充满了反感、憎恨塞里曼是个下贱的畜生,准新娘的询问,激起了她内心对塞里曼的憎恨,使得自己控制神经的力量全线崩溃因愤怒而显得话语傲慢无礼,通过策略回答破坏了合作原则体现对塞里曼的憎恶之情。 
   (二) 语境与情景构建 
   会话含义由字面意义同语境的结合通过语用规则而推导出一种间接的隐性意义,人们使用会话含义的动机是为了维护礼貌、不损伤他人的面子。在言语交际中,会话含义具有双重功能,即作为礼貌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言语交际中起到的缓和剂和加强语气的作用。会话含义正反两面的双重性体现在会话含义的功能具有委婉或强硬,平淡或新奇。语境为会话含义的产生和其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新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人物对话,更加有助于读者透彻理解隐藏在话语中的深层含义,使小说人物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会话含义本质上是从交际双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交际场景,从认知能力和心理出发构建的认知语境中产生的。正如小说中奈菲萨要去给自己曾交往过的、自以为能够托付终身的塞里曼的准新娘缝制结婚的嫁衣,在此之前虽已经知道真相,无数次的对自己说:“你简直疯了,还去那户人家。” 但贫穷使得她不得不面对,她也无法说服母亲,因为在母亲看来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这次不寻常的外出,使她每时每刻都摆脱不了痛苦的心情,于是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脸化妆到最漂亮的程度,身上穿的是她所有衣服中最好的衣服,她饱受着感情的折磨,(被抛弃)的奇耻大辱使她的内心不断反复着两种矛盾的欲望,一种是想反抗,想雪耻;另一种只想忍气吞声,一直到死为止。这两种激烈的矛盾的心理交错着控制着她的思想,在这种语境下,为奈萨菲与准新娘见面为会话含义的产生和其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对话、情景描写、场景描写在这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话题的转换贯穿了小说整个情节的发展,语境的产生与话题转换密不可分。因此,语境与情景的建构是会话含义产生的深层原因,在话语意图的获取过程中,不再是静止和固定不变的参考因素,而是动态的参与推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小说《始与末》文本中的体现 
   关于言语行为,塞尔对它的分类建立在心理状态、顺应方向和行事要旨三个方面。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其言语行为皆因其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不同而产生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不确定或不了解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使人们在言语行为过程中产生误解或歧义。正如在小说中,当主人公侯赛因在平台上撞到弟弟侯斯尼对巴海娅毫无顾忌的示爱,而巴海娅连奔带跳地避开了他,这一切被侯赛因尽收眼底,他对弟弟的行为感到无比羞愧和不安,于是,两人争吵起来,两人返回自己家里,哥哥侯赛因怒吼着,气愤地要求弟弟关窗户:“把窗户关起来!你是个疯子吗?”而弟弟侯斯尼的回答却是:“天气很舒服、很暖和,如果你感到冷的话,可以离气流远一点,坐到远离窗口的椅子上去。”这更使得哥哥失去理智,上前给了弟弟一记耳光,并吼道:“都是因为你。”对话体现了主人公各自复杂的心理状态。哥哥实际内心很倾慕巴海娅,而弟弟却捷足先登,哥哥无法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和内心的愤怒,通过命令弟弟关窗户来发泄自己对弟弟的不满,体现出因心理状态、顺应方向和行事要旨的不同而产生了令人不解含糊的言语行为,以此化解该过程中的误解。 
   同样,如果我们从小说中选取一些最常用的问候语,就发现阿拉伯人在言语行为中体现的宗教参数很多,使用的范围也很广。如见面相互问候时,开口先要表达对独一神的赞美,在表达承诺、发誓等言语行为时也是如此,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已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问候语中还根据自我心情、天气状况、语用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或赞扬或贬低言语行为,从而形成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即通过实施另一种行为方式来间接实行某种行为方式。因此,阿拉伯人的言语行为中伊斯兰宗教因素对言语行为的恰当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小说主人公在顺境与逆境中,都会说“安拉与你同在,安拉会保佑你”来安慰自己和对方,这类现象在问候、感谢、祈祷、请求、道别等言语行为中均有体现。正如告别时说:“再见吧,愿安拉保佑你。”感谢时会说:“愿安拉怜悯他。”或“感谢安拉”;祈祷时会说:“求安拉赐予顺利吧!”请求时说:“安拉啊,帮帮我们吧,生活中还有什么希望呢?”类似的话语在小说日常的对白中不胜枚举。正如当富人贝克问侯斯尼:“孩子,家里近来好吗?”侯斯尼讨好地说:“在您的慷慨相助下,家里一切都好,大家一直在念叨您的恩情呢。”而贝克则喃喃地说:“愿安拉宽宥。”类似的表达在小说主人公的对白中常会有 “赞颂全归安拉,安拉不保佑灾祸。”“我们的不幸是巨大的,我们也只有依靠安拉了,安拉绝不会忘记他的信徒的。”“没有一个人会饿死在这个世界上,安拉会牵住我们手的。”“安拉会和我们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言语行为与其宗教信仰紧密相连,其言语行为具有浓厚的宗教参数与色彩,且这类语言和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双方通过这些指令性直接言语行为来达到共同祈祷安拉保佑对方,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得二者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平和交际。同样,这种言语行为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与语境中,还起到识别彼此身份的功能,从而能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交谈,以实现和谐交际的可能。 
  四、结 语 
   可以说,阿拉伯语语用含义的构建首先是通过“言外之意”来分析说话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文化语境,其次该会话含义还通过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特有的带有极其浓厚的宗教表达方式来彰显的;其言语行为理论也是以“心理状态”、“适应方向”和“行事要旨”三方面为出发点,通过其言语行为与语句的功能,足可阐释阿拉伯人独特的言语交际方式,体现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 纳吉布马哈福兹.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集第2卷 - 始与末[M].黎巴嫩:图书出版社,1991. 
   [2] 麦斯欧德·撒哈拉威.阿拉伯学者眼中的语用学[M].贝鲁特:塔里亚出版社,2005. 
   [3] 伊本·安巴尔.阿拉伯语的奥秘[M].大马士革:泰尔基出版社,1958. 
   [4] 罗林.阿拉伯语语用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5] 拉希德·拜里哈比布.意义构建中非语言因素的影响[M].埃及:阿拉伯人的语言,1996.